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這場鬧劇,該收尾了
文| 帽子,首發:廣告新生
大家好,這里是帽子。
看《再見愛人》切片,斷斷續續一個多月了,心情也從開始的好奇、看樂子、恨得咬牙切齒,到心灰意冷,無所謂擺爛吧,再也不想關注了。 其實我們也可以選擇在熱度最高的時候蹭,那時候各種切片、分析、吐槽甚至謾罵此起彼伏,但是我們覺得沒必要。
因為這是一個綜藝作品,先不說有沒有劇本,我們應該從別人的親密關系里吸收壞的教訓,從而避免自己的生活走入荒唐的境地,但不知為何,輿論的風向,總是會由對一件事情的討論,轉向對一個人的批評,甚至抵制。
這幾天李行亮夫婦頗有風評好轉的趨勢,葛夕和楊子的熱度再度上升,觀眾依然是被牽著情緒的群體。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逐漸意識到,生活不需要劇本也可以荒誕,而我們也很期待一場鬧劇來填補我們對日常失控的焦慮。
當然了,這個互聯網,壞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但我們更想從這場鬧劇中,獲取一些真正值得討論的內容。
一、熱門綜藝中,品牌要如何蹭熱點?
這場綜藝中,最熱門的梗當屬《熏雞事變》了,不得不佩服網友的腦洞,既正式又詼諧,還怪有意思的。而熏雞作為消費品,自然引來了各大品牌的認領。
有直播認領的:
有產地認領的:
還有肯德基也來蹭熱點了:
講真,肯德基的本土化做得比麥當勞要好太多了,這玩梗的程度與速度,甩了多少品牌一條街。當然,產品永遠是品牌的基本盤,存在感刷到了,網友卻并不都是買單態度。
即使肯德基瘋狂星期四的梗都已經玩到極致了,卻還是有很多聲音說肯德基的味道不如麥當勞。
有圖為證:
對于品牌來說,破天的富貴當然都想接,但聯想到互聯網三秒鐘的記憶,以及無限反轉的尿性,蹭熱度不見得是件好事。
當初鬧得沸沸揚揚的新疆棉事件,現在還在持續發酵,前段時間,優衣庫又被拉出來遛了。 如果互聯網異常活躍,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其實最好的應對態度,也許不是順勢,而是做好自己的產品,穿越時間周期。
就像我們在網絡上留存的觀點,是不是經得起推敲,是不是在很長時間以后再來翻閱,依然值得咀嚼。
二、大眾眼中的女性主義,依然是偽命題
再來聊聊葛夕,拿的所謂的大女主劇本,愛好是翼裝,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覺,平時對留幾手看起來愛搭不理的,雖然她自己沒說自己是大女主,但觀眾已經給她扣上了這個人設。
但仔細看,我發現人們對女性主義依然還是享樂那一套,不結婚,享受自己,或者在婚姻中不管不顧,做一個自私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劇本,如果她在乎他人,依賴他人,那她本質上就是一個小女生;而成為家庭主婦,那就意味著喪失了主體權。
我所認為的真正的大女主,是堅定不移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承擔自己選擇的一切后果,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無論是在家庭里還是工作中,那些為別人付出的人,最終也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價值,并且試圖以此換取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付出,不意味著犧牲,尤其是那些習慣于把付出掛在嘴邊的人,其實也是野心的彰顯。
如果嚴格來算的話,婚姻里的這三位女性,都算不上什么大女主人設,而一個女性的覺醒,也不是這么輕易完成的。
一個人生活不意味著獨立自主,也可能是一種無可奈何。那些早早就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并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終究還是少數,人一輩子多數時候注定了混沌,因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產物,人類都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女生群體里產生這樣的光明,并稱之為覺醒,我認為是脫離現實的。
在現在的輿論場里,我們始終無法對真正的女性主義有一套自己的定義。
《好東西》里有一句臺詞:“你怎么打鼓,女孩就怎么打鼓。”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女性主義有一套標準,我們用自己的標準審視他人的行為是有失公允的。
做好自己,勇敢發聲,站上舞臺,擠上牌桌,爭取權利,獲得階段性勝利——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從節目中吸取的教訓與意義。
三、我們對個體的厭惡,都是自身困境的投射
也思考了很久,為什么觀眾會對“麥琳”的存在有如此大的反應?
思考過后,我想,大概是身邊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
有些人說,麥琳很像自己的媽媽,打著為自己好的名義,做著令人窒息的事情,無盡的哭訴,莫大的委屈,讓人喘不過氣來;
也有人覺得,麥琳雖然是個家庭主婦,但她也很像自私自利的同事,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全然不顧別人的情緒。患有間歇性失憶,無法講道理,你講道理的時候她講情緒,你情緒不好時她洋洋得意,剝奪你的每一寸生存空間。
最關鍵的是,她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身邊有這樣的朋友、親戚,似乎都是災難。
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是體面的,我們不喜歡直面矛盾和沖突,我們希望大家都可以“自覺”,有自己的邊界感。
可是,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形形色色的人,以我們不理解的方式存在著,當我們選擇避讓的時候,話語權就到了他們手里。
天下苦“麥琳”久已,當我們遇到一個討厭的合集,想起被壓迫的瞬間,那種委屈和憤怒就涌了上來。
這讓我想要再次回歸話語權的問題,無論是女性主義的聲音,還是我們習慣了退讓和隱忍,我們面對鬧劇的方式,都不應該是現實里的平息,轉移到網絡的狂歡。
應該是:勇敢站上每一個舞臺,勇敢回應每一次挑釁。
正如節目中所展現的,個體的困境,最終只能靠自己完成救贖,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幫你解決你自己的問題,你的人生課題,網友不能,家人不能,伴侶也不能。 任何人都不能。
回歸節目本身,《再見愛人》的制片人劉樂有這么一期播客《在懸崖邊的人一定有故事可講》,從節目的表現來看,沒看出誰真正是在懸崖邊。但可以看出的是,在愛情里,無論經歷過多少風雨,無論年齡與婚齡,多數人對「相愛」這件事本身是沒有經驗可言的。
從網友的評論,UP主的吐槽,觀察室的反饋來看,絕對正確的婚戀觀,是不存在的。 就像故事到現在,李行亮撕毀離婚承諾書,兩個人抱頭痛哭表示想要重歸于好,大家都不能理解甚至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局面,可是真實的人生,往往就是這么荒誕。
人總是容易太入戲,經常會忘了,愛情最終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而不存在這種莫須有的指導。
我們應該寬容一點,允許所有奇形怪狀的人存在,接受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關系。
我們全憑感覺在相愛,何嘗不是一種新生。
作者公眾號:廣告新生(ID:wxbligh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