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短片】品牌社會化營銷中易犯的七種致命錯誤
來源:DIGIDAY
編譯:pearl.wu@dmunion.com
在社會化營銷勢不可擋的今天,各品牌紛紛前赴后繼,拼搏在這股浪潮的風口浪尖,但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把握正確的時機與方式。對此,位于美國匹茲堡的廣告代理商 Brunner 最近做了一系列夸張詼諧的動畫短片,將品牌擬人化作為主角,簡短而耐人尋味。
“品牌主想利用社會化媒體靈活的這一優勢,可以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間將信息推送給消費者,但這也無形中增大了與消費者溝通過程中犯錯的風險”,Brunner 的執行創意總監說。這也是制作短片的初衷。另外,通過動畫的形式呈現,既真實描繪了市場營銷人員日常易犯的錯誤,又巧妙回避了對具體品牌的指點與冒犯。
1、品牌發聲,聲音卻不統一
很多品牌會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社會化營銷,卻忘了將這些渠道的聲音統一起來。同一品牌如果在不同平臺展現的是不一致、或反復無常的形象,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困擾。在下面這個短片中,Brunner 把犯這種錯誤的品牌具體化為一個精神分裂癥患者,跟著熱點屢次改變形象,完全沒有自我,借此犀利地傳達了對這種錯誤的批判。
2、收買粉絲與“口碑”
如果產品的品質過硬,它本身就足夠為品牌的口碑加分。購買粉絲或名人轉發,打造虛假的“口碑”,這并不是品牌進行社會化營銷的根本解決方案,甚至還會使品牌變得廉價。關鍵還是要找準對品牌具有天然吸引力的那一部分受眾。這次,Brunner 讓“品牌”和一個站街女進行了互動。
3、顧影自憐,自我欣賞
這看起來有點傻,讓人感覺品牌在自我膨脹。品牌應該把焦點放在消費者或粉絲身上,而不是恬不知恥地自我宣傳。在短片中,“品牌”的腦袋是個過度膨脹的氣球,在一片臆想的點贊中終于爆炸。
4、久久不做出回應
今天的世界時刻在以光速進行更迭,人們對東西沒有持久的耐心,這種浮躁的心態在社會化媒體上尤其明顯。下面的短片中,“品牌”在他的衣食父母(受眾)向他求救時不為所動,結果就是永遠失去了受眾。Brunner 教導“品牌”,要積極主動,對消費者快速采取回應。
5、否認負面報道
網絡是個開放空間,而品牌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因此在負面評論出現后,品牌應該主動承認與參與,并利用這個機會與持懷疑態度的消費者達成和解,如果能成功讓他們黑轉粉就再好不過了。在短片中,“品牌”把他不喜歡的報道鎖進監獄,以為就能從此不見天日,沒想到外界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更可怕的是,近在咫尺他自己卻沒有看到。“掩耳盜鈴”,“全世界只有自己被蒙在鼓里”,沒有哪個品牌愿意落得這樣的下場。
6、過度利用信任
創造者,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品牌的一種身份,如果創意出色將引起消費者的強烈共鳴。關鍵是要做出自己的東西,而不是順手牽羊竊取其他品牌的創意。短片中的“品牌”偽裝成真正的冠軍,沒有實力的他在全場的注視下糗得暴露了底線。
7、過分吹噓
很多品牌會抓住任何熱點話題或流行文化趨勢,借機銷售自己的產品。然而品牌的營銷重心不應該只限于產品本身,而應該以一種合情合理的姿態參與到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任何話題中,不過分吹噓,不以自我為中心。畢竟,根本目標是消費者而不是產品。就像一個社交派對,即使對方是自己的粉絲,話題中只有“我”會讓對方死心,一場讓對方插不上話的交流也讓自己心力交瘁,吃力而不討好。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