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專賣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是神來一筆還是自毀前程?
圖片來自網絡
最近,格力專賣店在全國范圍內搖身一變成了“董明珠健康家”,這事兒一出,網上直接炸了鍋。
有人調侃:“買個空調還得先拜董小姐?”有人冷笑:“這怕不是企業版的個人崇拜?”還有人疑惑:好好的格力,咋就變成了“董明珠的格力”?
目前與之相關的文章的評論區都是群情激奮,大多是吐槽和反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格力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今天我們從商業、品牌和消費者心理三個角度,扒一扒這場改名風波的來龍去脈。幫你看透這盤棋——是神來一筆,還是自毀前程?
01
商業分析:董明珠的流量,能救格力嗎?
先說官方的解釋:這是“終端SI升級計劃”,要靠董明珠的個人影響力,重塑門店體驗,殺進健康智能家居市場。
聽起來挺高大上,畢竟董姐的名字就是個活招牌。就像你在超市看到“李子柒”牌螺螄粉,可能會因為她的名字多瞄兩眼。
但這招真有那么神嗎?咱們得掰開揉碎了看。
1. 董明珠這張牌:流量王還是定時炸彈?
董明珠是誰?中國商界的“鐵娘子”,格力的活廣告。過去幾十年,她靠著硬核管理和頻頻刷臉,把“董明珠=格力”刻進了大眾腦子里。
但你知道嗎?格力不是她創立的,她是個“職業經理人”。可如今,她硬生生把格力變成了自己的舞臺。
問題是,這張流量牌是把雙刃劍。她的知名度能拉人氣,可一旦她翻車——比如又口出狂言或者身體抱恙,格力立馬跟著抖三抖。
就像特斯拉的馬斯克,一句玩笑都能讓股價坐過山車。
格力這是把雞蛋全押一個籃子,賭得有點大啊。
2. 短期吸睛,長遠咋辦?
2024年半年報顯示,格力空調占營收78%,美的才50%不到,多元化布局?基本沒啥動靜。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早在2020年就丟了。
這時候改名“董明珠健康家”,像是給一輛熄火的老車掛了個新車牌,想靠董姐的流量再沖一波銷量。
短期看,確實能吸睛,直播帶貨那套她玩得挺溜。
但長遠呢?智能家居拼的是技術和服務,不是門頭上的名字。
雷軍粉絲再多,也沒見他把“小米之家”改成“雷軍妙妙屋”。為啥?人家知道,流量是油門,產品才是發動機。
格力這波操作,美的估計在旁邊笑到捶桌。
02
品牌分析:格力這張王牌,要被董明珠玩偏了?
品牌是什么?是你腦子里對一個牌子的第一印象。
格力過去20多年攢下的標簽是“高質量空調”,簡單粗暴又靠譜。可“董明珠健康家”呢?這名字一出,網友炸了:“像四五線縣城的保健品店!”“我還以為是賣按摩椅的!”定位瞬間從高端家電滑向土味理療,這落差也太大了吧。
從‘格力’到‘董明珠健康家’,這門頭你打幾分?(圖片來自網絡)
1. 品牌認知:從空調王到“董小姐粉絲團”
想象一下,你去老字號餐館吃飯,招牌突然從“張記面館”改成“張大爺私房菜”,你會不會覺得這店從此只賣老板的口味,不再是經典老味道?
董明珠的“企業家”標簽跟“健康家”的溫馨感完全不搭,就像你在咖啡館點了拿鐵,服務員端上來一碗二鍋頭——喝不下去啊!
更別提員工的尷尬了,網友吐槽:“以前說自己是格力的,現在要說‘我是董明珠的人’,這身份直接降級成舔狗了。”
品牌硬生生被個人IP綁架,格力的獨立性呢?
2. 戰略迷霧:格力還是董明珠的格力?
格力本來是個技術驅動的牌子,可這幾年董明珠站得越前,格力越像她的個人秀場。
她直播、她懟人、她教育年輕人,話題是有了,可空調呢?
有人說:“一提格力,先想到董明珠,再想到孟羽童,最后才輪到空調。”這品牌重心偏移得太離譜了吧。
現在改名,更是把“格力”這塊金字招牌往“董明珠”身上貼。網友一針見血:“格力離董明珠越近,離消費者越遠。”
這哪是品牌升級,分明是主體性解構啊。
03
消費者心理:董明珠三個字,戳中了誰的心?
消費者買東西靠啥?心理學里有個詞叫“信任錨點”,就是你下單時的心理依靠。
格力過去的錨點是“品質+專業”,一想到空調就覺得它穩。可現在呢?改成“董明珠健康家”,錨點直接變成了“董明珠”。這問題大了。
1. 信任撕裂:你愛她還是煩她?
喜歡董明珠的人可能會覺得“有她在,質量放心”。但討厭她的人呢?
評論區炸開花:“看到‘董明珠’三個字就想跑!”“家里空調修4次售后還不解決,還掛她名字,下次換小米了!”
這就尷尬了,品牌從“人人認可的客觀信任”變成了“你愛她我就買”的主觀偏好。
消費者被撕成了兩派,習慣被打破——你家樓下便利店從“全家”改成“老王便利”,你還愿意進嗎?
2. 代際沖突:年輕人不吃這套
董明珠曾是“鐵娘子”的代名詞,可這幾年,她懟年輕人、直播翻車,風評早就變了。
網友罵她“偏執”“站在打工人對立面”,年輕消費者更是嗤之以鼻:“這名字像老年人養生館,誰敢進?”
現在的年輕人買家電,要的是個性、智能和體驗,不是某個大佬的名字。
格力想靠“董明珠健康家”圈粉年輕人,結果像是開了倒車還踩油門,直接撞上了代際沖突的墻。
3. 期待落空:我們想要空調,不是董姐
有老用戶感慨:“用了十幾年格力空調都沒壞,可新款丑又不智能,現在還改這名字,太失望了。”
消費者要的是好產品,不是門頭上的“個人崇拜”。當體驗跟不上噱頭,反感就來了。
結論
格力這場豪賭,賭的是未來還是墳墓?
(本圖由AI生成)
總的來看,格力改名“董明珠健康家”是一場流量冒險。
短期內,董姐的名字能吸睛,甚至拉點銷量。
可長遠呢?商業上,這治標不治本,技術落后咋靠名字補?品牌上,金字招牌被掏空,消費者一臉懵逼。大眾心理上,信任撕裂,年輕人跑路,老用戶搖頭。
這讓我想起個比喻:品牌像一棵樹,根是產品,干是戰略,冠是形象。
格力現在是把樹冠全交給董明珠,可風一吹,根基不穩,樹還能站多久?
最后問你一句:以后買空調,導航跳出“董明珠健康家”,你會不會覺得像進了董姐的粉絲見面會?你敢進去嗎?評論區聊聊你的第一反應吧!
#格力改名 #董明珠健康家 #董明珠個人IP #格力品牌爭議 #格力空調市場 #董明珠流量 #智能家居競爭 #消費者心理 #格力vs美的 #企業品牌戰略 #杰尼 #jeni
END
如若喜歡,歡迎關注我哦!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