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展樂“大恥度”廣告火了,網友:辣到眼睛了!
作者 | Sunnyue 來源 | 首席品牌觀察
雙11的購物狂歡尚未平息,而潘展樂卻因其廣告圖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這位游泳運動員在則水杯廣告中,選擇了沒穿上衣的方式吸引注意力,完全搶走了水杯的風頭。
畫面中,廣告主角水杯一個個登場,但無疑聚焦的焦點是樂樂的肌肉線條和的身材。
顯然,潘展樂在展示水杯的同時,也在展示自己的健美身材,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
相關網友對此紛紛點贊,有人直言“辣眼睛”,也有人呼吁“多拍幾部”。
潘展樂的“制服誘惑”
吸睛的不僅是水杯
在這個充滿個性與形象的時代,游泳選手潘展樂以“工裝”形象示人。
不僅為品牌注入了新定義,更在無形中刷新了大眾對“工作裝”的認知。
當潘展樂身著工裝亮相,品牌方巧妙地捕捉了“制服誘惑”這一賣點,將其轉化為獨特的營銷利器。
潘展樂的光膀子造型,與其他游泳隊員廣告中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映射了這一“工作裝”的新風尚。
人們不再單純關注產品本身,而是被那些出挑的形象和鮮明的個性所吸引。
圖源:淘寶
然而,在這則廣告中,品牌與代言人之間的“適配度”卻顯得有些微妙。
潘展樂與水杯的距離,仿佛成了人們調侃的焦點。
人們不僅關注他的身材,也在調侃其與水杯的關系,儼然是光著上身的他與水杯存在八竿子打不著的距離。
不禁讓人好奇,這位游泳健將給GERM杯壺拍廣告,一直都是“自帶工服”?
事實并非如此。
圖源:小紅書
還有這張,雖然沒有好好扣扣子,但這種霸道總裁的風格也同樣吸睛。
這屆廣告商是懂網友想看什么的。
畢竟還有什么能比運動員的肉體更直觀地展現出人類拼搏昂揚的精神呢。
圖源:GERM官微
回到潘展樂開篇的雙11營業照話題上。
說擦邊吧,樂樂平常游泳訓工作狀態,穿的就是這個工作服。
然而,正是這種“制服誘惑”版的潘展樂,讓人印象深刻。
不過有一點是真的!對比之下,“制服誘惑”版的潘展樂更有辨識度。
說到底,圖片是品牌和商家選的,潘展樂只是認真營業。
品牌深知我們的喜好,正如椰樹直播間的主播們,他們的目的不在于帶貨,而在于以擦邊的方式吸引眼球。
總之,潘展樂的“制服誘惑”不僅讓人眼前一亮,更在無形中提升了品牌的關注度。
在這個看臉的世界,形象與個性成了最好的營銷策略。
而潘展樂,正是這一策略的最佳詮釋者。
畫風突變的代言
讓網友炸鍋了
潘展樂光膀子亮相,和水杯八竿子打不著邊兒,這波操作讓網友們摸不著頭腦,紛紛調侃這賣水杯的點子真是清奇。
品牌商這么搞,也就是想打造一個獨特的人設形象。
說到人設,瑞幸咖啡去年亞運會期間就找來了游泳健將汪順來站臺。
翻翻瑞幸的海報,一貫的西裝筆挺,白領范兒十足。
但和汪順的合作,畫風突變,泳池邊的半裸照,讓網友們都炸了鍋。
圖源:官微@瑞幸
網友一下子不淡定了,你一句我一句起哄要腹肌貼紙,建議把半裸順子印杯子上,美中不足是沒讓汪順穿泳褲。
圖源:小紅書
不難看出,瑞幸在這里同樣是將品牌定位讓位于運動員人設。
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戲劇理論告訴我們,社交就像演戲,每個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經營著自己的形象。
一旦明星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家就希望他們能維護好這個形象。
如果明星的形象和大眾的認知有太大出入,就會讓人覺得不協調。
潘展樂和汪順,已經成了“游泳人設”的代名詞。
一旦他們“穿回衣服”,反而讓人覺得不習慣。
就像巴黎世家的衣服套在潘展樂身上,怎么看怎么別扭,像是小孩偷穿大人衣服。
圖源:小紅書
所以,大家戲稱,如果潘展樂和汪順穿上衣服拍廣告,可能大家都不認識了。
農夫山泉給潘展樂定制的廣告就顯得很接地氣。
游泳的潘展樂和賣水的農夫山泉,兩者都和水有關,自然契合度爆表。
農夫山泉還特意選了泳池作為廣告背景,讓潘展樂戴上泳帽,廣告看起來就像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圖源:@廣告文案
可以推測,農夫山泉選擇的初衷,便是為了消除公眾對潘展樂游泳隊形象的挑戰,尊重其在大眾心中的形象管理。
如果能夠在已建立的人設上,營造出與這“人設”相符的情境,往往能更有效地提升廣告的整體效益。
性別營銷反轉到了“男色經濟”
曾經憑借性感女神出圈的椰樹牌椰汁,在直播間一視同仁,特邀運動系美男在直播間里健身,“擦邊”感十足,卻又有些詼諧。
這波操作不僅淡化了以往對女性模特客體化的爭議,還巧妙地將性別營銷的天平向男性傾斜,調侃著“物化”這回事。
圖源:抖音
“男色營銷”似乎已經成為了品牌們的新寵。
在性別平等理念的推動下,男色經濟不僅是一種消費潮流,更是深層次社會思考的體現。
潘展樂的身影無疑提升了男色經濟在市場中的話語權,使得更多品牌在策略上考慮性別表現的多樣性。
隨著女性收入、社會和家庭地位的提升,近75%的家庭消費決策由女性主導,可見女性消費者的喜好重要性。
所以甭管八塊腹肌是不是能夠代表大多數女性的審美取向,品牌商紛紛下場為取悅女性消費者的行動力和誠意是擺出來了。
圖源:微博
“男色營銷”若合理自然能夠為消費者制造新鮮感,也能成功為品牌吸到一波流量。
只不過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若是引起了消費者的反感,就適得其反。
如何利用好“男色營銷”讓出圈的熱度持續良好的延續,也是各品牌應該思考的議題。
當一個男性在社交平臺上大方分享自己即將全職“下海”的決心。
并且連心思都不愿意花,希望網友免費支招的時候。
評論區一派祥和,沒人“上綱上線”,問你有手有腳有學歷,為什么要“搞擦邊”?
圖源:小紅書
畢竟,男性在商業營銷環節中的“被消費”與女性的含義并不相同。
男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在系統保障下主動選擇參與。
而女性作為消費者,順應消費趨勢,進行了一次合理的消費行為。
只是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在有系統保障的前提下,主動選擇進入一個成熟的商業營銷環節中。
而女性作為消費者,順應了當下的消費趨勢,進行了一次合理的消費行為。
男色經濟的崛起,預示著性別營銷的新風潮,而我們,都是這場潮流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在當下顏值當道憑臉出圈的互聯網環境中,品牌圍繞著各種“制服誘惑”進行營銷,無疑妥妥的是流量密碼。
既是迎合了用戶的喜好,吸引關注的目光,同樣也能夠在社交層面掀起輿論話題為品牌帶來更多的流量。
在雙11這個電商大戰的前哨戰中,GERM就靠著一張海報,成功地撩撥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不得不說,GERM這次的營銷策略很高明,既蹭了熱點又提前預熱了雙11,一石二鳥,賺翻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