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衛生巾下架,ABC的一記響亮耳光
去年ABC衛生巾的“偷工減料”風暴,又有了續集。
這一次被掛在熱搜上的是“ABC拿經期性感當賣點離了大譜”。
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在選購經期安睡褲時,看到了ABC的一款產品,名叫“絲滑比基尼”。與平角剪裁相比,該產品采用了比基尼的三角設計,宣稱“別出心裁,實現穿衣自由”“緊身褲、中低腰褲隨心穿,無懼露邊”。
圖源:ABC官方旗艦店
然而許多人指責ABC公司為了追求經期性感而犧牲了產品的功能性,未能滿足女性的實際需求,尤其是經期的舒適性和防側漏功能。
2月12日,ABC官方回應稱,ABC比基尼安睡褲非"新品",并已于 2024年1月停止生產。基于品牌產品迭代及市場策略調整等多方面考慮,該產品已進入正常的退市周期。
一款舊產品引發了新輿情,ABC為何屢屢踏進同一條河?
本質上這是品牌對女性經期需求的誤讀,以及創新方向與市場接受度的嚴重脫節。
無論對于ABC還是整個行業來說,這都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商業遭遇理性的審視,市場終將給予最公正的審判。
在ABC的回應中,這款“比基尼”安睡褲去年1月便已停產,但直到今年2月消費者還能買到。可以合理推測,ABC這款所謂的產品創新,市場并沒有買賬。
圖源:ABC官方微博
不可否認,ABC在這款產品上是花了心思的,正如其在達人廣告投放中聚焦的運動場景。在當下女性希望擺脫世俗偏見、高喊穿衣自由的年代,這款打出“穿衣自由說”的產品,應該說是切中了某些社會情緒,迎合了部分女性需求。
但對于大多數女性而言,網友的質疑直擊靈魂:安睡褲為什么要性感美麗?
偽創新的華麗外衣下,藏不住對用戶需求的傲慢與敷衍。
安睡褲的核心價值本應是防漏、包裹性與透氣性,但ABC卻將重點轉向“三角剪裁適配緊身褲”的時尚敘事。產品的設計邏輯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經期,這個特殊時期,人們顯然對安心和舒適的期待,要遠超穿衣自由。背后暴露的是品牌對女性需求的嚴重誤讀。
圖源:ABC官方旗艦店
而把視角放大,會發現這并非ABC第一次對女性需求的錯位理解。
有網友發現,ABC擁有40余項“衛生巾”相關專利,在被駁回的多項專利中,包括“一種緩解痛經的衛生巾”“一種絲素蛋白美肌衛生濕巾添加液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等。
很難講這是女性真需求,還是純粹的營銷概念。
誠然,品牌在市場中追求標新立異本無可厚非。但這些創新要以消費者需求為根基,畢竟它們的好與壞最終都是交由市場和消費者來評判的。
很明顯,ABC比基尼衛生巾徹頭徹尾的是營銷概念的營造與狂歡,這種“創新”的本質是將女性生理期工具化為營銷符號。
但消費者需要什么自己最清楚。品牌若忽略這一點,再炫目的營銷概念也難以奏效。
畢竟當品牌用“性感”掩蓋產品創新的乏力時,市場已經用腳給出了答案——爭議發酵一周內,該產品在各大電商平臺悄然下架。
信任是最昂貴的品牌資產,一旦崩塌,便難以兜住最后的體面。
糟糕的是,在前后相差不到半年的時間里,ABC兩次透支信任,將品牌打入谷底。
時間撥回到 2024 年11月,當消費者發現 ABC 衛生巾實際長度與標注不符,質疑其偷工減料時,一場信任危機悄然拉開帷幕。
圖源:天眼查微博
彼時,面對消費者的質疑,ABC 經銷商客服一句 “覺得接受不了可以不買” 的傲慢回應,更是火上澆油,將事件推向了輿論的高潮。盡管 ABC 隨后發布致歉聲明,創始人鄧景衡也公開鞠躬道歉,并承諾爭取成為行業 “國標零負差” 的企業,但這一事件已對品牌形象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信任的裂痕已難彌合。
然而短短三個月后,“比基尼安睡褲”又以“經期性感”之名再陷爭議。兩次輿論風暴,看似偶然,實則暴露出一個傳統品牌在資本壓力與用戶需求之間的撕裂:
即當創新淪為噱頭,營銷凌駕于功能,品牌不可避免的會被推入“二次社死”的深淵。
不可否認,3個月前的歷史問題疊加了當下的輿論風暴,消費者難以接受接連兩次踏進同一個品牌的坑。
如果說當初的“衛生巾長短之爭”更多是行業向的問題,那如今的“比基尼安睡褲”則是ABC內源性的價值導向。
不可否認,ABC的困境,是信任危機的連鎖反應。2024年的“縮水門”已讓品牌口碑搖搖欲墜,而此次爭議中客服的回避態度,再次暴露其用戶溝通機制的失效。
但沉迷于自嗨式創新的ABC不知道的是,當下的消費者早已覺醒:
從“比男朋友還能吸”的擦邊廣告遭抵制到衛生巾集體縮水的“行業潛規則”遭遇批判,再到“比基尼安睡褲”被全網嘲諷,皆是市場對品牌自嗨的凌厲反擊。
而以此來審視ABC過往對產品的論調則顯得無比諷刺。
去年ABC“偷工減料”風波,鄧景衡在道歉視頻中說:“ABC要爭取成為行業第一個‘國標零負差’的企業,讓消費者看到我們的真實行動。”
圖源:看看新聞微博
而在此次關于“比基尼安睡褲”的聲明中,ABC又寫道:ABC品牌始終將消費者體驗放在首位。我們始終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通過持續創新與產品迭代,致力于開發更貼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持續提升用戶體驗。
然而君子論跡不論心,品牌亦如此。真正的行動永遠生長在消費者需求的土壤里,而非飄蕩在口號宣傳的云端。
ABC的兩次危機,表面是產品與公關的失誤,實則是品牌價值觀的迷失。在女性健康消費領域,真正用心的產品創新消費者看得見,真正的“穿衣自由”源于對身體的尊重與關懷,而非對性感的刻意標榜。
重建信任,需從傾聽并行動開始——那里沒有性感敘事,只有對安全、舒適與尊嚴的永恒渴求。
李普曼在其名著《輿論》一書中提出過“擬態環境”這一概念,即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做出的反應,而是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產生腦海圖景。
在消費主義的盛大圖景中亦是如此,女性既被精心雕琢出“完美形象”,亦被賦予了自我意識的覺醒。
時尚雜志中的她們是苗條、精致、優雅,用奢侈品牌包裝成的“完美樣本”;商業廣告中的她們是女王與女神,用購物狂歡消解節日內涵,將女性價值簡化為消費力。
圖源:豆包AI
但一個深刻的商業悖論由此誕生:在女性消費市場高歌猛進的時代,企業為何一邊賺著“性別稅”,一邊對女性真實需求視而不見?
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消費主義構筑的“擬態環境”欺騙了品牌們。在消費主義構建的“美麗即正義”話語體系中,商業邏輯被徹底異化:女性不再是服務對象,而是被物化的流量符號。
ABC們利用性感定義生理期,用“月經羞恥”制造營銷噱頭,用黑色包裝袋暗示“不可言說”,用藍色液體替代經血廣告強化禁忌......
當商業資本將女性生理特征轉化為營銷密碼時,所謂的“她經濟”反而成了鞏固性別偏見的共謀。
正如社會學家阿莉·霍克希爾德所言:“消費主義許諾解放,卻用商品重新編織了牢籠。”
這不應是當下女性敘事的走向,更不應是“她經濟”的核心要義。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