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小哥創業8年虧了幾十億,如今一年入賬38億沖擊IPO
全球最大的快遞柜公司,要上市了。
不久前,豐巢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說明書,或將成為“中國快遞柜第一股”。
豐巢的創業靈感,源自一位快遞小哥的一線洞察。其創始人徐育斌是廣東梅州人,早年曾是順豐快遞員,后一路躍升為區域倉庫經理。他從日常工作中敏銳捕捉到快遞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點,萌發了做快遞柜的點子。
徐育斌的創業想法,得到了順豐創始人王衛的鼎力支持。2015年,順豐聯合申通、中通、韻達等五家物流公司共同投資5億元,成立豐巢,徐育斌被任命為董事長、CEO。
據招股書顯示,順豐創始人、董事長王衛及其全資持股的明德控股為豐巢的控股股東,王衛持股36.54%,徐育斌持股2.21%,擔任豐巢董事長、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
目前,王衛已控制了四家上市公司(順豐控股、順豐房托基金、順豐同城、嘉里物流),覆蓋快遞物流、物流地產、即時配送和國際物流,他本人身家超過1150億元,若豐巢此次IPO闖關成功,將成為王衛第五家上市公司。
招股書稱,豐巢在智能快遞柜行業是全球第一,2023年實現收入38億元,雖然過去三年累計虧損超過37億元,但在2024年前五個月,豐巢實現首次盈利,凈利潤7160萬元,經調整凈利潤為2.19億元。
在強勢的規模擴張后,豐巢終于在今年扭虧為盈,連年增長的電商退貨率,又為其“逆向生意”撕開了一道希望的口子,贏得上市的窗口期。而擁有33萬組快遞柜的豐巢,想做的生意,不止于送快遞。
連虧8年,首次賺錢的豐巢闖關IPO
在順豐一線工作時,徐育斌曾發現,“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業務高峰時段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但是消費者偏好的取件時段卻大多集中在下午六點到晚上八點,這種“供需錯配”引起了他的興趣。
2015年,徐育斌創立豐巢,從末端配送服務起家,希望通過智能快遞柜,改善消費者收快遞的體驗。
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豐巢分別實現收入25.26億元、28.91億元和38.12億元,并在快遞末端配送服基礎上,衍生出消費者智能交付服務、增值服務共三大業務板塊。
第一大類“快遞末端配送服務”仍是豐巢的支柱型業務,其模式是向每件存入快遞柜的包裹收取服務費,客戶主要是快遞員,其次是快遞公司。這項業務近三年來分別占據總營收的57.6%、58.3%、48.2%。
第二大類“消費者智能交付服務”是豐巢的高增長業務,近三年來分別占據總營收的5.9%、10.7%、26.8%,并在今年前五個月繼續增長到36.3%,增速明顯提高。這部分業務的客戶以個人消費者為主,有兩類服務場景,一是電商退換貨,二是個人散單寄件,消費者都可以提前把包裹投到快遞柜,供快遞員隨時取件,解決“不在場”的難題。
第三大類“增值服務”,包括暢存、互動媒體服務、洗護服務和到家服務等,近三年來分別占據總營收的36.5%、31%、25%,占比逐年下滑。
自成立以來,豐巢為了快速占領市場,開啟粗放式擴張,快遞柜的建設和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截至今年5月底,豐巢在全國31個省擁有超33萬組智能快遞柜,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臺智能快遞柜每年的投入、運營和維護成本高達10萬元左右。
從盈利情況看,豐巢已經連續八年處于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虧損超37億元。
虧損焦慮,迫使豐巢在2020年開啟保管收費模式,這一舉措提升了豐巢的格口周轉率,從2022年的65.7%,上升到2024年前5個月的74.6%。但是今年6月某上海法學生上訴豐巢,要求退還1元保管費引發巨大爭議,現已整改為自愿打賞形式。
而豐巢能在2024年扭虧為盈,核心原因或與其覆蓋率和使用頻次提高有關。
近10年擴張后,豐巢在快遞柜數量上位居行業第一。華東和華南是其重點市場,其中華東地區占全部智能柜43.9%。這些地方人口密集、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高,電商購物和快遞柜使用頻次也更高。
受運費險與跨店滿減等平臺規則變化影響,電商購物的退貨率逐年走高,出于對靈活度與便捷性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使用智能快遞柜寄件。
據招股書,豐巢目前和12個電商平臺達成退換貨服務合作,消費者在申請退換貨時可以直接選擇豐巢,這部分需求場景的激增,使得豐巢柜子的使用頻次不斷增長,“消費者智能交付”業務板塊迎來營收擴張——單位成本下降了,邊際收益自然提升了。
在效率至上的社會,遍布全國20萬個社區的豐巢快遞柜,仍在努力提升自身的使用頻次。
搞副業的豐巢:賣廣告、洗衣服、上門修家電
除了與寄件取件相關的主業,豐巢也在忙著“搞副業”,也就是提供各類增值服務。
招股書解釋,這些增值服務包括暢存服務、互動媒體服務、洗護服務及到家服務、銷售定制智能柜及其他電商相關服務。
它們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依托豐巢快遞柜衍生的服務,比如暢存、互動媒體、洗護服務,同時瞄準B端和C端,將柜子的使用率與經濟價值最大化。
暢存,就是為用戶提供存包裹的服務,豐巢還借此推出會員計劃,按月、季度、年訂購費分別為5元、15元及55元。不過從2021年到2023年,這些暢存包裹只占據豐巢包裹總數的6.9%、7.9%、8.0%,波動微小,預計對營收的貢獻也較小。
互動媒體服務,主要是將快遞柜當作廣告展示牌。豐巢選址多位于公司、小區樓下等人流高密度區域,可見性高,類似于電梯、公交站牌等戶外廣告渠道——稍顯不同的是,除了用柜體和顯示屏吸引注意力,廣告主還能借由快遞柜分發派樣產品,具備一些互動性。
洗護服務,是面向消費者提供的“衣服寄洗”解決方案。用戶在線上下單后,可選擇將衣服寄存在快遞柜,再由豐巢寄送到洗護工廠,最后寄送回來。招股書顯示,豐巢目前僅在廣東有一家自營洗護工廠,其他135家合作工廠分別位于全國25個省份。洗護訂單數量由2022年約6.9萬份增加至2023年約54.8萬份,今年前五個月更是猛漲到了96.2萬份。
第二類,是基于豐巢線上陣地衍生的服務,包括到家服務、品牌廣告等,核心邏輯是流量變現。
比如到家服務,涉及保潔、家電清洗、上門維修等。豐巢在其中更多是扮演一個渠道角色,由第三方或外包公司履約訂單,目前覆蓋全國14個城市,還在持續擴張中。
盡管副業做得五花八門,但整體來看,增值業務在豐巢近三年的營收規模都在9億元左右,未見顯著突破,占比則由于“消費者智能交付”業務的崛起,呈現出下降趨勢。
究其原因,豐巢在洗護、到家服務等市場的差異化價值顯得不足。而這些領域多已盤踞成熟玩家,美團、餓了么、58同城、京東到家等本地生活平臺深耕多年,垂類與跨界選手也層出不窮,豐巢的突圍難度可想而知。
背靠順豐的百億獨角獸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豐巢估值250億元,位列榜單第270名。
走至IPO分水嶺的豐巢成功扭虧為盈,但想要持續擴張和賺錢,仍面臨不小的挑戰:
由于“末端配送服務”處于產業鏈下游,業務模式依仗多方合作伙伴,導致豐巢的抗風險能力較弱。
作為占比五成左右的核心業務,豐巢的“末端配送”業績受制于消費趨勢、電商平臺、物流公司、小區物業等多維因素,任何層面變化都有可能引發波動。
以物業為例,在豐巢的“進場”和“存續”方面擁有話語權,此前有新聞爆出,多地小區物業曾發出豐巢撤柜通知,或將柜機拆至最小尺寸,原因是“快遞柜使用率過低”。
快遞公司更是豐巢高度依賴的角色,作為控股股東之一,順豐就同時扮演“最大客戶+最大供應商”的角色:作為客戶,順豐向豐巢采購個人散單的寄件服務;作為供應商,順豐又為豐巢提供電商退換貨的綜合物流服務。2021年—2023年,豐巢順豐的收入分別為6180萬元、7260萬元、1.53億元,而豐巢自順豐的采購額分別為1.19億元、2.45億元、9.17億元。
“最后一公里”爭奪加劇,背靠順豐的豐巢,需要直面巨頭的競爭。
據招股書,豐巢擁有行業第一的快遞柜數量,但從市占率看,位居第一的豐巢僅占6.1%,第二名菜鳥、第三名京東物流緊跟其后,分別占據4%、2.5%,差距較小。
2015年,豐巢的創始股東包括順豐、申通、中通、韻達及普洛斯,順豐持股35%,申通、中通、韻達各持股20%。2018年,“兩通一達”從豐巢退股。而據招股書,新股東名單中多了中國郵政,兩者既是戰略投資關系,也是業務合作關系。
不容忽視的是,相較快遞柜自取,仍有大批消費者更青睞驛站取件或送貨上門的配送方式。
新版《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提出:“快遞企業在投遞快件時,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或服務站。”這給豐巢業務流程增加難度的同時,也無疑將更大的選擇權交回到用戶手中。
豐巢的兩大業務擴張策略或帶來額外的成本壓力。
招股書稱,IPO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展智能柜網絡、加強增值服務,主副業并行擴張的策略,可能對豐巢的成本支出、資源分配和盈利水平造成壓力。截至今年6月,豐巢的流動負債已高達66.18億元。
擺在這家百億獨角獸面前的課題,或許不僅是通過上市緩解財務壓力,更應是如何通過業務結構與模式的優化,減少外部風險因子,維持好增長與盈利的確定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