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訪 PADI 樓彥|探訪濤島NbS,破落海島的35年變遷
在 PADI 與其全球青年海洋大使李現攜手的第四年,地球合伙人有幸參與其中,一起來到位于泰國南部的濤島。這座小島面積只有21平方公里,卻是全世界潛水愛好者的世外桃源。
“生命在于折騰”,再一次和 PADI 出發的李現,依然帶著與蔚藍奔現的初心。
在濤島潛水的第一天,李現就遇到魚群風暴和人工魚礁,還嘗試了跳水和水下攝影,“我想把這些拍下來,告訴喜歡或者關注我的人,海洋是美好的。”
而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對外普及海洋知識與保護海洋的重要性,則是 PADI 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做的事。
成立于1966年, PADI 是全球最大的、以目標為導向的潛水組織(市場份額約75%),覆蓋186個國家和地區的海洋愛好者,在世界各地擁有6900萬名海洋守蔚者。這一次李現前往濤島“與蔚藍奔現”,是 PADI 海洋守蔚者計劃其中一場。
濤島,是一座于1899年被發現,1980年開始接待外來游客,1990年隨著背包客文化興起而逐步發展潛水運動的小島嶼。35年后的今天,濤島早已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潛水員大本營”,居民由過度捕撈魚群轉向主動種植珊瑚,濤島也從單一經濟來源轉變成了多樣化經營,島上的物品大到建筑體,小到一個杯子,都大概率采用從海底撈出的廢棄物再生而成 ——從破壞到保護,濤島的可持續發展充分貫徹了NbS,即Nature-based Solution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借此契機,我們也與 PADI 大中華區總裁樓彥聊了聊,這一座無人問津的小島嶼如何發展可持續旅游產業,同時與海洋共續發展。從濤島出發,我們走進 PADI 的日常,了解潛水運動如何與海洋環保事業共生,什么是NbS?而我們又能為海洋——這屬于地球的70%做些什么?
采訪對象: PADI 大中華區總裁樓彥
01
每一位潛水員都是傳播者
與蔚藍奔現 需要可持續的影響力
地球合伙人:
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PADI 的海洋公益項目嗎?
樓總:
就全球來說, PADI 做海洋公益有30多年歷史了,主要圍繞“海洋環境”、“可持續潛水”和“人海共生”三個大方向來行動。同時我們舉辦的公益活動也非常多, 類似DAD(dive against debris)打擊海洋垃圾課程、珊瑚種植、建立海洋保護區等。2022年,我們在國內上線了海洋守蔚者計劃,想要匯聚更多公益機構、名人志愿者以及熱心公益的企業一起推動海洋公益。去年我們打擊海洋垃圾全球戰績達到140萬件,清理垃圾總數1239千克,參與人次超過800,可以說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了。
地球合伙人:
PADI 與李現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四年,在此前我們也看到黃渤、檀健次、馬思純等人與 PADI 合作的身影,您認為明星藝人作為 PADI 海洋大使,對海洋保護和公眾參與起到了哪些重要的影響?
樓總:
很多藝人本身就很熱愛海洋,也都愿意做出表率。在國內我們很幸運與一些明星合作,用他們自身的影響力,去擴大傳播海洋保護的重要性。李現就是我們的模范代表。我們之前一起在海南分界洲島和蜈支洲島進行珊瑚保育,在馬來西亞仙本那打擊海洋垃圾,全網獲得了超過8億次曝光。這些傳播對我們傳遞海洋生態保護知識非常重要,同時對海島當地的生活改變來說也很重要。
另外,其實大部分的潛水運動所在地以往都是相對落后的漁村,潛水的發展能夠帶動當地居民的再就業和經濟轉型,也因為居民們意識到保護海洋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也會反向加深對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的主動改善和積極保護。
我們希望能夠和這些影響者一起去到全球各個不同的地方去體驗。之前,我們和黃渤一起在海南蜈支洲島水下直播,打造“消失與存在”海洋主題藝術展,吸引了近10萬名線下參與者。當然,細小的火種也都有傳播的能力,我相信每一位潛水員的傳播和發聲都會進一步普及海洋知識。
02
從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
到如今潛水文化浸潤下的濤島可持續
地球合伙人:
過去,工業捕魚和航海支撐了當地經濟體系的運轉,但也極大破壞了海洋生態,現在的濤島和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濤島如今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承載了大量的潛水學校和培訓,在發展旅游經濟、保證島民生活和保護海洋三方面,如何做到平衡?
樓總:
90年代初,濤島還是個小漁村,隨著背包客文化的興起,特別是Koh Phangan的滿月派對吸引了大量年輕游客,大家在坐船從蘇梅島過去的過程當中就會停留幾個小島,其中就包括濤島,許多人在游覽期間被這里的自然美景和潛水機會所吸引,也就帶動了當地潛店和度假村的快速增長,
濤島的示范意義在于,它是一個純自然的可持續的經濟模式,也就是說潛水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效應,能夠讓當地漁民自發進行產業轉型。當漁民們意識到海底豐富的地貌和魚群、原生態的海洋生態和島嶼景觀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時,他們也能夠自發地從傳統拉網捕魚的生態破壞性漁業作業,轉為協力發展可持續旅游。
包括島上主要的旅游業務——潛店,也會積極參與到珊瑚保育和對游客行為規范中?,F在濤島上大多數潛店店長都是當地人。例如濤島最大的潛店bans就是兩位泰國老板開的,他們十分注重減少店里游客帶來的垃圾和店鋪運營帶來的污染,店里大部分的售賣物品也都是海洋垃圾再生品。
PADI 所代表的潛水體系占據全球潛水培訓市場的75%,每個潛水員都是天然的環保者和可持續的接棒者。而我們作為專業的潛水組織,在有新的潛水員加入進來時,都會有基礎的海洋知識普及和潛水培訓,我們提倡先培養潛水者對海洋的尊重和敬畏,在不打擾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守衛海洋,并影響到周圍的人。
濤島是個很有代表性的存在,另外還有一個杰出的案例是印尼東部四王島。從海洋中獲益,因獲得更好的生活又加深了對海洋的保護,這對當地居民與海洋、與旅游者都有正面反饋,也就是NbS最好的體現,它是更自然更持久,也是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例子。
03
敬畏海洋 關注可持續
PADI依然在行動
地球合伙人:
除了濤島, PADI 還會有哪些關于可持續海洋的探索和實踐?
樓總:
兩年前,我們對國內的海洋環境有過很多的研究,發現海南東南部的萬寧特別合適發展成像濤島或者仙本那的模式,以潛水帶動可持續旅游行業的發展。當然這個模式的發展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時間的驗證,我們目前也還在努力當中,非常希望能在國內有一個NbS的案例。
另外,我們每年都會針對“海洋保護”、“人海共生”和“可持續潛水”制定詳細的公益行動計劃,比如今年我們把重點放在珊瑚保育的系列活動,還有打擊海洋垃圾和凈灘活動、潮汐生活節等。
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在整個公益范疇來說還是相對占比較小的,而海洋保護又是自然保護中更小的一部分。以前我們看到在某個捐贈平臺上可能90%的捐贈都是人文公益向的,自然環境的環保公益占比可能不到10%,近幾年來相對好些。對于 PADI 來說,我們以海為生,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潛水員、海洋探索者、研究員等,在享受海底世界的同時,能開發當地的文化潛力,激發當地居民有更多創造性且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同時讓海洋保持或者恢復到更原生自然的狀態,這就是我們希望的多方共贏,也是我的美好愿景。
交談的最后,我們聊到對于很多人,特別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來說,海洋保護可能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具像化到日常的生活中,讓日常生活與海洋有感知度更清晰的連接?”這個問題差點“難倒”了樓總。
“提得很好,這正是我們頭疼的地方(笑)?!币驗橹袊蟛糠质莾汝懙貐^,我們的江河很多,但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還是以城市為主。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從感知力來看對海洋生活的概念就會比較薄弱,這也是自然公益比人文公益更難做的地方。
但是拒絕塑料——我們現在已經做得非常有進步了。“降塑減塑”從政策層面到民生層面都在大力提倡。比如現在很多餐館都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我們也鼓勵大家出門可以自帶水杯,同時經營者可以為自帶杯免費提供飲用水。往大了說,消費降低在某種程度上也有效地減少了過度生產和消耗,服裝行業中各類品牌發起的修補服務,也是一種循環可持續經濟。
盡管海洋保護看似遙遠,但萬物歸宗,一個小漁村能因城鎮游客的潛水觀光轉型成為可持續海洋基地,一個城市的水土氣候,也可能因海洋潮汐而變化。下次想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時,想想海龜吧。(笑)
(NbS即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這個概念首次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提出,并由聯合國環境大會在在2022年首次定義并推薦,是保護、可持續管理和恢復自然的和被改變的生態系統的行動,能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同時提供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效益。編者注)
原文標題:深度專訪 PADI 大中華區總裁樓彥|和李現探訪濤島NbS,如何實現海洋可持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