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Flickr聯合創始人Caterina Fake:讓藝術與科技雙軌并行
來源:readwrite
編譯:pearl.wu@dmunion.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數英網 | DIGITALING)
企業家、設計師、藝術家,擁有這些頭銜的 Caterina Fake 還是互聯網早期的殿堂級人物。她是第一批在線平面設計師,以及一個博客人,而在當時人們還未意識到在網上公開隱私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 Fake 的職業生涯中,她創造了 Flickr,幫助人們徹底改變分享照片的方式,后被雅虎收購;又創造了決策制定網站 Hunch,后被 eBay 收購。現在則是 Findery,一個發現身邊藝術、歷史和著名景點的應用。
Findery 目前有網頁、iOS 和 Android 三個版本,用戶可以在地圖上添加標注,比如:在某個建筑上分享它的歷史。如果你正好在旅行,或只是在周圍閑逛、探索,Findery 上的標注很可能是一般的旅游小冊子上沒有的。Findery 的“標注地圖(Notemap)” 功能或關于某個話題的一系列評論,同樣也可以讓用戶通過圖片、文字、地點信息分享他們的旅程。有用戶曾經分享過名為“In Love”的一系列故事,講述他們的浪漫愛情之旅。
Fake 說,她的所有事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將科技與藝術、社區結合,并把人放在首位。手機、電腦、平板,當今我們身邊屏幕已經無所不在,但 Fake 不希望人們在科技中迷失自我,希望能幫助人們利用科技呈現身邊的世界。Findery 上現在已經有來自 196 個國家的地圖標注,下一步,它期待人們通過照片和分享的故事來發現身邊的社區網絡。
讓產品美觀且實用
Q:你能否跟我們深入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開始開發兼具藝術感和科技感的產品的?把兩者聯系起來,這么做的靈感來自哪里?
A:我畢業于人文學科,學了藝術和英語,還差點就去讀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研究生。我一直在藝術家方向上接受訓練,曾經目標成為油畫家,并且一直很喜歡藝術。我也對電腦很感興趣,在 1994 年以前那個網絡還未普及的年代里,我已經經常上網了。曾經在紐約是個不錯的畫家,后來我來到了這里(舊金山),卻發現自己失業了。但當時的我擁有良好的審美能力,也相信它能在網頁設計上派上用場。這條路多少有點誤打誤撞的感覺。
于是我將這些苗頭繼續發展下去,把它們帶到了科技和互聯網這個全新的領域,并且它成了我這么多年來的事業。我也是個早期的博客人,早在 1998 年就開始寫博客,后來博客才開始蓬勃壯大。在網上,人們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網絡上出現不同的聲音,有了讓人們互相聯系的方式,我一直覺得這是互聯網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所專注的、我所從事的,都與此緊密相關。那些立志做藝術相關或故事型的社區的公司,他們的想法也都一一生效。
勾勒在線產品的框架
Q:你創辦的第一家公司是 Flickr,對嗎?能和我們談談自己是如何從畫家、設計師走向技術型企業家的嗎?
A:從很多方面上說,這都是天時地利。
剛開始我做的是 CD-ROM 教育軟件設計。在網絡發展起來前,當時還是 CD-ROM 的天下。我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在紐約,才得以在 90 年代初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計算機系打零工。當時馬賽克瀏覽器(注:互聯網第一個網頁瀏覽器)剛發布就有人把它展示給我看了。我當時已經開始上網,在論壇上很活躍,對迅速發展的科技也充滿興趣,這就是我所說的“天時地利”。當時那個圈子很小,很少有人在那個行業工作,做網頁設計的大概只有 300 來人。我經常去的在線社區 The Well,也是從那時候慢慢發展起來的。
我做網頁設計,自學 HTML,寫一些基礎的代碼,此外還出版雜志,寫博客。我也搭建了自己的網站,用的是 Geocities(注:提供個人主頁服務的網站)。當時有很多類似 Geocities 的優秀在線社區。
在 1995 年,我加入了 Organic,它是最早一批網頁開發商。這條路在那時看起來并不是那么明確,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如果你保持開放的心態,就可以從身邊找到機會。不過,我的父母對我剛畢業后那段時間的工作并不看好。
Q:你們著手做一個圖片分享平臺的時候,有想過它將來會成為最著名的圖片分享網站嗎?
A:我們希望它能成功,但會有多成功我們心里也沒底。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運氣也很好,很多事情在互聯網的力量驅動下自然而然就發生了。正好是 10 年前,時機也很對。在當時,寫博客在大部分人眼里還是種怪異、非主流的行為。“為什么要在網上發自己的照片?太詭異了。”不過一切都在變化。在這方面,Friendster(早期社交網站)做了很多嘗試,消除人們公開個人信息的心理障礙在當時也是個很新穎的想法。
2004 年,我們上線了 Flickr,也是主流手機開始配備攝像頭的第一年。 也是從那年開始,50% 以上的家庭安裝了寬帶,于是就能夠下載圖片了。所以 Flickr 的出現是里程碑式的。那段時間發生了太多事,另一件就是存儲費用開始逐年減少了。操縱服務器本來是件奢侈的事,后來價格開始降低。各種因素神奇地結合起來,造就了 Flickr 的完美時機。
再看如今,汽車儀表板、飛機、Apple Watch、Google Glasss,到處都是屏幕。你大概能看出來,人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互相聯系了,我們有手機,但其實是從手機的聯系中解放出來了。你知道那種旅行的感覺,科技發展的可能性也就在這里。
Q:你認為是各種利好因素的完美結合讓 Flickr 大獲成功,對嗎?那么,現在或 10 年之后要想獲得病毒式的傳播是不是更加困難了?
A:某種程度上說,病毒式傳播所面臨的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困難了。某些方面更難,某些方面也更容易了。
我們擁有各種各樣的設備,和各不相同的聯系。一直以來的挑戰都是如何利用社交網絡,現在這方面操作起來簡單了些。但是,社交網絡有很多種,會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也多了很多蕪雜信息。從這個角度而言是變得更難了。
定義 Findery
Q:能不能談談為什么 Findery 看起來如此特別,以及你希望用戶如何使用這個 app?
A:我們覺得絕大多數基于位置的服務都以評分、點評和推薦為中心,基本上逃不開以下主題,“晚飯去哪里吃好?”“我可以在這里做什么?”我們想要跳出這種套路。我們特別想做一種應用,它能告訴人們某個地方的意義、歷史等等,只要是與商業無關的東西。我們想把這種旅行的觀念模式本地化。
你肯定記得那個著名的場景,在喬布斯生前的某次發布會上,他身后的十字路標上寫著“科技與人文”。我們感覺自己也站在這樣一個交叉口。一個地點有它的歷史,社會屬性,也帶著人們對它的評論。這就是人們的力量。
我們明確地感知到,自己非常擅長這一塊。回顧這些年我待過的 Flickr、Esty、Kickstarter,不管是以創始人、董事還是投資者的身份,它們都有個共同點:都是與創意相關的,也很擅長講故事。我們利用了自己的獨特優勢,這也使我們不同于 Yelp 或其他公司。
關于科技有一點很有意思,也是我們剛創立公司就非常清楚的一點,就是未來是移動端的,我們應該為移動端做開發。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了現實,在不遠的將來,你的汽車的儀表盤也會變得智能化。智能屏幕不再僅限于你的手持設備。屏幕已經無所不在,出租車座位后面,飛機上,在可移動的地方到處都是。試想一下,如果你乘坐的飛機正經過格陵蘭島,屏幕上正好能夠告訴你關于這個地方信息,是不是很有趣?我們正在努力把所有這些想法都實現。我為我們的團隊感到激動,我們正走在移動端開發這一正確的道路上。
當科技遇上人文
Findery 團隊
Q:經過多次創業后,你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有沒有把它應用到 Findery 上呢?
A:事情總在不斷變化。我不認為哪個企業家可以一直重復做同一件事。你必須清楚,哪些經驗必須帶著前行,哪些要丟下。
保持初學者心態,對世界持有開放的態度,不斷吸納新鮮事物,這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個極大挑戰。你會厭倦,會懶得再觀察新事物,會開始害怕失敗。開放的心態和打量世界的好奇心,這些是一個企業家所必需的,也是一道難以邁過的坎。
Q:你如何看待由雅虎來運營 Flickr 這件事?現在 Flickr 的事務你還有參與嗎?
A:這非常有趣。當你的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收購了,你會在一段時間內關注它、擔心它,但你必須放手。就像 NASA 和它的航天飛機的關系,在發射前你傾盡全力,對它密切關注,在它發射后你所能做的事也到此為止了。我明白自己要對 Flickr 做什么,但我已經沒有在運營 Flickr 了,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像是發射了一只火箭。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祈禱自己在發射前做的所有努力都沒有白費。
Flickr 最大的優勢就是社區。只要人們有被支持的需求,這個優勢就會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Q:我讀過你的一篇關于 Biz Dev 2.0 的博文,這些年它被實踐得怎么樣了?如何看待開放 API 給開發者的公司?
A:我在前面提到過的汽車儀表盤或可穿戴設備,這些沒有 API 都無法實現。現在,API 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凸顯出來。我們開發 Flickr 的時候過程還很簡單,在 2006 年我們的產品可出現的平臺也還很少,如今已經在成倍增加。到了 Findery,我們開始為網站和移動網站同時做開發,還有一個 iOS 版,最近又出了 Android 版。較之從前已經翻倍了。10 年前我們在一個平臺就投入大量心血,現在已經做不到了。
你不能限制在單一平臺,我相信這句話的正確性在將來會愈發顯現出來。
和全世界面對面
A:Findery 的下一步要怎么走?一個成功的產品是什么樣的?
我們有位實習生曾說過,Findery 完完全全改變了她體驗世界的方式。當她走在路上,她不再低頭看手機,而是和全世界面對面。科技可以帶我們離開身邊的人和地點,我們可以在站在某個建筑前的同時,體驗來到虛擬的互聯網世界的感覺。
如果我們成功了,我們做的事是帶著人們走近他們身邊的建筑。一般觀念上科技公司該做的事,我們在反其道而行。我們的愿景聽起來雖然有點老套:不要太沉溺于虛擬世界。人們坐公交車,或走在街上;人行道上的線,天氣,希望人們能夠感知這圍繞著自己的一切。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