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印尼,排擠中暴富的華商
說到出海怎么做,幾乎所有人都會講到一個詞“本地化”。
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出海要做的從來都不是改變,而是要融入,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了解對方。
誠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資料、指南、走訪來很快認識一個國家,可這些認識往往又是很淺顯、表面的。真正看懂一個行業或者國家,一定是你觸碰到、并且吃透了其“潛規則”,這樣才能利用規則,達成自己的目的。
出海到一個陌生國家,政商關系永遠都是最重要的。而對當地政商關系潛規則的了解程度,也決定了企業出海本地化的深度。
我前段時間去了趟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在跟當地華人、企業主打交道的過程中,我聽到了印尼商業環境中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九龍幫”。傳說中,它是由九位印尼華人組成的最大的商業集團,包括印尼首富在內的很多富豪,他們的產業遍布各行各業,甚至一度控制了印尼的經濟脈動走向,與當地歷史政治文化更是息息相關。
企業出海就像行駛在一片汪洋大海,看似航線明確風平浪靜,海下卻暗礁密布,本篇文章,我們就來好好聊聊有關印尼華人經濟體的真相。
“排華”的印尼
從印尼回來后,許多朋友問我,印尼到底排不排華?
在國人的印象中,印尼是一個恐怖的地方,1965年、1998年這里曾經多次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排華大屠殺慘案。
印尼排華時,喊的最響亮的一個口號就是“占總人口不到3%的華人卻控制了80%的印度尼西亞經濟”。這個口號非常有煽動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仇視、憎恨華人的情緒一點就著,本應是很榮耀的一件事卻給當地華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排華的起因我們目前無從考證,但歸根結底離不開一個人,就是時任總統蘇哈托。蘇哈托是印尼第二任總統,出任總統職位長達32年,期間多次操縱或推動排華運動,共有50多萬人在他手中喪命。有人說,蘇哈托之于華人,某種程度上可以類比于希特勒之于猶太人。
在這次印尼考察期間,我自然重點關注了這段排華歷史,最初對當地人也時刻保持警惕。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如今的印尼整體感覺還算安全,印尼人也很簡單、友善。在這趟行程中,我還接觸到了多個二代或三代印尼華人,他們基本屬于當地中產及以上家庭,要么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要么家族本身就很富裕。
但走在雅加達街頭,很容易發現印尼本地人和華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依舊極大。華人住在擁有花園的聯排別墅,隔了幾個街區則是本地人住的基礎設施不便的貧民窟,所以印尼華人至今依然受到妒忌甚至是排斥。
很多朋友可能會好奇,為什么印尼華人在遭受打壓血洗后,至今還能非常有錢,甚至有些家族可以影響印尼經濟命脈?
這也是因為蘇哈托。20世紀60年代,蘇哈托上臺后,認為自己的政治地位不穩固,急需商界精英的支持。他對自己的親信說,本土生意人不可靠,但對政治沒有發言權的華商是可以被拿捏的。
于是,蘇哈托向那些能完成任務,且不會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的印尼華人,發放了特許經營證。據說,這些華商甚至可以從事毒品、走私等非法生意,并且不受刑法約束。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華商是林紹良,印尼名為蘇多諾·沙林(Soedono Salim)。《亞洲教父》一書曾這樣介紹,林紹良是1938年才來到爪哇的新移民,在二戰及反荷蘭殖民者的戰爭期間,林紹良和他的兄弟通過為共和軍運送軍糧掙到了早期的一些錢,這也讓他認識了爪哇的一些重要軍官,包括蘇哈托。
1968年,林紹良從蘇哈托那里得到了當地一半的丁香進口壟斷份額。丁香是生產本地香煙的關鍵原料,具有極高的利潤。隨后,林紹良又取得了面粉進口、加工與銷售的壟斷經營權。利用壟斷經營產生的豐厚現金流,林紹良逐步拓展到水泥、房地產、軍工等多個領域,逐步構建起龐大的商業版圖。到了1993年,林紹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華商,一躍成為印尼的首富。
可以說,林紹良的崛起代表了印尼華人富豪的典型發家路徑:外來移民精英依附于本土政治權貴,通過特許經營權來獲取壟斷利潤,并利用這些利潤產生的現金流,逐步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
傳說中的“九龍幫”
在蘇哈托掌權的期間,他一方面希望依靠華商來幫國家發展經濟,但另一方面又害怕華人勢力太大,因此對其不斷打壓。
但某種程度上,彼時的政府和商人是互惠互利的關系,也因此逐漸形成了印尼一個很神秘的商業組織的雛形,該組織人稱“九龍幫”。
“九龍”這個名氣聽起來非常有江湖氣,但并不是說印尼最富有的九個人(或許在曾經某個階段是),它指的是目前在各自商業領域有著只手遮天的影響力,會對印尼經濟乃至政治有著重大影響的九位華人企業家。
在印尼,這些大佬不像韓國財閥那樣高調行事,他們沒有一個愿意承認九龍幫的存在,就連這份名單在坊間都有不同的版本。但無可否認的是,“九龍”的業務確實主導著印尼市場,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下目前比較公認的九位大佬(排名源自網絡,不分先后):
第一位是林逢生·三林(Anthony Salim)。
他是林紹良的兒子,也是林氏集團(Salim集團)的現任掌門人。1998年的金融危機加上蘇哈托的下臺,讓林氏集團一度瀕臨破產,但在林逢生的努力下,林氏集團再次走向了成功。
現在林逢生已經控制了印尼大部分食品行業,全球最暢銷的方便面Indomi就是他家生產的,還開了印尼最大的連鎖便利店Indomart。此外,集團旗下還有一家叫做Indomobil的公司,是國際眾多車企在印尼的生產與分銷商,包括中國的長城、廣汽埃安跟他們家都有合作關系。
第二位是黃慧忠(Robert Budi Hartono)。
穩坐印尼首富14年,他的哥哥黃惠祥(Michael Bambang Hartono)同期在印尼首富中排名第二。有機構評價,僅黃氏兄弟每年賺取的利潤,就能消除整個印尼的絕對貧困。
兩兄弟祖籍福建晉江,早年靠煙草起家,是 Djarum集團(針記煙草有限公司)的所有者,后來積極轉型,將資金投在紡織、金融、棕櫚種植等各行各業,還在雅加達市中心建起了巨型購物商城——大印尼購物中心,占地64萬平方米,是整個東南亞最大、最高檔的購物城之一。
當然,他們最封神的操作,還是拿下了中亞銀行的絕對控股權,這成為他們最大的收入來源,并助力他們登上了印尼首富寶座。
第三位是翁俊民(Dato' Sri Tahir)。
大名鼎鼎的力寶集團(Lippo Group)創始人李文正的女婿。翁俊民的起家經歷很傳奇,最初他只是一個三輪車老板的兒子,但窮小子愛上了富家千金,為了證明自己,哪怕有岳父的阻攔,最終仍然從小商販做到了東南亞工商巨頭,在商業上取得了比岳父的更大成就。
1990年,翁俊民在雅加達成立了國信銀行(MAYAPADA Bank),已經成為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之一,并成功在印尼雅加達證券交易所上市。如今的國信集團核心業務覆蓋金融、酒店以及零售醫療甚至媒體房地產等行業。
第四位是李白(James Riady)。
他是李文正的長子,繼承了力寶集團(Lippo Group),這是印尼最大的金融控股財團,李文正當初還一度被稱為“印尼錢王”。
許多中國人即使沒有來過印尼,也一定聽過力寶,旗下業務主要有銀行、保險、證券、地產等。李白是印尼少有的能跟美國政界關系極為密切的商人之一,據說跟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私交甚好。
第五位是是郭說鋒(Tommy Winata)。
這是一位充滿爭議的印尼華人。1988年,郭說鋒與印尼軍方合作收購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印尼本土銀行,并將其命名為Artha Graha(AG集團),如今涉及了金融、地產、保險等領域,主導了雅加達中央商務區SCBD的開發。
黑白通吃的郭說鋒,不但坐擁SCBD中的高檔酒吧,也同時把持著老城區眾多夜總會。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印尼當地軍方的背書,郭說鋒不可能明目張膽的經營著這些和“黃賭毒”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娛樂場所。
第六位是林綿坤(Sofjan Wanandi)。
他是Santini 集團的創始人,該公司成立于1994年。在成立Santini集團之前,Sofjan Wanandi的公司名為Gemala集團,它是由家族的汽車業務合并而成的。該公司隨后擴展到制藥和化學領域。
直到1988年,該公司進一步將業務拓展到房地產領域。此外,該集團還成功收購了英國足球俱樂部特蘭米爾流浪者的股份。
第七位是楊勇輝(Jacob Soetoyo)。
他是 Surya Citra Media (SCM) 公司的創始人和所有者,SCM是一家媒體企業,旗下包括SCTV、Indosiar、O Channel等多個電視臺。他還涉足房地產、酒店和農業行業。楊勇輝是Sosro茶葉公司創始人Soetoyo Sosrodjojo之子。
此外,楊勇輝還擔任Gesit集團多家子公司的總裁、總裁專員和專員職務。他其中的一個職位是PT Gesit Sarana Perkasa的總裁,該公司參與了位于南雅加達庫寧岸的JS Luwansa精英酒店項目。
第八位是謝重生(Edward Soeryadjaya)。
謝重生是PT Astra International的繼承人,該集團由他的父親William Soeryadjaya(謝建隆)成立于1957年,是印尼主要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獨立汽車集團。
在1990年,謝重生成立了Summa銀行。據悉,他也曾是Ortus Group的董事會成員,該集團在醫療、金融和遠程信息處理領域有業務運營。
第九位是魯斯迪(Rusdi Kirana)。
他是運輸服務公司獅航集團(Lion Air Group)的創始人。該業務集團擁有航空領域的多個業務實體,包括印尼最大航空公司獅航、Wings Air、Malindo Air、Batik Air 和 Thai Lion Air。
Rusdi很熱衷政治,曾選擇加入穆斯林黨派,擔任過印尼PKB的副主席,對此他有一次在接受福布斯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名商人,我需要接觸決策者的渠道,但是如果我不參加一個政黨的話,這是非常困難的。
不難看出,九龍幫把控的都是與經濟命脈相關的傳統行業,比如銀行、地產、礦業等等,其成員有如今的成就,很多都離不開其父輩打下來的資源和人脈。
明規則與“潛規則”
中國有句諺語,富不過三代。大家普遍認為,一代創業,二代守業,三代耗業,四代敗業。
按照“刁妹”的話來講,就是第一代人建立核心資本;第二代人加強與政治勢力的聯系,使財富不斷擴大;第三代人努力守護反映父輩個性和人際關系的資產;由于第四代人對事業的專注不夠,前輩們原先創立的集團賴以生存的關系網逐漸衰落,加上家族企業固有的缺陷,幾代人的鴻基大業終于毀于他們之手。
九龍幫的華商大多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人,他們依靠上一輩人積累的財富資本和人脈勢力,與當地政治生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可以用“隱形的手”來保護當地企業。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TikTok在印尼遭到封禁。由于印尼政府官員突然指責TikTok的電商業務損害了當地中小企業的利益,在2023年9月,印尼發布了新的社交電商法規,導致TikTok Shop被迫在印尼下線。在被禁兩個月后,TikTok選擇與印尼最大的科技集團GoTo合作,以8.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GoTo旗下Tokopedia的75.01%股份,終于讓TikTok Shop以符合規定的方式重新進入印尼電商市場。
所以說,出海的企業,學會處理與當地政府機構和地方勢力的關系,成了一道必選題。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明規則和潛規則。明規則或許還可以在政府網站上查看,但潛規則一定找到一個靠譜的當地合作伙伴去幫忙梳理。
墨騰創投創始人及CEO李江玕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在印尼,有些人甚至將幫助中國企業處理政府關系作為職業,他們在不同的中資企業之間跳槽,而中資企業往往急于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人。但問題是,這個人是否真的能在關鍵時刻提供幫助,往往只有在真正遇到問題時才能得到驗證。
政府關系的復雜性在于,不出大事的時候,你很難知道真正的問題在哪里。一些小的技術問題,比如偶爾的敲詐,相對來說反而容易處理。但是,當真正遇到大問題時,如果之前沒有認真對待和準備,解決起來就會非常困難。以TK為例,早期可能大家都認為不會有什么問題,但突然之間,產品被下架兩三個月,這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過,當企業真正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時,他們也能夠迅速找到解決方案。
或許我們可以學學歐美企業出海時的經驗,肯德基、星巴克、麥當勞等國際品牌最初都是通過特許加盟模式在國內發展。視角轉換,從被出海的國家,到我們中國企業走出去,吃透規則,融入當地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航程要走。
參考資料:
亞洲教父 | 史塔威爾
所謂國家,就是大家一起合伙欺負別人 | 遠方青木
最低調華人家族,穩坐印尼首富14年 | 最華人
印尼富豪千千萬,華人大佬占一半 | 南洋小茉莉
被巨富們控制的東南亞 | 未知
印尼“九龍” | Mumu的三次元
出海東南亞,這些“坑”必須要知道 | 墨騰創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