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中國世界之都城市Logo,各有特色
首發:標志情報局
原標題:18個中國“世界之都”城市Logo,各有特色,誰更出眾?
2017年,武漢成功入選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成為中國內地繼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第四個「設計之都」,同時也是中國內陸地區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為了更好地展現武漢作為「設計之都」的形象,同年11月21日,武漢「設計之都」官方標識正式對外公布。該標識以繁體字「漢」作為設計靈感,通過將漢字的部分筆畫與武漢的拼音縮寫「WH」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充滿現代感的視覺符號。
武漢「設計之都」新舊標識
202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發布了新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標識和新的設計使用規范,更新標徽設計及使用規范,要求所有成員國城市進行相應的更新調整。
在此背景下,武漢作為UCCN的成員之一,積極響應號召,啟動了新標識的設計更換工作。今年8月初,武漢舉辦了「2024武漢創意設計大賽——武漢設計之都新標識(LOGO)征集」活動,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武漢「設計之都」的新標識設計方案。
武漢「設計之都」與UNESCO組合的新舊標識
征集活動共收到了來自全國109個城市的528件設計作品,經過專家評審團的嚴格篩選,最終確定了以「漢 DESIGN」為主題的設計方案作為武漢設計之都的新標識。
武漢「設計之都」新標識設計理念
新版標識以繁體篆書「漢」字為核心,整體形態酷似中國傳統印章,字體結構既專業又大氣,簡潔而富含深意,完美地展現了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都市的氣息。
具體來說,「漢」字的左側三點水被巧妙地轉化為武漢的拼音首字母「W H」的形狀,而右側則巧妙融入了英文單詞「DESIGN」,這種設計不僅實現了中文與英文的和諧統一,更象征著中西文化的交融與對話。
武漢「設計之都」新標識
就視覺表現而言,無論是早期版本的「漢」字還是此次推出的篆書「漢」字,兩者在表現手法上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均通過漢字筆畫與英文字母的創意組合來傳達設計理念。
但新版「漢」字的整體結構設計更為精致,信息傳遞也更加豐富多元。另外,新標識在細節處理和結構布局上的創新,賦予了它極高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不僅能夠滿足多樣化的設計需求,還能在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傳播媒介中展現出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UNESCO更換新標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于2004年成立,旨在促進那些將創意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關鍵因素的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該網絡現由116個成員城市組成,覆蓋了手工藝與民間藝術、設計、電影、美食、文學、媒體藝術和音樂等七個領域。
UNESCO 新舊標識(2022)
2022年,UNESCO推出「圖形標準和標志工具包」文件,并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數字設備的發展和廣泛使用,原來的標識顯示出其局限性。例如原標識在不同通信渠道中的辨識度不足,尤其是在數字平臺上,UNESCO的標志容易被其他次要標志所掩蓋,導致品牌形象的傳達效果大打折扣。
鑒于這些問題,UNESCO決定更新其標識,以提升品牌識別度和一致性,確保其標志在各種媒介和平臺上都能保持清晰可見和高效傳播。
UNESCO 圖形標準和標志工具包(部分)
UNESCO 圖形標志應用標準(部分)
新的標識旨在進一步增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標志的可見性和核心地位,提升其在數字和互動通訊環境中的可讀性;同時,通過推廣統一的品牌形象,簡化各個項目、網絡以及次要標志的使用,確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品牌信息傳遞更加一致和高效。
此外,新標識的引入還旨在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及其項目和網絡成員能夠以最顯眼和有效的方式使用該組織的標志,從而加強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
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也推出了新的標識設計及其使用規范,并要求所有成員國城市統一更換至新版標志,以保持整個網絡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現代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新舊標識
UCCN標識設計及其使用規范規定了成員城市在使用統一標識和自主開發的城市標識時的具體要求。比如單獨使用時,標識上的「Member」為單數;合作項目中,「Member」為復數。城市自主開發的標識需包含城市名稱和特色稱號,如「武漢設計之都」。
UCCN標識的單數和復數
在文件中,統一標識應放在城市標識的右邊,中間不得有其他標識;在宣傳資料中,統一標識同樣放在右邊,且中間留有字幕 n 高度的安全距離;在合作項目中,統一標識放在第一排,各城市標識依次排列在第二排。
中國18個創意城市網絡標識
截至2023年10月31日,創意城市網絡現有成員城市350個,中國成員城市共18個,成員城市數居世界第一。這18個城市中,文學之都、電影之都和媒體藝術之都各1個,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4個,設計之都5個,美食之都6個。
今年3月,標志情報局在重慶「設計之都」標識發布之際,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下的內地18個城市的標識設計進行了總結回顧。但由于資料限制,部分城市的標識未能獲取到高清圖像,影響了對其設計細節的深入賞析。在借此武漢「設計之都」新標識發布的機會,我們再次對這18個城市的標志以及更換了新版的創意城市網絡的組合標識做出詳細的解讀。
請注意,以下解讀僅為個人觀點,并不代表官方立場或權威解釋。
在此特別感謝設計師李澤一先生對本文的大力支持,在他的無私幫助下,為我們提供了高質量的源文件和相關的創意說明,再次感謝。
截至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在中國有文學之都、電影之都和媒體藝術之都各1個,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4個,設計之都5個,美食之都6個。
設計之都5個,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武漢和重慶。
北京的標識的主體圖案是天壇的一部分,象征著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建筑藝術。
深圳的標識由多個簡單的幾何形狀組成,包括三角形、圓形和矩形等,這些形狀簡潔明快,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也象征著設計的多樣性和無限可能。
上海的標識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Shanghai」這個詞組,它采用了非常大膽且富有表現力的手寫體樣式,完美地詮釋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創新精神。
重慶的標識以城市地貌為靈感,通過交織的線條勾勒出重慶「山城」、「兩江」、「夜景」等城市經典形象以及蓬勃奮進的城市精神風貌。
美食之都6個,分別為澳門、成都、順德、揚州、淮安和潮州。
澳門的標識通過視覺圖案(蓮花、勺子等)、顏色和文化符號,將澳門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蘊和創意城市身份表達得淋漓盡致,象征了澳門作為「世界美食之都」在國際舞臺上的獨特地位。
成都的標識設計直接放了兩只紅色的大辣椒,整體形狀又似嘴巴,將吃貨與無辣不歡的特點完全表現出來。
順德的標識靈感來自順德市花白玉蘭,圖形內部的負形是一只飛舞的鳳凰,呼應鳳城的美稱。
揚州標識以「竹筷、折扇與五亭橋」為設計主體,并融合「印章」等元素有機襯托。圖形兩側的竹筷構成字母「Y」,既代表揚州,也象征揚州美食文化的蓬勃發展與源遠流長。
淮安的標識以一只精美的瓜雕瑞鳥為原型,融合了東方文化的韻味和淮揚菜的高超刀工,契合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和淮揚美食文化。標識形似“淮”字,四條蜿蜒的曲線象征京杭大運河等四條河流貫穿城市,兩條直線則像筷子或道路,體現淮安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南北交通在此交匯,彰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潮州的標識通過藝術地融合「潮州」首字母「C」、筷子、盤子、鳳凰、祥云、廣濟樓、浪潮、印章等元素,生動展現了潮州的美食城市形象,體現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和悠久的美食文化,彰顯了潮州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底蘊。標識中的浪潮強調了潮州的地域特色和“美食如潮”的城市口號。
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4個,分別為杭州、景德鎮、蘇州和濰坊。
杭州的標識無需過多介紹,相信已為廣大觀眾所熟知。該標識不僅是「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的標識,也是杭州市的城標。標識于2007通過征集的形式終確,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漢字「杭」的篆書形態,設計師巧妙地將航船、城郭、建筑、園林、拱橋等多種元素融為一體,構圖精巧而不失和諧之美。其開放式的結構設計,不僅展現出大氣磅礴的格局,也寓意著杭州這座城市開放包容、面向未來的精神風貌。
景德鎮于2014年加入創意城市網絡,成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標識中的雙手象征手工藝,中心是景德鎮的首字母「JDZ」,外圈的字母「C」既代表「Crafts」(工藝),也代表「China」(瓷器)。此標識常用于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和國際交流活動。
蘇州的標識設計于1995年,是蘇州市的市徽圖案。圖案包括盤門、流水、英文「SUZHOU」和兩個圓形組成。盤門彰顯了蘇州的歷史,流水體現了其水鄉特色,英文標明了地點,圓形增添了現代感。此標識常在蘇州文博會和國際交流活動中使用。
濰坊是中國風箏的發源地,其標志主體使用了龍頭蜈蚣風箏,其工藝復雜,是濰坊風箏的代表性作品,風箏的龍頭則由濰坊的首字母WF組成。
文學之都、電影之都和媒體藝術之都各1個,分別是南京、青島和長沙。
2019年,南京加入「文學之都」,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其標識由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何方設計。標識以綠色和書本為基礎元素,既有南京的「南」,又有文學的「文」,書籍組成的字母「N」象征南京的文化品位。
2017年11月1日,青島市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中國首個「世界電影之都」。這一稱號肯定了青島在電影產業及文化方面的突出貢獻和影響力。青島的標識將電影膠片的圖像與代表城市的字母「Q」結合在一起,不僅體現了青島與電影行業的緊密聯系,還展現了城市的創新精神和獨特魅力。
同年11月1日,長沙也正是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在迄今加入創意城市網絡的100多個城市中,長沙是中國首個獲評「媒體藝術之都」這一稱號的城市。
作者公眾號:標志情報局(ID:logonews-wx)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