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變成一家廣告公司的忠實讀者的
新號第一篇,放一家很喜歡的廣告公司:小TEAM
用「分享」、「介紹」這樣的詞起頭總覺得有些自以為是,所以選擇一個中性動詞“放”,有用作鎮山石的用意,也有一點向她們看齊的希冀、對自我的要求在。
-
做文案的,總會首當其沖被一些有趣的文案吸引。最初關注到小TEAM的作品,就是從她們的文案開始。
項目鏈接:b站 世界讀書日|上海大學路 「沒有書的圖書館」線下活動
“B站是一個沒有書的圖書館,也沒有架子”
“每一個學習的人,都是一個在UP的主兒”
os:看了這么多年b站,真沒想到UP主的UP可以這么解釋
“邀請,走過玻璃門會多看兩眼自己的,大家”
“邀請,去洗手間也不全是為了上洗手間的,大家”
os:看到就讓人會心一笑的小洞察
在小TEAM的幾乎每個作品里,都有我想放進摘抄本里的金句。除了出街的項目,這段曾經沖上過熱搜的出圈名段,也曾讓我在心里暗暗叫絕(了好久
然而從“關注小TEAM的作品”,到“關注小TEAM”,并不是順藤摸瓜著來的?;叵肫甬敵跻驗闄C緣巧合,第一次點進小TEAM的公眾號,點進最新發布的一期「團隊月供·八月還債」,雖然從賬號名到標題都有些不明所以,但沒讀完兩句就驚呼,“說得可太準確了”
能不能給自己一個標準:只在自己真的選不出來時,才出現方向A方向B
思考很容易止步于把別人的理解再理解一遍,理解別人的看法,理解別人的辦法。理解光是這樣已經很難了,但真的不能光是這樣。
快,不是能迅速提交一項工作,而是提交完這項工作后就不怎么面臨反復了。
句句都是精華。短短十幾二十個字,讓人需要停留好久去理解。閱讀過程更像是一種消化過程,大腦一邊咀嚼,一邊不由自主地將自己過往的工作和生活經驗投入進去理解(就像消化酶一樣)
【團隊月供】每月一期,每期十句
除了對廣告行業的觀點看法,更有對人生的點滴感悟和工作中的經驗總結
是不想講邏輯還是講不清楚邏輯,是懶得跟別人講邏輯還是自己偷懶沒有邏輯,得把這個邏輯理清楚。
遇到事了,才算真正觸碰到了正在經歷的事。觸碰到一點,人就踏實一點。所以,遇到事了要往好處想。
大膽地去計較對錯,才能深入對和錯,從而真的寬容對和錯。
幾篇下肚,我發現了她們新開通的播客。播客內容圍繞月供里的那十句話展開,她們將每一句話重讀,加入平日里真實遇到的經歷,具體地聊 寫下這句話的緣由和背后的故事。
從讀者變為聽眾,體驗感也從自我消化變成一種更細膩的解壓:一條內容就是一塊壓縮面膜,說話的兩位是水龍頭,她們擰開水龍頭 打開話匣子,流出的水淌進聽的人的耳中,幫助施(濕)展開那一句的理解。
也是在了解“這到底是個什么賬號”的過程里中,我逐漸發現文章開頭介紹的那些 很早就看過并喜歡的案例“原來就是她們做的啊”。
不知道這個過程之于我的趣味性 是否會有人感同身受。原本計劃寫一篇詳盡完整的介紹,細數她們的各項專欄,想想又覺得那個賬號已經足夠完整,就像一方可以隨時登臨的數字大陸,藏寶圖和寶藏都完好地備在了那里。
那我就僅作為其中一個淘到金的旅人,來分享我的這一趟心靈旅途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