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廣告四大佬,追憶廣告黃金時代
前幾天,廣告業前輩蘇秋萍老師離世。廣告圈在當日確實有一些媒體報道,但今天的年輕一代,對蘇秋萍這個名字可能略有陌生感了。
蘇秋萍被稱為華文廣告圈四大佬之一。
為什么是華文廣告圈?因為他是新加坡人。
整個東、南亞地區,除中國大陸、香臺地區之外,新加坡70%是華人,馬來西亞也有三成是華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廣告業又比大陸發展相對為早,所以在廣告上曾經領先內地很多。
內地早年的4A公司,創意總監一度主要由港臺新馬四地的華人擔任,臺灣、香港、新加坡也曾經出現了大批廣告牛人和公司。
臺灣的孫大偉,香港的林俊明、莫康孫,新加坡的蘇秋萍,當時被并稱為華文廣告四大教父。
新加坡略早之時還有一位廣告大牛,就是奧美的傳奇廣告人Neil french,被稱為文案之神,不過他不是華人。
此外,我最喜歡的廣告人是臺灣意識形態廣告的許舜英(她可以說是李欣頻的師父),許舜英不是一個傳統廣告人,她的廣告自成一色,文案更是筆力如刀,后輩對她多有模仿,只是無人再能超越。
當傳播更偏向于書面文本之時,許舜英簡直可以封神。???????????????
服裝就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種高明的服裝。?????
三日不購物便覺面目可憎,三日不購衣便覺靈魂可憎。
雖然句句都是拜物教的話語,但又讓人一見即才氣逼人。就像許舜英寫過的另一句廣告:知識使你更有魅力。
還有做出左岸咖啡館的葉明桂(桂爺后來在奧美主導服務了瑞幸咖啡)。我兩年前還跟桂爺做過一次連麥直播,他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老頭。
孫大偉英年早逝,我早年讀過他的一本書《孫大偉的異想世界》,他原來是海員,后來才加入廣告公司。
坊間傳聞他的一則軼事,說他有一次去跟客戶提案,客戶指出他的文案有一處錯字,孫大偉說:“當孔雀開屏時,你不要走到后面看他的屁股。”
我聽起來就很有趣,我原來在4A工作時還有一位管我的創意老大,他也是臺灣人,原來是個倉庫管理員。因為管倉庫沒啥事做,所以就讀了很多書,后來做了廣告文案。曾經是奧美的執行創意總監。???????????
我覺得,只有在一個行業的黃金時代,才會出現這么多有趣的行業人物。???????
林俊明在幾年前已經去世,他最大的成就,是創辦了《龍吟榜》這本廣告專業雜志,為宣傳推廣華文廣告創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莫康孫在大陸工作時間很長,一直執掌麥肯光明廣告的創意業務。
2006年,我當時在上海淮海路淮海國際大廈的FCB工作,樓下就是麥肯光明。因為FCB與麥肯同屬一個廣告集團,兩家公司還有許多互動。FCB有一張乒乓球臺,中午休息的時候常有麥肯的同事過來打球。
莫老師也常來觀戰,有一次兩家公司賭球,大家覺得麥肯的乒乓水平不高,所以沒人押注。
莫老師為了給麥肯同事打氣,出了2000塊,等于白送給了我們FCB,哈哈哈。
我有幾個同事曾經在莫康孫手下工作,說他手繪功底超強,有一次見過他自己給美術設計師指導腳本,幾筆下來就栩栩如生,動作傳神。因此對他崇拜有加。
當年的廣告大佬,還有一位,叫勞雙恩。
2006年左右,還是廣告公司的黃金時代,那時廣告人有地位,收入也屬于社會的中高水準。
我記得有一本雜志采訪智威湯遜的老板勞雙恩,坊間傳他日薪3萬,以當時的社會收入水平,這還是一個很高的薪水。
記者問他是不是日薪3萬,勞雙恩老師并沒有正面回答,他說,其實我“度日如年”。
那是一個廣告人的黃金年代,不僅大佬輩出,行業新人也大有抱負,希望斬獲不世功業,感覺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總結下來,如何判斷一個行業是否處在黃金年代?我覺得標志有幾個:
1.傳奇人物。
當年廣告業有華文四大佬,還有更多傳奇人物,葉茂中,楊海華,許舜英,林桂芝等等。
就像NBA的黃金年代有喬丹,科比,也有怪才博格斯、羅德曼。
2.可觀收入。
因為利潤豐厚,所以廣告人的收入也可觀,不僅老板們靠廣告發財,打工人也可以拿很高的工資。
我2008年在奧美的時候,我們的大中華區執行創意總監年薪1000萬。
3.理想職業。
那時候很多年輕人的就業夢想就是去廣告公司。2000年前后,可以算是廣告業的黃金年代,國際4A和本土廣告交相輝映。
后來在2010年左右,有個小高峰,就是出現了本土的創意熱店,環時、W、天與空是代表。
2020年往后,廣告業,也就沒什么人關注了。
以上3點,在我看來,是判斷一個行業是否處于黃金年代的標志。
也謹以此文,悼念蘇秋萍老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