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爆款文案,我勸你別學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在文案內容層面,不管是甲方還是乙方,都愿意貼近小紅書風格,并且為此付費。
比如:比咖啡更苦的,是上班。
再比如:放不下的不只是行李,還有父母擔憂的心。
其實站在雙方的角度思考,這并沒有錯,小紅書的文案風格也因為活潑有趣,而成為了品牌調研種草的第一站。
在這樣的語境之中,類似的文案當然會受到追捧,甚至我自己也會樂于研究。
雖然沒有錯,但是首先不具備具備普適性,又沒有品牌方獨有的氣質,站在乙方的角度,越是過分看重玩梗和雙關的價值,越容易造成策略與方向上的失誤,看似是一句話很幽默,其實沒有策略,沒有立意,沒有洞察,只有乏味。
1. 玩梗的本質是嘴替。
2. 沒有策略的文案是走不遠的。
3. 回歸到品牌核心,為品牌的策略服務。
大家都喜歡這類型的文案,本質上是在尋找嘴替,尤其是當下的環境之中,凡是能夠共情用戶的文字內容,基本上都能獲得不錯的點擊率,但是嘴替卻不一定能讓品牌脫穎而出,比如上面這一句的“比起咖啡更苦的,是上班”既沒有讓人聯想到品牌本身,也沒有起到正向的激勵作用,這就有點類似于告訴你一件特別痛苦的事實真相,但是你沒有辦法改變,也沒有找到通過品牌進行改變的途徑。
所以,如何營銷的普適性與具象化方面做到兼容,讓品牌站在前面,才會讓文案的傳播更有價值,換句話說,以策略和方向為核心的文案,才會走的更穩,而非人均寫兩句文案就可以成功的試驗田,這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專業度,也需要在適當時候,玩起來,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品牌調性。
這就需要講到洞察,我認為的洞察體現在三個層面。
1. 洞察市場行情和消費需求的變化。舉個例子,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是洞察市場需求來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這種是處于營銷層面的考慮,基于場景來打造,再比如“有問題,上知乎”,“餓貨,來條士力架”、“橫掃饑餓,做回自己”,“海瀾之家,男人的衣柜”,皆是如此。
2. 洞察話題,制造話題。舉個例子,最近爆火的小米su7,官方將“為小米汽車而戰”和“保時米”作為品牌自我營銷的話題,不是每個品牌都具備改變市場走向的基因,但是并不妨礙這些品牌巧用話題文案,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注意力,類似的例子還有玩聯名玩的很花的瑞幸咖啡,千萬不要小瞧這一點,把文案打造成為話題是需要很強的功底的,如何甄別話題是否匹配并且一點點做出篩選、精準把握話題的走向等等,這些都必須要具備極強的信念感。
3. 洞察生活,體驗人生百態。舉個例子,“你值得擁有”,巴黎歐萊雅這句slogan,將自信帶來的心態優勢無限放大,結合產品功效宣傳,讓硬核的內容看起來格外柔軟卻獨具力量,這不僅僅是讓品牌的產品格外有記憶點,還能在關鍵時刻給予每個人正向的推動,讓你感受美好/舒適/美味等,最后再影響你的消費決策,這比只告訴你“咖啡比上班苦”高明太多了,類似的例子還有Nike的“Just do it”,這句slogan在不同語境都有著無窮的力量,普適性極強,以至于不少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拿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再比如“off the wall”,喜歡Vans的人內心一定喜歡有創意的生活,不走尋常路,再比如自然堂的“你本來就很美”。
這三點在某種意義上,是很多人在聽到或者是看到文案內容之后,馬上就會有記憶點的原因。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與當代的傳播介質發生根本性改變有關系,在這個時代,廣告行業的專業話語權是被稀釋掉的,當人們的注意力被極度分散之后,只講述觀點和結論,遠遠比講述因果來得更高效,所以,在這一點而言,強關聯的文案是是深度洞察之后被無限放大的結果。
當我們將這一點明確之后,再回來看小紅書爆款文案,不否認易于傳播的特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沒有市場洞察的文案是缺乏深度的,想要讓品牌形象越來越真實可靠,這必然是依賴于一整套的方法理論,在其中的洞察,會讓傳播更有價值,讓文案回歸到策略邏輯。
以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