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贊助《再見愛人》?
刀客Doc
聊一聊明星代言,交個朋友加V:efangfeng
最近在抖音、小紅書上總是刷到一個綜藝《再見愛人》。
這個是一檔持續了四季的綜藝節目,幾乎每一季都有討論極高的情侶,帶來足以沖擊微博抖音的熱搜話題。
節目第一季的時候還比較正常,越往后越顛。到了第四季,直接做成了連續劇:剛開始大家覺得楊子「隨地大小爹」,是最有問題的。后來隨著進度條的一步步推進,網友們發現楊子的問題還是小的,李行亮的妻子麥琳也病得不輕。
一時間,楊學、麥學也成為近期的娛樂圈顯學。
今天我不聊里面的人物關系和情感糾葛,畢竟我不是涂磊。
我就是很好奇到底誰在冠名這個節目?品牌又是出于什么動機冠名這類節目的?
01 話題綜藝和七傷拳
我自己將《再見愛人》定位是話題綜藝,這種節目有兩個顯著特點:
1、逆反的傳播路徑。
2、大腦的左右互博。
先說第一個。
話題綜藝構建了一個絕對二元對立的內容結構,以主流價值觀作為主線,分為對立的兩個陣營(可能是男女、強弱、好壞……),從而建立沖突的劇情。
這其中總有人站在價值觀的對立面,去挑戰人們的耐受底線,刷新人們的三觀;同時也配有受害方或者是弱勢群體,隱忍著他人的伎倆和城府。節目中還要有仗義執言的人,俗稱網友嘴替。
完成了這一設定,就初步建成了一個充滿爭議性和沖突感的輿論場。
在這樣的設定下,社會議題比內容本身的傳播勢能更高,導致了話題綜藝在傳播路徑上的變異。
一般綜藝的內容傳播節奏是:「正片播放-社交話題熱度」,比如《歌手2024》。
話題綜藝的傳播路徑恰好相反:「社交話題熱度→正片播放熱度」。也就是在抖音和微博上,靠視頻cut引爆輿論場,然后再給正播放片導流。
當然以上的路徑并不是絕對的,我只是為了方便闡述和理解,做了簡單的模型化處理,實際的IP傳播路徑是多種形式交織串聯的。
我把《歌手2024》和《再見愛人4》做一個簡單的數據對比:
兩個節目中最有流量的明星分別是楊子和那英。抖音算數指數顯示,近三個月來,楊子在抖音的平均熱度是224.4萬,那英的平均熱度是147萬,前者是后者熱度的1.52倍。
從播放量上看,《再見愛人4》剛上線4期,單期平均播放量是1.8億,《歌手2024》平均單期的播放量2.6億。前者播放卻是后者的70%。
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與《歌手》外溫內火相比,《再見》的熱度特點是「外熱內溫」:外圍討論熱鬧,熱度集中到了參與的嘉賓上,沒有很好地轉化成正片內容的熱度,這是話題綜藝的通病。
要知道贊助品牌的大部分權益都集中在正片上的。
再說第二個特點。
可以設身處地地回憶下,你看《歌手2024》的時候,是不是歡樂的情緒、放松的狀態,且這種情緒是積極的、簡單的、純粹的。
而在話題爭議的輿論場里,觀眾的參與狀態則恰恰相反了:
就我個人來說,我會跟老婆討論麥琳的表現,而她會站在女人的立場試圖理解麥琳行為的合理性,并找一些論據和邏輯支持自己的觀點,有時也會歇斯底里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總之,我發現在話題綜藝的場域里,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是有些復雜的:一會兒尋求認同感,一會兒激起防御感;可能會作邏輯思考,也可能會下道德判斷;有時候認知失調,有時候也需要情緒宣泄。
總之,人的左腦和右腦是同時被喚醒的,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情緒并存。
這時候,流量不是冰冷的ID和cookie,流量是有溫度的,流量是有情緒的。
但這些流量又是游移不定的,品牌借助這些流量就像在打七傷拳。
一拳中有七股不同的勁力,或剛猛、或陰柔、或橫出,或直送,或內縮,如果內力不夠必然會被反噬。
金毛獅王謝遜就因為當時自己內力不夠,以致于自己損傷心脈,神智癲狂。
后來謝遜將七傷拳教于張無忌,由于當時張無忌已經習得九陽神功,內力深厚便能輕松駕馭七傷拳。
總結一下:1、話題綜藝帶來的潑天的流量,轉化給正片流量比較低,而品牌的贊助權益基本都基于正片。2、話題綜藝帶來的流量,可能是熱潮,也可能是寒流,一般品牌沒法深度參與其中,無法完全駕馭。3、對用戶而言,在實際的觀看場景中情緒飄忽不定,很難像其他綜藝一樣愛屋及烏,不能實現對品牌的移情效應。
02 誰在冠名《再見愛人》?
看來話題綜藝在一些方面其實對品牌贊助不是很友好。那究竟誰在冠名贊助這個節目呢?
關于《再見愛人》的贊助商,我統計了一個表格如下:
這個表格可以觀察到兩個結果:
1、節目合作方是女性的產品居多,行業大都是母嬰奶粉、網服APP、醫藥、食飲、美妝等。這點不難理解,在一份芒果的官方項目推介里,節目女性觀眾的占比將近80%。
2、基本沒有成熟的大品牌,以行業的第二三梯隊的品牌,以成長性的新消費企業為主。
這就很有意思了。為什么成熟品牌不贊助《再見愛人》?
就像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很多品牌習慣了從善如流,比如我贊助了一個脫口秀節目,就圍繞幾個脫口秀演員,做一波歡樂的campaign。既能收割流量,還能提升品牌調性,可以說里子面子都有了。
但是這種爭議性節目中的流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如果陷入其中,很難駕馭這種有對沖力很強的流量,搞不好好容易引火燒身。
尤其是成熟的大品牌,他們的市場滲透率極高,比如牛奶,可能全國10億人都是消費者,稍微在價值觀、或者態度上有些偏頗,就會被輿論無限放大。
等真的成了大哥之后,老大的敵人不再只是友商,要面面到位地顧及到,很多隱形的手都在制約著。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線下代理商、經銷商的態度。
很多消費品牌在全國各地分布有很多代理商,企業做廣告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線下經銷商的產品動銷。
試想一下,如果我是《歌手2024》的贊助品牌,我還可以在線下商超的堆頭上突顯出來。
但如果在堆頭上寫我是《再見愛人》官方合作伙伴,我的領導和渠道商都可能會覺得:這個人多少有點大病。
為什么二三梯隊的品牌愿意合作這個節目呢?
二三梯隊的品牌可以劍走偏鋒去撈流量,現今的輿論對這些品牌的關注度本身不大,后期洗白也很容易,總的來看這些品牌嘗試犯錯的成本更低。
同時還有一些DTC消費品牌,大部分生意都在線上,本身就不用顧慮線下經銷商的態度,直接面對的是線上消費者,這部分人和節目觀眾基本是一撥人。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再見愛人4》這一季的贊助商,推廣的都是自己的線上產品:中免日上推廣自己的APP,修正藥業給自己的網上商城打廣告。
不過,即使是中免日上和修正藥業,我觀察了他們的營銷動作。很多都是隔岸觀火,借助淺植入和淺曝光的方式與節目合作,沒有與內容ip深度綁定,也沒有和嘉賓有更多層次的互動。
簡單一句話就是求曝光,用流量帶動銷量。
其實《再見愛人》不是在這個賽道上并不獨行,2010年天津衛視的《愛情保衛戰》就是講述普通人情感問題的綜藝節目,這個節目也讓主持人涂磊成為「首席情感導師」,至今已經播出了14年長盛不衰。
這說明市場對這類綜藝的需求一直都在,只要芒果能找到愿意配合的明星,節目就能一直做下去,也就一直會有品牌加入進來。
畢竟在這個節目里,品牌、明星、觀眾都得到自己想要的,沒有輸家。即使是楊子和麥琳的口碑有影響,但本著夫妻一體的原則,楊子拿到了流量,黃圣依拿到了好感和同情,兩者對沖后,流量和口碑都回來了,一反一正,直播帶貨的流量就回來了。win-wi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