火熱的面包市場快要走到分水嶺
面包營銷開始讓人疲勞,留下的會是什么?
撰文丨洛特
編輯丨銳裘
3月的上海簡直是“面包月”。
上周末,在上海上生·新所舉辦的“面包與玫瑰”漫步面包節人流涌動;與此同時,月底的BFC外灘國際面包節也開始了預熱。無論是活動方鋪天蓋地的宣傳信息,還是小紅書上熱門的面包話題,都在提醒我們一股“面包潮流”的火熱蔓延。
有人開始為了面包節“做攻略”,有人為了買到一份面包大排長隊,也有人把面包當成上海的“土特產”,買面包成為了一種打卡式的行為。
面包是什么時候變得像咖啡一樣火熱的?似乎也就是在這兩年,各種商場開始招攬知名的連鎖烘焙品牌,夸張的情況下,幾十米范圍內就會出現三、四家面包店。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漸發生變化,同時,對面包的追逐也變成了超越面包本身的推崇。
越來越多的食物和營銷綁定在一起,為面包買單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但在風潮之后,面包行業似乎也有了新的趨勢:一些種子開始在喧嘩的市場上生長起來,而面包也和咖啡一樣,走向豐富,走向細分。
喧嘩之中
小眾品牌走進大眾視野
潮流的噴涌往往會伴隨質疑的聲音。由于排隊、價格等種種因素,社交媒體上開始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比如抱怨面包節太擁擠、比如店鋪宣傳大過實質內容、價格太高等等。
但市場的火熱讓一些小眾品牌有了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上周末的漫步面包節上,市集設置了好幾個板塊,包括超新奇面包展覽桌、可頌挑戰賽&品鑒會、玫瑰市集&玫瑰交易所。除了面包之外,也有很多非面包品類參與活動,現場人氣爆棚。將近80個品牌參與了這次面包節,而上生·新所提供的場地也剛好覆蓋了園區兩個中心位置的公共空間,這讓參與者有比較好的游逛感。
上生·新所相關人員告訴我們,在上海出現面包節等類似活動之前,團隊就已經有了做面包相關市集的想法。他們的觀察是,面包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一種社交貨幣,也能代表一種與上生·新所園區調性一致的生活方式。比如,大家日常看到好吃的面包都會想要分享給朋友,也會討論許多關于面包的話題。
這和上生·新所舉辦脫口秀、喜劇節等舉措類似——引進面包,也是商業場地緊跟潮流、求新求變的體現。
出現在面包節攤位上的,很多是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新晉烘焙品牌,甚至是“社區面包品牌”。面包節的常客之一貴州品牌“匠人制味”,帶來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包產品酸湯牛肉恰巴塔,在活動上吸足眼球;寧波手作面包店“久日面包”,也呈現了剛剛研發完畢的春季新品。很多面包店把面包節當成一次用戶見面會,現場嘗試之后,不少參與者會關注品牌的賬號,甚至郵寄購買。
經常參加面包節的貴州品牌“匠人制味”(左);寧波品牌“久日面包”(右)
這類面包店往往只有一個獨立店鋪,有時只能從線上購買,但卻因為小而美且專注面包產品本身,獲得了很多好評。它們覆蓋的人群很明確,不用依賴營銷,好不好吃是關鍵,反而讓店主更注重產品本身。而在市場火熱的上海,面包節顯然是一個絕佳的展示機會。不少網友開始把面包節當成是挖掘新品牌的一個站點,所以才會有人“做攻略”、“發筆記”。
實際上,喜歡吃面包的人可能也對上生·新所所處的位置比較熟悉——這里被一些美食公眾號稱為“面包一條街”。在番禺路周圍,團子、小肉栗、Bake No Title等多個近兩年開張的面包店,早就形成了面包愛好者的打卡地圖。
面包市場
來到十字路口
一個經常在線下買面包的消費者告訴我,一開始,她對各種新開業的面包店感到好奇,什么品種都想去試試,但現在只在不排隊的情況下才愿意嘗試。而在購買了很多品牌的面包之后,她發現自己一直回購的還是那類物美價廉的口糧面包。更何況,層出不窮的面包店似乎也沒有在產品上做出太特別的東西。
說面包市場來到一個分水嶺可能有些武斷。但站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的確有一些人開始反思、逃離和出新。
部分行業人士聊到,外界的關注只是表象,面包也不是個好做的生意。有官方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上海的各類烘焙店已經超過了4700家。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與此同時,很多面包店也在被淘汰。根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2024年12月15日,全國面包烘焙門店近一年新開80442家,但凈減少有1450家。
與此同時,留下和新加入的店鋪又開始有不同的走向。正如咖啡店發展成了平價咖啡、連鎖品牌、社區店和精品咖啡店一樣,面包店也有了不同的形狀。由于原料、口味更多元和復雜,面包店市場的分化甚至比咖啡更加復雜。
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擅長做打卡生意的網紅品牌。他們很會捕捉消費者的情緒,在提供產品的同時發揮營銷創意,只要產品不翻車,似乎可以一直吸引新客。
從南京西路地鐵站出來,吳江路短短幾十米就有三家面包店 —— 一家是在上海開了好幾年的精品社區烘焙品牌 DRUNK BAKER,一家是換上了品牌聯名鋪面裝飾的“黃油與面包”,還有一家則是主打英倫風格的“倫敦烘焙小鎮”。尤其是后面兩家面包店,每次路過總是大排長龍,“倫敦烘焙小鎮”門頭的小狗雕塑總是不缺圍觀拍照的人。再往前走,張園的廣蓮申和 FASCINO 相距不足100米,也經常吸引路人駐足。
黃油與面包(左);倫敦烘焙小鎮(右)
小小的一片區域里,“黃油與面包”和“倫敦烘焙小鎮”顯然屬于營銷型的品牌,吳江路的游客很難錯過這樣的店鋪;DRUNK BAKER 和 FASCINO 則是在上海開了很久的連鎖品牌,很多附近的上班族會把它們當成早餐的選擇。
在從不缺少競爭的上海,我們也看到了另一些從業者的探索:有部分面包店開始用更細分的方式切入市場,比如只賣貝果;也有面包店開始做“烘焙+西餐”,延伸業態;還有做“面包自助”的烘焙店,在褒貶不一的評價中依然俘獲了愿意買單的消費者。他們都在用不同的產品和形式找到自己的受眾。
提供烘焙和正餐的Bake No Title(左);提供早餐面包自助的21cake(右)
無論面包、咖啡還是Bistro,都是一個時代里某個群體生活方式的體現,餐飲,已經不只是餐飲本身。
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需要用食物慰藉情緒的時代,面包熱還會持續下去。但它是否會像咖啡一樣不斷推陳出新、走向更多場景,影響因素可能不只是大眾的熱情。無論如何,好不好吃還是面包店的基本法,而產品的創新,最終才會決定行業的走向。
#商業地產系列解讀
新天地 | 萬科商置 | 大悅城 | 太古 | 凱德 | 華潤 | 復星丨印力丨華貿丨華僑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領地 | 源點LiveLab | Kaledo | NOYA | 東原致新丨HAI550丨薈聚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鴻壽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環街市丨南陽共享際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內容營銷/文化敘事
線下商業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術館丨品牌雜志丨印唰廠有意思報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產社媒 | 「療愈」之書丨 新天地燃冉藝術季
#品牌/門店
素然丨Apple靜安丨多抓魚丨麥當勞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澤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開心麻花丨始祖鳥丨teamLab丨蔦屋書店丨永璞咖啡丨三頓半
#主編專欄
上海餐飲觀察丨社區營造丨市集觀察丨露營行業觀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園式商業
#專題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