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門”的柜姐,救不了LV的潰敗!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浮華的奢侈品生意下,藏著怎樣的道德危機?
最近的LV柜姐事件,已經上升成了全網的賽博養料,一起普通的情感糾紛染上奢侈品銷售的標簽就變得微妙了起來。
圖源:微博
愛情是一種很玄的東西,站在旁觀者角度,這起事件本身可討論的空間不大。
問題是,不少人將矛頭指向了整個奢侈品行業,認為行業屬性放大了其中的人性斑點,甚至傳出了一些污名化聲音。
理性來講,奢侈品銷售更容易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物質欲望,但這種問題各行各業都會存在,而且往往是需要行業和銷售雙向奔赴的,所以這一次的爭議多是因為LV的名頭太閃。
還有一種觀點頗值得玩味,如今奢侈品行業遇冷,業績壓力過大,銷售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得很窄,不得已要抓住每一根稻草。
柜姐以往的激光掃描冷眼現在變成了笑臉就很說明問題。
的確,從數據端來看,奢侈品行業集體步入了一個業績低迷的季節,如何走出寒冬成了整個行業的難題!
奢侈品,在眾多經濟學家們看來,一直是社會和經濟變化的晴雨表。
尤其在中國市場,奢侈品消費野蠻生長,愛馬仕包包長期充當著富人階級最堅挺的入門鑰匙。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奢侈品消費者預計實現奢侈品消費5,720億元,較去年增長4%,連續五年對全球奢侈品市場貢獻達20%-25%。
經濟越差,奢侈品越火的反商業邏輯似乎還在得到驗證。
不過在硬幣的另一面,奢侈品品牌們的生意卻集體跳了水。
10月23日,Gucci古馳母公司開云集團發布2024第三季度財報。開云集團第三季營業收入達37.9億歐元,同比下滑15%;其中Gucci成了拖后腿的那一個,營收16.4億歐元,同比下滑25%,創今年以來最大跌幅。
圖源:開云集團三季報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所在的亞太市場消費疲軟,有錢人對奢侈品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變化。
根本的原因是兜里沒米了,財富縮水了,對未來收入增長沒大有希望了。
無獨有偶,LV母公司LVMH集團的2024年三季報同樣不容樂觀,第三季度總收入為 190.8 億歐元,同比下降 3%,遠低于分析師預期的 200.5 億歐元。
但還有一家公司扛住了壓力,撐起了奢侈品最后的牌面。
愛馬仕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按固定匯率計算,第三季度銷售收入增長11.3%,與分析師預測相符,似乎沒有受到奢侈品行業低迷的影響。
不過整體來看,本季度的增幅低于去年同期以及上半年表現,顯露出了疲態。
畢竟緊縮時代下,沒有誰能夠完全不受大環境的影響,頂奢亦如此。
如何度過漫長的寒冬,奢侈品巨頭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漲與跌并行!
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卻符合奢侈品行業的調性,因為公平被視為奢侈品最大的敵人,只有昂貴獨特才符合其目標人群的想法,只能說有錢人的心思你別猜。
所以你會看到,LV三年調價十次,漲幅5%至8%;而愛馬仕通過調整“配貨比”穩住業績;古馳部分熱銷款包漲價超千元等。
頂奢們信奉稀缺就是最好的一門生意,對自身品牌護城河優勢抱有絕對的信心。
圖源:《三十而已》
但二線奢侈品們卻沒有相同的氣魄,例如Burberry和YSL開啟了降價模式,率先向市場低了頭。
對于它們而言,長期活在一線奢侈品的陰影下,在寒冬時節沒有多少抵御寒冬的能力。
而且降價在奢侈品行業屬于一步自廢武功的招數,降價會稀釋品牌調性,讓有錢人更加失去興趣,所以Burberry之前陷入了反復的漲價降價循環,看得消費者一臉懵。
所謂退潮之后才會發現誰在裸泳,消費降級的新常態下奢侈品行業的生意只會更難做,這是不言而喻的。
但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對于奢侈品的興趣褪去了!
為什么不買奢侈品,原因能列出一籮筐,但核心問題就一個:兜里沒米。
咱們認同愛馬仕帶來的身份與地位的優越感象征,樂于沉浸在品牌故事的想象里,前提是得作為當局者。
所以說如何讓消費者邁進奢侈品的門檻變得尤為重要,品牌們給出的答案是:玩跨界、玩營銷,給“窮鬼”年輕人留一條門縫。
今年的七夕節,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標榜幸福的硬通貨,從轉賬截圖和黃金珠寶悄悄變成了一盒巧克力。
這盒巧克力什么來頭?
Louis Vuitton限量巧克力,最低售價240元,裝在束著藍色緞帶的經典橙黃色盒子里。
圖源:路易威登微博
據LV介紹,店里的巧克力,由LVMH集團旗下奢華酒店白馬莊園的糕點主廚打造,原料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小規模可可種植園,獨特稀有。
在講故事這方面奢侈品就沒怕過誰,巧克力故事目前看來吸引力十足。
早在7月中旬,Louis Vuitton中國首家巧克力專賣店開業后,店門口就經常排起了搶購長龍,甚至衍生出了黃牛生意,社交媒體上“LV史上最便宜單品”帖子刷屏,討論聲量持續高漲。
你問為什么要買,啊喂,這是LV啊,小小的錢買到了大大的面子,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這不是LV第一次做“窮鬼生意”,去年5月,LVMH旗下品牌FENDI與喜茶合作,推出了名為“FENDI喜悅黃”的聯名飲品,上線半小時喜茶點單小程序直接崩潰,幾小時后產品售罄,賺足了眼球和熱度。
之后,LV陸陸續續與MANNER、Metal Hands和PLUSONE聯合咖啡品牌,玩起了空間文化生意。
在奢侈品遇冷的大環境下,奢侈品企業紛紛研究起了“入門級產品”,咖啡、巧克力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Loewe(羅意威)去年在日本表參道開設了一家限時糖果店,而Dior(迪奧)、Armani(阿瑪尼)等奢侈品牌也有自己的巧克力或甜品店,生意長期火爆。
圖源:小紅書網友
之所以琢磨起了跨界,是因為奢侈品品牌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可能。
與年輕人之間的聯動,還可以更大范圍撒播品牌文化,押注未來。
雖然跨界聯名等活動,其中不乏“掉身價”的質疑聲音,但在緊縮時代下,敢于嘗試新的可能性對于奢侈品企業來說顯得難得可貴。
這種“心理代償”的生意,是否會成為奢侈品企業未來發力的重點值得期待,畢竟這是咱們大多數人離奢侈品最近的一次。
和其他消費品相比,奢侈品還有一個重要特征是:既具備消費屬性,也兼顧投資價值。
二手市場的火爆就是最好說明,在各類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中,二手奢侈品生意均有著不錯的表現。
據紅布林發布的《2023年循環時尚產業趨勢報告》顯示,中國二奢市場規模已從2016年的58.8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73億元,預計2025年市場將達到384億元規模。
作為消費品來說,在經濟壓力和消費觀念轉變的大前提下,消費者樂于尋找性價比更高的替代品,畢竟存在即為價值。
在某些情況下,奢侈品的升值速度甚至超過了傳統的金融市場。
不過作為投資品,奢侈品的保值性往往建立在其品牌和產品本身的吸引力之上,投資價值并非作為核心優勢存在。
圖源:小紅書網友
對于奢侈品企業來說,“二奢圈”的火爆會為品牌引流新客戶,培養潛在購買者,并且市場上的流行趨勢具備一定的參考性。
但問題同樣存在,“二奢圈”大量產品的流通會削弱奢侈品的稀缺感,影響品牌價值,而且二奢平臺管理相對松散,成色層次不齊的產品是與品牌高端形象相悖的,更重要的是主打性價比的產品會對“正主”企業的銷售任務施壓。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黃金,當金價不斷上漲突破新高時,黃金飾品企業的業績卻走了下坡。
今年第三季度,周大福零售值較去年同期下降21%,年初至今股價跌幅高達35%,陷入了持續不斷的關店浪潮。
其他金飾企業同樣好不到哪里去,但黃金的需求依舊旺盛,因為不少人更看重其投資價值。
反觀奢侈品的投資屬性條件較為苛刻,直白點來說就是避險能力不足,更容易成為被舍棄的那一方。
如今奢侈品行業集體邁入寒冬,除了宏觀因素的營銷,還有如時尚周期性、投資漸弱等方面的影響。
現在各個奢侈品企業都在承壓,捍衛奢侈,將成為其未來一段時間的主基調。
而品牌溢價這門生意還能否拿出新殺招,值得期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