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D&AD獎“關系,關系”展覽策展人訪談
英國倫敦D&AD(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獎)2019-2024大中華區獲獎作品選作展《關系,關系》,7月27日于上海市淮海中路300號K11購物藝術中心B3層的chi K11美術館開幕,展期一個月。在展覽即將進入尾聲的階段,chi K11美術館(以下簡稱K11)也和D&AD獎“關系,關系”展覽的兩位策展人祝士偉、李旭蕾一起聊了聊,關于有些高冷的D&AD獎、關于展覽的緣起,關于主題的解讀,關于展覽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糾結和故事……
祝士偉(以下簡稱祝):他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于李奧貝納Leo Burnett、恒美DDB、麥肯McCann以及阿里巴巴集團工作多年,隨后創立常識創意COMMON DES/GN工作室,致力于社會性和實驗性的品牌創意設計探索;項目曾獲紐約One Show創意獎金鉛筆獎、紐約ADC藝術指導協會獎銅立方獎、LIA倫敦國際廣告獎銀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銀獎、Hkda香港設計師協會獎金獎等國內外創意設計獎項100余項,亦曾擔任One Show青年創意獎、LIA倫敦廣告獎、NYF紐約廣告節實效獎評審。此外,他是《創意的生成》、《文案之道》、《創意的形狀》等書籍的譯者或作者,先后于北師大珠海分校、東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授課或講座。
李旭蕾(以下簡稱李):曾擔任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設計負責人、昊美術館設計總監,后創立大浮有粒設計事務所。其開展的業務以商業與文化藝術設計為交叉實踐范圍,目前已為中國民生銀行、歐萊雅中國、紐約大學上海分校(NYU Shanghai)等社會商業項目提供相關視覺的策劃與設計。多項作品先后在德國IF DESIGN AWARD、GDC Award、意大利A design Awards、德國紅點獎、臺灣金點設計獎、Hiiibrand等獎項中獲得認可,并在美國、意大利、德國等地展出。參與國內外文化藝術活動的視覺策劃及設計包括但不限于美國馬里蘭藝術中心藝術項目“locusamoenus_locusterribilis”、中法文化之春“馬塞爾·杜尚獎藝術家主題展——沿著本沒有的路行進”、“透明的聲音”等。
K11:你是怎么看待D&AD獎的?
祝:標志性的黃鉛筆;記得以前在4A廣告公司工作時,很多拿過戛納獅子或者One Show鉛筆獎杯的知名創意總監,獲獎履歷提到D&AD 時寫著In Book獎,In Book其實只能算是比木鉛筆還要低一個級別的年鑒獎或優異獎,由此可見D&AD的鉛筆獎杯真的很難拿;在很多獎項在商業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今天,D&AD還能堅守自己的非盈利定位以及寧缺毋濫的苛刻評獎原則,尤為值得尊敬。
李:最負盛名的廣告及設計獎項之一。
K11:你自己在創意及設計行業想要拿的獎是什么?
祝:之前在4A廣告公司和阿里巴巴工作期間,做的項目也拿了很多獎,但是目前工作重心在經營常識創意COMMON DES/GN工作室,還是以服務好客戶以及順利推進項目為主,所以也沒有特意追求拿獎,還是追求在日常工作中有機會能做出特別一些的、有社會影響力的項目吧;不過每年回顧下來如果有覺得還不錯的項目,也會報一下紐約One Show、ADC或D&AD之類,不過心態還是重在參與,確實One Show、ADC和D&AD也挺難拿的。
李:相較最想拿的獎項,可能我們有很多更想要深度合作的客戶。
K11:D&AD上海站展覽主題“關系,關系”是如何思考的?
祝:這其實是D&AD今年在中國的第二場展覽,第一場是4月份在杭州天目里游牧畫廊的“并非偶然與想象”, 并且在設計師群體中收獲了很多正向評價…… 在這之前D&AD獎在中國已經十年沒有做展覽了,其實在第一場展覽策展的時候,就已經很明確在D&AD這種級別的作品展中,真正的主題信息就是“D&AD獲獎作品展”,所以如果注意觀察當時的主視覺海報,就會發現“并非偶然與想象”幾個字其實很不顯眼;這次在上海k11美術館的展覽也一樣,“關系,關系”相對“D&AD獲獎作品展”只是一種補充信息,或者是策展人想要觀眾切入思考的一個注腳,只要別太搶戲就行。
李:在與祝老師共同籌備展覽之初,我們首先從各自的興趣出發,在團隊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構想展覽主題。就我而言,主要受到原研哉在《Ex-formation:始于未知的設計》中提及的“視事物為未知,對其可能性保持怦然心動的感覺”這一觀點的啟發,我隱約意識到在世界未知性與設計師角色之間,或許存在一些微妙的、值得想象的、且能夠激發團隊共鳴的聯系。直到與祝老師交換文本意見時,他提出的主題“xx與xx關系,關系關系”通過一種重復強調的表達方式強調了當代社會復雜多維的人際關系,同時也隱喻了一種易于大眾理解傳播的人生哲學。為了體現“關系”這一概念本身的潛力和有待挖掘的深度,我在作為展覽標題的“關系關系”之間加入了逗號。這一微小的改動不僅賦予了詞組新的分隔與層次,也引導我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從外部視角看,它涵蓋了設計師與客戶間的互動、設計與工作環境的融合、乃至不同行業間的交叉影響,從而鼓勵我們深入探索并展現設計在連接未知、塑造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向內探索的維度中,則觸及了個人與外部世界和諧共存的秩序狀態,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中構建并維護內心平衡的方式。
K11: 如何在展覽中詮釋“關系,關系”主題的?
祝:關系無處不在,我們就生活在各種交織的關系之中,甚至有時候就算沒有關系,其實也是一種關系。所以,關于“關系,關系”的詮釋還是秉持開放和非具象化的態度,讓視覺和場域,讓作品和展陳,讓布展和觀展,都處于一種比較模糊,但又有多種解讀可能性的狀態,策展團隊通過展覽只是完成了策展人和D&AD之間的關系,但是每個觀眾和展覽、和D&AD作品的關系,需要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構建。關系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的曖昧性。
李:這次展陳基于我們大浮有粒團隊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坦誠來說,想要通過展陳將“關系,關系”主題視覺化其實十分困難,一是概念較為抽象,二來視覺團隊和展陳團隊來自不同城市,多方合作下的溝通協作受到了一定的挑戰。與此同時,大家對“關系”這一概念也存在不同理解與想象。這次,我們團隊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在滿足展覽動線敘事清晰的基礎之上,實現一場不受限于平面設計思維的,有一定美術館水準,且兼具藝術觀賞性及趣味探究性的展陳設計探索。
K11:能否展開來講講這次展覽的展陳方式的有什么特別之處?
祝:做展覽也像拍電影,作品是演員,展陳就是布景或道具,這次D&AD展陳中頻繁出現著拉力帶和鎖扣、木板與充氣袋、手塑發泡膠書架等元素,但它們并沒有搶戲,而是以自己的形態無聲詮釋著關系的復雜性,關系是緊繃的,關系是密合的,關系是需要承載的,關系是虛空的,關系是可塑的,關系沒有固定形狀的……每個人對于關系的解讀,就成為貫穿展覽的一句密語。
李:我們依據時間脈絡將展品劃分為三大區域,分別為2019至2023年間的作品展示區、2024年新獲獎作品專區,以及由定向邀請的設計師們所共創的海報展覽區域。為了營造獨特的觀展體驗,我們將海報環繞張貼于展廳四周的實體墻面,將更多空間留給品牌及包裝設計作品,并通過展廳中央臨時搭建的區域有序呈現。出于時間與預算的考量,我們巧妙地借鑒了上海 chi K11美術館上一個展覽(施德明個展“漸入佳境”)的搭建框架。我們創新性地采用了輕鋼龍骨材料以替代傳統白墻作為結構支撐,這不僅是對同行業設計師施德明的致敬,也賦予了展覽空間新的生命力。此外,這樣的展陳設計還破除了傳統平面設計展覽的單一格局,通過輕鋼龍骨的穿透感與平面設計作品的輕盈質感之間的相互交融,營造出一份輕松愜意的氣質。在展覽籌備階段,我們更是嘗試自行設計并制作了獨特的展柜系統。利用拉力帶與鎖扣材料的靈活結合,以及木板與充氣袋構成的三明治結構,既穩固又兼具變化地將展柜高低錯落地固定在龍骨的正反兩面。同時,我們為每本書籍量身定制了展示書架,發泡材料在手工自制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造型,為展覽增添了些許趣味。
K11:策展工作中最大的挑戰、最大的愉悅、最大的收獲分別是什么?
祝:做D&AD的展覽,對我而言,其實也是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和工作室正在進行的其它品牌創意和設計型項目并無太大不同,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如何在種種限制中把項目順利推進下去,并呈現盡可能好的結果,這些限制包括經費的限制、時間的限制、合作方的限制、自身精力分配的限制、經驗和企圖心的限制等,其實整整一兩個月的展覽推進過程,都是在和各種各樣的限制,甚至不如意的情緒共處……所以如何在焦灼的時候梳理出一條路,在困頓的時候push團隊繼續往前,在各個環節盡可能的管控成本,在迷茫的時候提前看到一個預期的圖景,這些很多如線條一般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困頓,就是最大的挑戰。
最大的愉悅,可能是開幕前那個片刻,我記得當時還發了一條有些感慨的朋友圈“只有在展覽開幕前,那個短暫的無人時刻,走在展廳里,才會感覺這個展覽是屬于自己的,甚至會產生一種如夢似幻的真實感;而在展覽開幕的那個瞬間,當觀眾開始進入,好像它就開始屬于過去時,也已經不再屬于我,而是屬于別人了……”。
最大的收獲?很多時候也會思考,在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還需要線下的展覽嗎?其實所有的D&AD獲獎作品,從資訊的角度,不過是一張張圖片,是沒有什么新鮮感,甚至是有些過時的。但是我們還是希望那些書籍握在手里的觸感,那些指尖和包裝觸碰的瞬間,那些偶然來看展的觀眾表情中流露出的那份不期而遇的驚喜,不是嗎?也許這一場展覽,會成為你忙碌生活中的一小段吉光片羽,并成為你生活中真實切片的一部分。
李:我認為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如何將展覽思路在極短的布展時間內(2天半時間)有效地呈現。當然,每一個展覽項目在推動過程中多少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而能否妥善處理相關事項則是對展覽團隊統籌協調、談判及隨機應變能力的考驗。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不過,就像是在美術館行業工作過的朋友們常常笑稱的那樣:“沒有開不了的展覽。”展覽開幕前的“雞飛狗跳”都在為展覽開幕那一刻的全副武裝做準備。至于最大的愉悅和收獲則更多在于通過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對于我們展覽團隊和觀眾來說都不錯的展覽效果。
K11:什么樣的一個設計展,才是一個好的設計展?標準是?
祝:現在是一個標準缺失的時代,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標準,對于好與不好的標準好像已經失去共識。但是我覺得有一個標準,就是match或者說恰切,D&AD獲獎作品展覽和戛納廣告節獲獎作品展覽應該是不同的,在我的認知里,D&AD的關鍵詞是專業、重視craft、甚至有一種略帶高冷的距離感,而戛納廣告節則更商業、更入世、更看重作品的社會影響力,所以D&AD展覽的標準應該是能恰切詮釋D&AD獎氣質。雖然也希望原本比較小眾的D&AD獎展覽觀眾能多一些,但是我們對展覽的網紅化,或者過度設計,是心存抵觸的。
李:真的很難評,每個人的審美傾向及受職業訓練的經歷都不太一樣。我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展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展覽帶給受眾哪怕一丁點的觸動。同時,主辦方也認可該展覽的意義與價值并樂在其中。
K11:有什么遺憾?如果再來一次,哪些地方會做的更好?
祝:和平時工作室在推進的品牌項目一樣,每一個項目,受于經費、時間、客戶等種種限制,項目的執行總會和腦海起初的設想有一些不一樣,但好像這種不一樣也未必是一種遺憾,畢竟任何一個項目,都是各種關系互相作用、互相博弈的一個結果,而且這種遺憾未必是壞事,畢竟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每一個項目其實都有自己的命運,也都是“關系,關系”中的一種。
李:沒有遺憾。于個人而言,我對展覽能完整實現就已經感到滿足。我在展覽開幕后也在思考可以做的更好的方面,或許,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將展覽的前期準備工作做的更扎實一些,從而為后續的展覽實施流程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精進細節是有待探索的地方。
K11:在當下環境里,做一個D&AD的展覽價值和意義是什么?
祝:當下商業化運作的廣告和設計獎項很多,所以導致有些一般的作品也可以獲獎;但幸好還有D&AD、One Show、ADC這種堅持專業標準并且沒有向商業妥協的獎項,雖然看上去是有些高冷并且不合時宜的存在(大中華區每年獲獎數量都比較少),卻讓我們看到一個好的獎項,以及一個好的作品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所以它的價值和意義,就是樹立了一個關于好獎項的標準,雖然這種想法好像有些天真,但我依然覺得在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之間,我們應該選擇前者。
還有一點,就是D&AD獎本身還是比較符合我的價值觀認知的,所以為它做策展也就成為一件內心比較認可,也比較有意義的事情;為D&AD獎策展,其實在某種層面上,也是在分享我所認可的一些事物以及價值觀,所以雖然它很小,影響力也有限,但是值得去做。
李:起初想把D&AD展覽引入上海純粹出于直覺驅動。在多方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爭取到展示的機會也是一種幸運。后續我們也十分歡迎與其他城市的機構進行合作,我相信D&AD設計獎展覽的價值和意義會在時間的長河及一次次積累中慢慢展現。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