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之禾 | 大衣定價近4萬,這個中國品牌憑什么?
作者 | 小媚
買之禾和不買之禾的人之間,似乎隔著一堵無形的墻。
打開小紅書搜索之禾,一邊筆記是“買了 12 年的之禾”、“之禾 ICICLE 真的是國貨之光”;一邊是“之禾為什么這么貴”、“之禾那么丑 是咋火起來的”。
1997 年成立于上海,之禾從打三折都賣不好,默默成長到了雙面呢大衣最高定價去到 39996 元。
之禾近年的漲價引發了諸多討論,但生意表現還不錯。據 WWD 國際時尚特訊,2020 年之禾營業額約合人民幣 25 億,此后 2 年連續增長,預計 2022 年在 44 億左右。
業績背后,還有令人艷羨的用戶忠誠度,小紅書上有人稱自己 10 年買了 200 件,豆瓣上有“禾粉”在之禾出書后凌晨不睡覺直到讀完。
賣得貴,還賣得好。“貴婦的優衣庫”、“專門收割女老板”、“體制內穿搭”,許多標簽貼到了之禾身上,也引起了我們的好奇。
在研讀了眾多資料,回顧了之禾的發展史后,這篇最終將落在 2 個關鍵問題的探討上:
誰在買之禾?對之禾癡迷的人,癡迷的是什么?
之禾漲價“拋棄”普通白領了嗎?為什么?
從 0 到 10 :用二十年,做好通勤裝
之禾是簡單的,三個關鍵詞就足以概括:舒適、自然、通勤。
但要理解這三個詞,故事就要從創始人——葉壽增、陶曉馬夫婦說起了。葉壽增是中國最早學服裝設計的那批人,畢業后又在東華大學設計系任教,陶曉馬則曾是他的學生。1997 年,二人創立之禾。
之禾首店
一個品牌的創立,可以看作是在需求端和供給端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品牌知道消費者要什么、供應鏈能給什么,再將二者做一個完美的連線。而在一次次的連線中,品牌得以成為自己。
之禾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對兩端的判斷,精準而自洽。
我們先來看需求端。在這里,之禾找到了一個上升的人群和一個空白的缺口。
1997 年的中國,一部分人的生活正在從農村轉到城市,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是成為一個“坐辦公室的人”。這時,職場著裝的概念逐漸形成,但痛點也隨之而來。
來自學校的兩位創始人觀察到,畢業生走入職場后,不得不換上拘謹的職業裝,失去了在大學里穿休閑裝的舒適自在。也就是說,職場著裝的專業感、舒適與個性如何兼容,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就這樣,舒適、通勤,這兩個品牌關鍵詞浮現了出來。最初,之禾定位畢業三四年的辦公室一族,做天然面料的基本款,比如第一季主打的就是棉麻材質的西裝套裝。
此后,之禾不斷深化對這兩個關鍵詞的理解。除了面料天然舒適,設計上力求不夸張不奇怪,不為穿著者吸引過多注意,以做到放松。設計上還強調輕盈,迎合白領對身心平衡和壓力舒緩的訴求。
2014 年時,陶曉馬曾這樣描述過之禾的定位:
一位年輕的白領母親,早晨吻別孩子后,開車去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擁抱孩子時,她希望衣服是親膚柔軟的;駕車時,她需要衣服剪裁彈性合身;上班時,她又需要展示一個高效、大方的職業形象。
就這樣,瞄準經濟發展下,白領這一上升的人群,以及通勤裝這一缺口,之禾在需求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在供給端,這個由設計人創立的品牌,最初卻選擇了“不相信設計”。
《之禾的秘密》主編洪晃說自己曾與葉壽增“懟過一次”,她堅持要重視中國獨立設計師和他們的未來,后者則說中國獨立設計師很好,但不是特別成熟,而中國制造是很成熟的,中國時尚的第一步,是把成熟的制造變成成熟的品牌。
所以,之禾不拼設計,而是拼面料和工藝,把服裝做成實實在在的耐消品。
在面料上,2014 年葉壽增透露之禾超過一半原料來自國外,多為意大利和日本。同時,品牌也不斷研發新面料,如露珠風衣系列采用專利科技風衣面料,再如藍印花布項目、植物染、香云紗等。
非遺工藝面料香云紗
《之禾的秘密》中,一位之禾配飾線的設計師就說,以往工作的品牌中,設計上的創新豐富是重點,但之禾最看重的是面料的觸感和實用性,“不是拿著好不好看,而是穿著舒不舒服”。
在工藝上,之禾熱衷于收購有成熟工藝的服裝制造資源,還自建工廠,如 2005 年在上海投資建設工廠,2013 年收購凱捷工廠,2016 年收購世界聯合工廠。截至 2016 年,之禾自有工廠產能占總產量 82.6% 。
說完了需求端和供給端,我們就以一個產品——雙面呢大衣為例,來看看之禾究竟是如何完成連線的。
陶曉馬稱雙面呢大衣之為 VERY ICICLE COAT ,是一件能代表 ICICLE 精神的大衣,但這其實是一個計劃外的產品。2013 年,之禾收購了韓國獨資制衣工廠凱捷,后者是 MaxMara 的制造商之一。
MaxMara 總部知道凱捷被一家中國女裝品牌收購后,堅決撤走了所有訂單。陶曉馬說為了補上產能缺口,也為了不荒廢 800 多個厲害的技術工人,公司決定將雙面呢大衣作為主打商品,推出了 Air Coat,原料純天然、工藝純手工、外表十分具有都市感,價格又比國際大牌親民。
有了好產品,賣不出去也是白搭,之禾在渠道和營銷上同樣做好了匹配。
首先在渠道上,1998 年,之禾首店在上海太平洋百貨淮海店開業,線下的優勢在于質感和手感的可感知,而這恰恰可以展現之禾在面料和工藝上的造詣。
2008 年加入之禾,見證上海久光單店從一年 300 萬做到 3000 萬的雅岑零售創始人胡緒一在公眾號回憶到,產品知識培訓是店員們最重要的課程,每個店員每月都會專門上一天的產品培訓,月月堅持,年年如此。
她舉例了一個細節,樓層其余店員都不會很專業介紹面料,比如會說棉的,但不會說超細強捻棉并經過絲光燒毛處理,穿起來爽滑又好打理。而這一個點,立刻讓高知女性顧客另眼相看。
營銷也在往一個方向發力,之禾用雙面呢大衣辦起了展。在久光百貨的中庭,一件件大衣懸浮在空氣中,這種輕盈感也正是之禾提倡的生活態度。
自此,之禾將后端制造到前端銷售串了起來,把“面料”等利益點做透、并打透了。在收購的第二年,凱捷就成了之禾重要的生產支柱,光大衣就賣了一個億,之禾也打出了中國版 MaxMara 的名聲。
講完了之禾的“連線游戲”,讓我們回到開頭的三個品牌關鍵詞,攻克完產品,是時候談談“自然”了。
如果說舒適、通勤是明線,“自然”就是一條貫徹始終的暗線。早在 2012 年,葉壽增就指出,品牌是提供生活方式的,而個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是之禾尋找的核心價值。
在早期,這主要體現為在方方面面追求環保。比如開發污染更少的原色面料,2005 年就使用不染色的白柸棉布做內襯;店鋪裝修材料選用天然的石材、木材,盡量不用油漆、膠水、膠合板等化學材料。
而在 2015 年左右,之禾將這種理念凝練了為一個詞——天人合一,為品牌注入了東方生活哲學的文化內涵。2017 年,ICICLE SPACE之禾空間在上海開業,是品牌首家綜合生活體驗中心,之禾跳出服裝,正式開始講述生活方式的故事。
此外,之禾在 2014 年推出了定位時尚高端的巴黎線,在巴黎創立工作室,邀請曾在 Céline、 Chloé、 Lanvin 等高級時裝屋工作的 Bénédicte Laloux 擔任首席設計師,補齊了在設計上的短板,也拔高了品牌調性。
產品能打,品牌自洽,之禾十年如一日地踐行著創立之初的關鍵詞,走過了從 1 到 10,成為了自己,但它很快將面臨改變。
從 10 到 N:邁向中式老錢風
漲價,是之禾在小紅書上被“口誅筆伐”的一個重災區。
一位購買之禾 10 年的小紅書用戶回憶到,2014 年左右之禾大衣最便宜的基礎款 4596 ,一般的 5596~5996 ,特別長特別亮眼的 7、8 千。
據服裝行業自媒體阿福先生觀察,以冬季大衣為例,之禾在 2019-2020 年進行了漲價。主要是提高了底線,砍掉 2000-5000 元的低價單品,并將上限從 2.4 萬拓展到了 3.6 萬元。
之禾的漲價是完全主動的嗎?未必。在兩個方向上,我們也能嗅到之禾的被動。
首先,是品牌老化。之禾集團成衣開發副總裁姚曼麗曾在 20 周年時裝秀上表示,設計師年齡在變老,客人年齡也在變老,為此在 2016 年,之禾對整個團隊進行了年輕化的轉變。
但從之禾抖音官方旗艦店最近 30 天直播受眾來看,占比最高為 31-40 歲,達到 45.9%。我們 11 月走訪門店時店員也表示,主力客群在 35-45 歲之間。
其次,是時代變化。曾經,通勤裝是職場風范的演繹,是專業度的外在表達,上班要有上班的樣子,但如今“沒有班味”才是大家的追求。隨著運動休閑風潮席卷服裝,通勤裝被消解,到了之禾的舒適區之外。
之禾也意識到了這個變化。陶曉馬就在 2018 年表示,體現專業感會是職場著裝消費者的長期訴求,不過隨著時代改變,通勤裝與曾經站在其對立面的運動裝、家居休閑裝的邊界正在逐漸變得模糊。
之禾當然有試著跟上,比如在 2017 年 2 月推出運動通勤線。有意思的是,就在 3 個月前,運動休閑風的代表品牌 lululemon 在中國沉淀了 3 年之后, 一口氣開了 3 家門店,從此開啟了快節奏的擴張。而之禾在運動上的嘗試則未能見到大的水花。
2017 年是之禾 20 周年,品牌一改往日的低調,辦 8 城巡回展覽、出新書、首次辦時裝秀,還在南京開業了中國首家旗艦店,由路易威登前建筑總監 David McNulty 加盟后操刀設計。
某種程度上,這都是求變的信號。之禾需要一個新定位。
將得體大氣、面料剪裁好、低調沉穩、傳統文化等品牌特質拆散重組后,目前來看,這個方向有點像“中式老錢風”,定位于精英知識分子。這也是今年 6 月,葉壽增談及之禾與上海博物館聯名時提及的:希望為顧客打造具有文人氣息的形象,為職業女性/男性打造知識分子的形象。
之禾在 2022 年推出的一個實驗系列也能看出端倪。系列名為“中國人的衣服”,邀請了多位品牌好友,覆蓋畫家、書法篆刻家/收藏家、建筑師、金融從業者、IT 行業從業者、營銷策劃。
很文人,很精英,有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富貴,與之禾一貫倡導的天人合一的東方式理想生活呼應,也與近幾年的新中式風潮可以碰撞。
但價格是一個硬指標,決定了之禾不再是一個滿足大多數普通白領的品牌。在之禾漲價遇到的質疑中,有一句頗為精辟,即“多好的面料也不值幾千”。
無論是面料、工藝、還是設計,都是在聊產品的功能價值,而這是有上限的,要突破天花板,需在品牌上下功夫。而砍掉一部分客群,進入更高端的市場,以量換價,這筆買賣是否劃算,還有待觀察。
分析師點評
看到這里,之禾的發展似乎頗為順利,為何會有 3 折還是賣不好的經營困難呢。
生意就是如此復雜,是一個系統性工程。2000 年是之禾最艱難的時候,“教書先生”葉壽增被質疑不適合經商,無商不奸,而他太老實。之禾 2016 年單月做到 300 萬的店,當時只有 5 萬。
一個重要轉折點,是一位“對數字極其敏感的學霸”的加入,即陶曉馬的本科同學胡云霞,后者之前在一家體育用品代理商做總監。在邀請胡云霞時,陶曉馬第一次聽到組織結構圖這個詞。
胡云霞加入后,第一件事就是停掉了零售折扣,要求一年 12 個月都不準打折,還建立了商品企劃的概念,組織結構圖也慢慢擴展起來。陶曉馬回憶,沒有胡云霞,之禾可能就在設計師品牌的路上走下去,而不會成為有規模、文化性與商業性兼具的企業品牌。
這件事里也能看到一些創始人的個性,《之禾的秘密》中對二位有過這些描述:
葉壽增不是那種神采飛揚、才華盡顯的人,他不奢侈、不時尚、不染發、不文身、不打耳洞,不像當時很多時裝設計師那樣。非常本色,甚至有一點笨拙。或許可以用“厚重”來概括他的很多方面。
她喜歡現代舞,喜歡 GQ 雜志,喜歡陶氏身體劇場,喜歡竇靖童。是 ICICLE 服裝的最佳代言人,一個不折不扣的知性女子,在一個當代的外表下,骨子里就是一個中國文藝女青年。
前文中之禾的頗多決策,其實也可以在這幾段文字中找到端倪。之禾曾抓住過時代,現在也有隨時代而變。但換個角度來說,之禾也一直在做自己。
參考資料:
《之禾的秘密》,主編洪晃
劍指年銷量 20億 一家獨秀的 ICICLE之禾是怎么做到的,中國服裝網
葉壽增:品牌是提供生活方式的,新浪財經
【深度】中國之禾收購法國 CARVEN 之后:關于它的進取、出海與誤讀,界面新聞
漫長季節里生長出的國際范新中式 | ICICLE 之禾×知衣,知衣科技
中國奢侈品牌在哪里(三),阿福先生
ICICLE——中國奢侈品牌能成嗎?,阿福先生
做“體制內”生意的之禾,沒有秘密,36氪未來消費
ICICLE之禾落戶巴黎引關注,紡織服裝周刊
那些年經歷的服裝千萬店鋪運營,雅岑零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