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阿里2億投資,80后“技術大神”靠AI入局千億市場
文|朱之叢
我見到楊仁斌時,他穿著一身簡單的T恤、短褲,像一個不修邊幅的普通程序員。
從阿里離職后,他在2018年創立精準學集團。此前,他曾是阿里“最年輕的技術總監”,先后被調去阿里云、集團戰略部、手機淘寶等多個部門擔任要職。
今年5月,精準學獲得阿里巴巴近2億元投資,這家主攻AI教育的創業公司由此進入大眾視野。楊仁斌向《天下網商》介紹,精準學的業務出現過一次重大轉折:起初,它為高思等知名教培機構提供AI個性化練習服務。AI大模型技術橫空出世后,“技術信徒”楊仁斌拍板決定:All in(全部投入)AI,全面轉向C端。
目前,精準學旗下首款面向消費者的AI原生產品——原生代AI輔學機已經開啟公測。
在AI等新銳技術的加持下,教育場景正在被激發出全新的想象空間。據艾媒咨詢統計,2023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達到807億元,增速接近30%。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AI學習機的銷售額在今年上半年增長了136.6%。這一賽道的頭部廠商包括科大訊飛、百度、學而思等。
在楊仁斌看來,AI能夠解決教育領域“供應不足”的難題,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即將問世的精準學AI輔學機,被他信心滿滿地稱為第一款AI Native(AI原生)產品,“在大模型的垂直應用領域,體驗將超過ChatGPT。”
用AI讓“一對一”實現普惠
“我先帶著你讀下題……最后這句話挺重要的,你來念。”
“你有這個習慣嗎?沒這習慣也不打緊,你要啥習慣都特別好,也不需要我教你了,是不是?”
在楊仁斌現場播放的產品演示視頻里,AI輔學機持續和使用者溝通,聲音抑揚頓挫,帶著明顯的呼吸和氣口,每句話暗含著不同的情緒:催促、寬容、循循善誘……甚至還有一絲天津口音。
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量身定制的“AI老師”,是精準學AI輔學機的目標。
楊仁斌介紹,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一線城市每小時收費高達400~800元,“家長都知道一對一效果好,但全世界付得起這個錢的家庭比例很低。”
一對一教學之所以昂貴,恰在于其“精準”,這也符合楊仁斌提出的“精準學習法”理念。但在實踐中,還是要依賴老師指導學生找到自己的薄弱點,再進行針對性的補強。如今,AI技術的問世,讓針對每個人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在規劃中,精準學AI輔學機具有三大特點:第一,能夠把經典例題講清楚,而不是一味追求講題數量;第二,實時調整學習內容和難度,引導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第三,通過模擬人類的情緒和語氣,營造極強的真實感和臨場感,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坐得住、聽得懂、學得進”。
精準學的入局是一個縮影:發展了30多年的學習機行業,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
艾媒咨詢《2024—2025年中國智能學習機市場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從2022年起,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迎來快速增長,2023年市場規模已達到807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千億。
在這條賽道上,既有步步高、讀書郎等老牌廠商,也有學而思、作業幫等教培品牌,還有科大訊飛、百度等互聯網新勢力。市面上,學習機的主流價位在上千至上萬元不等。
巨頭和新銳都看到了AI教育賽道的機會,但把一款新產品投向市場,依然要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楊仁斌向《天下網商》坦承,AI輔學機的定價、收費模式都還在考慮中。但團隊認為,一款好產品的定價一定會大大低于原有的替代方案。
楊仁斌表示,公司目前主要關注的重點是產品力。他相信,只要創造足夠的客戶價值,“中國的市場、全球的市場不會讓你餓死的”。
阿里巴巴的三節課
27歲加入阿里的楊仁斌,曾經是“阿里最年輕的技術總監”。
他參與過阿里云“飛天”項目,進入過阿里集團戰略部。在阿里“All in無線”的時代,楊仁斌又成為手機淘寶的首席產品經理,主導了“猜你喜歡”功能的上線。一路走來,他參與并見證了阿里狂飆突進的階段。
他為阿里貢獻了5年時光,也不斷從這個巨型組織里汲取創業所需的養分。楊仁斌說,在不同部門任職期間,阿里給他上了三節至關重要的課程。
第一節課是在阿里云。他跟隨阿里云創始人王堅,親眼見證云業務從一個虛無縹緲的愿景,變成一個可落地的框架。如今,阿里云已是云服務市場排名前列的巨頭。阿里高層對這一業務的耐心和遠見,給楊仁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節課是在阿里國際。彼時,阿里B2B業務剛從港交所退市,部門里人心動蕩不安。楊仁斌目睹這個巨大的組織被重新凝聚起來,直至“起死回生”。他說,這段往事讓他在創業時再也無所畏懼,因為經歷過“最困難的至暗時刻”。
第三節課是在阿里集團戰略部。在那里,楊仁斌涉獵了阿里的幾乎所有業務。他得以深入了解更多產品和技術細節,學習管理一家公司的策略,也在高層會議中見識到了“頂級人才是怎么討論問題的”。
精準學創始人 楊仁斌
上完這些課程,楊仁斌的創業知識庫技能點滿,只等一個契機降臨。2018年,楊仁斌正式創立了精準學。
“學生要學習,光有‘學’沒有‘習’是不行的。”楊仁斌發現,市面上的教培機構專注在教學端,卻疏于保障學生的練習質量,精準學決定以此為切入點,開發AI個性化練習系統。“他們(教培機構)做‘學’的時候,我們是唯一一家做‘習’的。”
短短數年間,精準學和高思、昂立、學而思等多家知名教培機構達成了合作,覆蓋數萬個線下點位。據介紹,精準學產品的定價遠超過行業均價,而續費率奇高。
楊仁斌甚至定下了兩個“天條”:第一,只賣賬號,不收加盟費,這意味著團隊只能靠過硬的產品來打動用戶;第二,無論客戶購買多少賬號,絕不打價格戰。
這股硬氣和底氣,貫穿了他的創業生涯。即使在行業環境變化后,楊仁斌依舊不失樂觀。他在內部信中號召精準學員工把握時機,迎接巨變,“別人都覺得這行業完了。我卻覺得,機會終于來了!”
AI+教育,是楊仁斌在暗夜中看見的曙光。
創造供給的“新質生產力”
楊仁斌熟知技術的力量,也信任技術。
他用AI審稿,用AI面試。有人夸他的AI面試官效率高,他很是得意:“當然,這是我的數字分身。我訓(練)了它100多個版本!”
對技術的敏銳嗅覺,讓他能夠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2022年11月,OpenAI正式發布ChatGPT大模型,在多個行業投下重磅炸彈。楊仁斌也看到了這一新興事物背后的藍海。2023年,精準學宣布All in AI,把所有精力用于開發C端產品。
AI自我迭代、自我成長的能力吸引了楊仁斌,也是他認為AI足以顛覆現有行業的潛力所在。在他看來,無論人類或AI,在初次嘗試一件事情時都可能會犯錯,所以成長的根源是學習速度。在公司內,楊仁斌也更強調員工的“加速度”(學習效率),而非“初速度”(原始素養)。
如同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那樣,楊仁斌也篤信一個底層邏輯:互聯網解決的是供需匹配問題,而AI解決的是供應不足的問題。
他以多個行業舉例:出租車、外賣、店鋪商家等“供應商”應有盡有,他們缺失的是尋獲“消費者”的渠道。在這個場景下,互聯網企業起到了“居間撮合”的作用。AI則是以技術的力量創造供給,填補市場缺口,讓龐大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當下最稀缺的資源,莫過于醫療和教育。
也正是憑借這一判斷,精準學在今年5月獲得了“老東家”阿里巴巴的近2億元投資。
一方面,在和AI掛鉤的諸多賽道中,AI教育、AI醫療、自動駕駛、個人助理,都是最為火熱的投資標的。另一方面,投資人也被楊仁斌提出的遠景所打動:“AI教育解決的是過去互聯網(行業)解決不了的根本問題。它是新質生產力,(解決的是)供給端的不足。”
黃奇帆等人所著的《新質生產力》一書中寫道:“新質生產力是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生產力系統。……世界各主要大國正競相發展的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將在未來10~20年內形成具有顛覆性效應的未來產業。”
新的交互方式,新的生意機遇,新的市場前景,AI鼓舞著更多像楊仁斌這樣的創業者跑步入場。它對千行百業的改造,或許比我們想象中更加迅速和深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