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杯,不止是打工人的夏日快樂源泉
如此高溫酷暑的天氣,怎么不能來一杯冰飲呢?這不,農夫山泉也推出冰杯了,4元!
貴嗎?和農夫山泉的礦泉水比較起來,確實貴啊!
那為什么還有人愿意買呢?這就要說到冰杯這類產品。
在這個連冰都有等級之分的今天,老冰、新冰、高級冰,單純只是把時間維度拉滿已經不足夠了,21世紀的新貴們喝酒還要配上來自極地的冰:“南極的冰醇厚,北極的冰清爽,喜馬拉雅的冰有禪意,乞力馬扎羅的冰有野韻”。
打工人的唯一奢求,就是在便利店自制一杯雞尾酒,配合冰杯,讓靈魂出竅,今日份摸魚任務完成?。
冰杯的流行其實與產品屬性以及售賣場景有關,冰杯屬于季節性互補型產品,購買冰杯的同時,必然與其他飲品產生捆綁銷售,買飲品必然買冰杯,這是炎炎酷暑生存的不二法則,而在小紅書平臺搜索“便利店冰杯DIY飲料/奶茶/雞尾酒”,能得到許多不重樣的配方,有趣新奇的體驗過程,豐富且冰爽的口感,確實拿捏了打工人既要又要的小心思。
那為什么是在便利店,就不能自己在家凍上一瓶礦泉水嗎?不是不能,只是次數沒有那么多,大家仔細想想,有多少次,自己在家喝飲料的時候,用礦泉水冷凍自制冰杯,真正意義上想DIY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了,而絕大部分人想要喝一杯冰飲料,同時還想搞一點小創意,都是在下班之后,立刻馬上現在就要喝到。
因為使用場景足夠高頻,所以把冰杯擺在便利店里售賣,完美踩準了打工人的需求點:追求個性與自我創造。
既然冰杯在便利店里面售賣,那么冰杯就屬于冰品行業最重要的一環,首先,我們要知道,冰杯由食品制作公司發貨到便利店,冰杯的價格會上漲,平均1.5元~1.7左右的冰杯,而在便利店的售賣價格是3元~7元,這其中也包括了代理商在拿貨前的部分議價權。
其次,在上架之后,很多便利店品牌也會制訂相應的規則,讓消費者購買指定飲品,比如買一瓶指定品牌的咖啡/果汁送一個冰杯,買一瓶指定品牌的酒送一個冰杯等等,都是看重了冰杯與其他飲品的互補特質,在此基礎上,價格也會有小幅優惠,既解決了消費者的需求,又同時提升了飲品的銷量和冰杯的出貨量,像廣州冰力達食品有限公司的冰品產品出貨量就因此呈現出指數級增長。
像便利蜂的自營咖啡,就是便利蜂以自營品牌的冰杯來推動,比如同時購買兩杯便利蜂冰咖啡,還能享受折扣。
最后,為什么我們會感覺只有農夫山泉的冰杯是價格刺客呢?這就要說回這個使用場景了,換個角度想,如果把使用場景換成麥當勞,一杯冰可樂的價格大約是12元左右,這可比在便利店貴太多了,同樣規格的冰杯,在奶茶店咖啡店也要至少5元起步,甚至在部分奶茶店咖啡店要求單獨購買冰杯,只能在線下下單,購買的時候也還是要搭配店內的飲品,各種條條框框限制,對于用戶而言,這就變得非常不劃算了,我就是想買冰杯,既然原料都是水,我憑什么買你家的冰杯,我自己去便利店買冰杯自己DIY,加量還不加價,不香嗎?(當然,前提肯定是搭配的飲品的單價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這么一說,大家對于冰杯刺客的理解肯定會更近了一步。
所以,便利店售賣的冰杯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其他便利店,而是奶茶店、咖啡店、果茶店和快餐店,只是因為我們習慣于拿冰杯的價格和一瓶礦泉水的價格來進行對標。
同樣,農夫山泉推出冰杯產品,其實看重了用戶自我生產加工之后主動傳播的模式(UGC),開放式的產品設計思路,不僅擴大了冰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增強了用戶與品牌的互動和粘性,DIY公式也就成為了導購指南,這也就提升了冰杯周邊的“飯搭子”的銷量,飲品品牌也都愿意蹭一波流量。
就算是買到農夫山泉的冰杯之后,用娃哈哈果汁DIY,農夫山泉和娃哈哈兩個品牌都是樂于看到的,互相都賺到了銷量,彼此提升了口碑,全都拿到了流量,何樂而不為。
而最不想看到的,必然是脫離便利店之外的其他場所,這也就是為什么快餐店禁止自帶飲料的原因了。
以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