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創作者困境,反駁《好東西》外的壞東西
文/插畫:吳小寶,首發:廣告新生
在電影院看《好東西》的時候,無論是作為內容創作者、公眾號編輯、一位女性、一個人,都有非常深的共鳴,全程爆笑,痛哭流涕。
前段時間我看了B站上毛尖與導演邵藝輝的對談《當女性書寫女性》,像彈幕里說的:“這場采訪居然有1個小時,就這么不知不覺地看完了。”
兩位女性之間坦然、真誠的交流,犀利而幽默,太讓人喜歡了。
觀點摘錄(建議去搜完整版,很好看!):
?曾經愛情是最小的共產主義,現在三個女人才是最小的共產主義。
?友好的女性鏡頭充滿晴朗感,是一種非性欲的凝視。
?女性之間互相觀看與欣賞,給電影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重新整頓未來的床戲,從有禮貌地搞床戲開始。
?傳統「霸總」敘事將難以為繼。?男性也是父權制的受害者,好笑是因為見得比較少。
?穿高跟鞋為了愉悅自己這種說法,更像消費主義的謊言與陷阱。
?穿高跟鞋追匪徒是典型的男性凝神,穿高跟鞋怎么可能追匪徒?
?在今天的影視中愛情已經套路化,女性改變了,戀愛對象沒有跟上來。
這些觀點,不僅是電影的新可能,也是廣告行業的新可能。比如,以后高跟鞋品牌,該怎么做廣告?
欣賞好東西的人很多,說《好東西》不好的也不少,甚至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兩極分化的評價,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討論。
討論里,有一些是正常的,比如“電影設定與塑造的角色有些割裂,如果這個新型關系發生在某些國外會更顯真實。”“密集的造梗和金句輸出,符合商業喜劇的調性,但過于「段子化」有些刻意。”;
也有令人氣憤的莫須有指責,甚至有人跳出電影本身,攻擊導演個人的價值觀,貶低偏愛這部電影的觀眾:“女性后宮爽文” “大型春晚小品” “刻意制造性別對立” “連電影都算不上” “導演價值觀扭曲”。
這些具有性別歧視標簽的形容,讓我想起《如何抑制女性寫作》書中提到的經典案例:《呼嘯山莊》的書評風波。
臆想作者為男性時:
“它很有氣勢,很有創造力。”
“是一個有前途的,了不起的新人。”
“其核心主題是以最極端的方式來表現殘忍、野蠻和暴力。”
確認作者是女性后:
“這部小說像是在鳥籠里拍打翅膀的小鳥。”
“某位幼稚作者不由自主地寫成的作品。”
“其真正的主題是主人公神奇的性能力,藝術性大打折扣。”
女性創作者的表達,時常被賦予一種“原罪”:她寫了,但她不該寫。
今天,這一幕在《好東西》外再次上演。
電影當然可以被差評,但這些說辭早已偏離了正常的審美討論,淪為情緒化的個人偏見與攻擊。
本質上和電影沒有什么關系,是電影外的壞東西。
01
她寫了,可她不該寫?
——“性別對立”的莫須有罪名
有人指責《好東西》“刻意挑起性別對立”“吃相難看”“其心可誅”,理由無非是以下幾點:
內容層面: 影片及營銷通過“結扎”“原罪”“性別紅利”“既得利益者”等詞匯炒作女權話題,刻意煽動矛盾, 以此博取關注與票房。
角色層面: 男性角色被批“臉譜化”“惡臭”“舔狗”,丑化男性形象,借此襯托女性的獨立與強大。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指責本身,才是真正制造對立的幫兇。
《好東西》 探討的,是性別角色在社會評價體系中的被動與掙扎,是女性如何在傳統束縛中尋找自我與突破。這種題材自然容易觸碰敏感議題,但引發思考與爭論,并不等同于 “煽動性別對立”。
更不能把市場營銷的噱頭簡單套在電影主旨上,連本質都看不透,就匆忙扣上罪名,豈不是對作品的一種懶惰審判?
其次,導演從未說過影片里的男性角色是負面的、惡意的,臺詞也寫說“別物化自己,沒把你當工具”。相反,他們被塑造成帶有反諷意味的存在,甚至不乏可愛之處。比如說 “快車太臭”的不一定是女性,車上香香的也可以是前夫哥這樣的男性。這種性別角色置換,恰是一種對傳統觀念的幽默解構。只是輕反諷,就有人破防,代入過深,仿佛看到了自身的影子。
這不恰恰說明影片成功地觸碰到了固有觀念的盲區,揭開了隱藏已久的習慣性舒適?
“沒見過,所以不允許存在。” 這才是最荒謬的地方。
其實,電影中小孩的臺詞也早已對此作出回應:“我不要打拳。”
另外, “丑化矮化男性形象來反襯女性的高大和強大”與“削弱男性的主體性,強調女性角色的獨立與成長”這兩種觀點完全不一樣。任何角色的塑造,都需要通過與他者的互動來體現其深度與成長。這本來就是很正常的敘事方法。主體與客體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
前者就是典型的污蔑,有時候矮化男性的更像是男性自己。因為事實是,你們并不承認也不歡迎這樣的弱勢男性。
有個知乎上的評論說, 如果把影片臺詞的“男人”與“女人”換一下: 「女人還是很好玩的。」 「如果女人能讓男人開心,那就是好東西。」 「同樣是作為男人的工具,我只有育兒屬性。」 「作為男人的育兒工具已經是你莫大的榮幸了。」 「你這個女人是我的課間十分鐘。」 「我作為你的課間十分鐘也不錯。」想想看廣大女同胞會是什么反應?
首先我想說,這些敘事,不是一直在各種影視作品里存在嗎?包括一些最近興起的短劇,重生寵妃?易孕體質?不依然還在使用這套傳統敘事嗎?可能流量與資本才是制造性別對立的元兇。
其次,我覺得分析問題,不能直接置換,看似是公平的,實則忽視了現實中性別權力結構的差異。
突然想到,奇葩說有一期很古早的辯論,“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不著家,我該不該阻攔她。”網上就有人說,如果不該阻攔,那如果是爸爸打賞女主播呢,為什么又要阻攔。
追星和打賞作為行為本身是個人的自由,但背后卻涉及更深層次的性別、文化以及社會觀念等問題。
不能單純以性別論道,把自己當個人比較重要。
對于廣告行業來說這點也很重要,在涉及性別議題時,應該尤為注意。
02
她寫了,可你們看看她寫的啥呀
——所以什么才算真正的藝術?
有人批評《好東西》是“大型春晚小品”, “短視頻平臺女性后宮爽劇”,不具備藝術價值,“只會淺薄制造金句和熱梗”,甚至“連電影都算不上”, 是“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幻想和意淫”,完全脫離現實。
然而,豆瓣9.1分的口碑,7億的票房,這些客觀的事實,已經不能否定這部電影存在的影響力和社會共鳴。
我想問的問題是,那在你們這里:
1、什么是藝術?
2、誰來定義藝術的標準?
這不就和電影里說的一樣嗎?“怎么才算好?裁判是誰啊?”
笑著講述苦難,輕描淡寫沉重的議題,難道不是另一種藝術形式?
里面的新型角色關系,難道對觀眾沒有一些啟發和深思?
那些基于女性自身生命的體驗,基于女性與女性的友誼,所展開的故事,難道不是深刻的人性洞察?
很少有人說,不代表不存在。
我不是電影評論家。
我們如果真的要評價《好東西》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時,是否可以適度拋開性別,從主題深度、視覺美學、人物塑造與演技、創新度等多個維度來分析呢?
比如,你可以說,有些內容,停留在表面上的調侃和諷刺,容易讓人感到過于單一或片面。你也可以說,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這樣的進步關系有些超前,讓人難以理解。而不是直接說,“垃圾,啥也不是,別看”。
好東西肯定有它的不足和局限性。比如,脫離現實這一點,就有很多博主都提到。現實不存在的時候,很多道理、觀念就很難傳遞,影響。這可能也是導演下一步作品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電影設定與角色故事之間的割裂,會令很多觀眾難以認同。
在毛尖與邵藝輝的對談中也提到了,這屬于一個構建的新型的母系社會,更像是一個童話。
但我覺得,創新一定是會有人不理解的,不然為什么叫創新呢,100%理解的東西就等于傳統。再說了,現實就一定合理嗎?很可能90%也是荒誕吧。
新東西、新議題,只能一步步深入,一片片影響。
我們不能把我們理解不了的東西,視為惡魔,從而拒絕反思。
就像最近另一部電影《破地獄》里一樣,“喃嘸師傅傳男不傳女,因為女人月經,月經污穢”。大家從來只是順從權威,默認正統,從不思考這到底對不對,哪里有問題?
這需要很多很多好東西這樣的新東西,來一次又一次地破地域!
“月經又不是屎,怎么會臟呢? 世界上一半的人都會流血啊。”
03
她寫了,但她是個怪胎?
——價值觀的單向審判
“導演價值觀扭曲。” “正常女性不會喜歡這種電影。” “喜歡的人都是低學歷、低思維的無產女性。” “沒有父權制的秩序你們啥也不是。還在這兒抨擊父權。”
光看評論,就已經起了殺心了。 感覺像是大型PUA論調,實在荒唐。
價值觀憑什么以你為榜樣啊???父權制塑造了“秩序”,但誰說這種秩序不需要被反思?
電影里的反傳統表達,讓某些人感到不適,便急于將它貶低。這種情緒恰恰證明了:《好東西》觸碰到了某些人內心深處的焦慮與固有偏見。
電影不完美,但它提供了一個屬于女性的表達空間,打破了既定規則,塑造了一種新的女性形象:女性可以是主角,不必依附于誰。
這種價值觀的單向審判,簡直太無聊了。 反駁都顯得毫無意義。
為什么不能理性分析父權制的歷史作用,同時承認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局限性。我不信哪一個制度是絕對完美的。
認識到這一點,尊重女性,尊重弱者,尊重更多元化的存在,這才是電影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而且很多時候了解女性主義或者學習性別研究,其目的也不是為了煽動性別對立,而是為了幫助無論男性女性認識到他們內心的困惑和遭遇的一些處境的根本原因,從而有能量追求更好的人生。
舉個很近的例子,我一位女性朋友生了個男孩子,現在4歲,男性長輩會在他哭泣的時候,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或者在小男孩買東西的時候說“不應該選擇粉色”。我的朋友會說”沒關系的,男孩子也可以哭。” ,“男孩子當然可以喜歡粉色。“
還是那句話,把自己當人看。
一個結尾:
她寫了,請繼續寫下去
奪回我們自己的話語權
電影看完后,也和很多女性朋友聊起過好東西。 我們非常理解,即便如此輕盈,戲劇地表達,依然會引發很多人的不理解以及不舒適。
這太正常了,再親密的關系,也難以感同身受,只希望我們自己可以正視性別關系,更加理性和平地分析與相處。
但是,遇到問題,也別磕頭,反擊回去。
她寫了。
她寫了,她就該寫,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
她寫了,她的文字有人喜歡、有人共鳴,這就夠了。
她寫了,她不必迎合所謂「藝術家」的標準,她的作品本來就獨一無二。
她寫了,她的才華無需靠別人的評價或篩選來證明。
她寫了,她得到幫助又如何?創作本來就不是孤軍奮戰。
她寫了,她不是怪胎,她只是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她寫了,請一定要繼續寫下去。
廣告行業也應該學習《好東西》,用新議題、新敘事、新角色,帶來更多新可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