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這屆消費者不需要虛偽的38節營銷
三八婦女節,品牌界的大日子。平時忙得飛起的創意人,這幾天茶水都顧不上喝一口。怎么做?
有人搞性別對立,想著蹭個話題出圈。有人煽情說愛女性,描繪現代“女超人”的美好藍圖。看著熱鬧,做得好,出圈易;做砸了,翻車更快。
說實話,現在的受眾,一個個精得很。性別對立那套,既沒深度,還愛激化矛盾。煽情賣感情債,容易被人戳穿套路。一不小心,立刻被拍在社交平臺上,扣個“營銷蹭熱度”的標簽。從業幾年的經驗告訴我,三八節營銷,套路越整越復雜,不如安安靜靜想清楚——女性真正會為啥買單?
別搞那些虛的,女性的痛點才是出發點
品牌借著三八節的噱頭,把“愛女人”“懂女人”四個字掛在廣宣語上,倒也不奇怪。問題是,空喊口號誰不會?今年我看到的翻車案例,基本都輸在這。
曾經有個品牌出過廣告,畫面是一堆媽媽加班加點賺錢,廠牌說“母親好偉大”。乍一看感人?但底下評論全是吐槽:怎么都是媽媽很累,爸爸去哪了?這種用影像刻畫女性累、苦,卻又不給出解決方案的做法,更像是在消費苦難而不是關心人家。
痛點不挖對,有錢也白燒。女性的真痛點不是贊美一句“你好美”“你真棒”,她們更多關注的是現實問題:“時間、健康、自由、選擇權”。這個思路簡單粗暴、多體貼生活少玩概念。
別把三八節過成“標簽節”
女人究竟是什么樣子?是職場殺伐決斷的“女戰神”?還是圍在孩子飯碗邊做心理建設的溫柔母親?這些年品牌們“說女人”的方式,我看個遍,套路太死板了。
問題出在,一個人群被按頭套個標簽,就像給她發了套“定制標準”。真實世界的女人,何止一種樣子?今天可以穿高跟鞋在公司會議室風生水起;明天在家穿睡衣做抹茶戚風蛋糕,這些可愛和多樣性,光看紙面研究抓不住。
品牌要做的是放大女性的自由和多樣化。在我眼里,歐萊雅那句“因為我值得”,堪稱完美表達。它沒限定女性身份,卻告訴所有人:做什么不重要,你做的每一件選擇,都是發自內心的“值得”。這種調性,反而能打動更多消費者。
大多品牌在三八婦女節這陣子靠“秀語言藝術”占邊吸粉。但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一點有用的實際支持。支付寶之前推出的女性創業計劃,不吭不響做了這么多年,如今還在持續,確實讓有創業夢的姑娘們受益。這就是行動力。
相比之下,有些牌子最愛?;ㄕ?,表面鼓勵女性勇敢去冒險,結果低頭一看給人提供的是“昂貴負擔”。這種矛盾的信息,搞一次也許女粉絲會忍,搞多了就是親手砸招牌。
品牌能把三八節日營銷做成一陣風,或讓它變成長期影響力,這里面的差別就是“用不用行動說話”。
不出圈也可以:真誠其實就夠了
寫了這么長,還是得承認,這年頭讓廣告直接“爆”已經很難了。但反過來說,不是每個品牌都得想著出圈。一年一次三八節,說幾句最樸素的祝福,稍微幽默點、走點暖心路線,比堆數據、講性別議題“硬杠”還接地氣。
想起以前合作的一個小眾護膚品牌。一年三八節,他們什么大招也沒做,老板娘自己出面發了條視頻。主題挺可愛:忙了一年多,我們跟客戶突擊聊了聊,都想送你們點真正能讓臉不覺得“累”的東西。
話很普通,但整個品牌氛圍很暖,評論里的粉絲都說:有被戳到。后來銷售數據證明,小打小鬧挺有用,有時候費心思去表達點心意,消費者也能感受得到。
所以現在,先問問自己,這幾天,如果你也正忙著為三八節寫案子,別急著搞什么特立獨行的創意。先問問自己:我的品牌跟女性消費者,到底有什么“不可替代的連接”?能給人家提供的,不是超額夢想,而是實在而溫暖的小事。
38婦女節,好情感大于好概念。復雜的創意,遠不如簡單的真心讓人舒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