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你的辦公桌,讓創意的源頭之水活起來
來源:99U
每天早上 8:00~8:30,作家史蒂芬·金會端著一杯茶來到他的辦公桌前。他開始播放音樂,吃點維生素片,然后開始工作。一切按部就班。按照這個工作節奏,他已經寫完 50 本書,算下來,從他發布第一部作品《魔女卡麗(Carrie)》至今,平均每年能出 1~2 部小說。顯然,有規律的工作能持續帶來價值,而且不可估量,直到你把它打破。熟識度、組織、紀律,這些能使你的創意多產,它們也有一個臨界點,會從高質多產轉變為創意殺手。平面設計師斯蒂芬·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曾在他著名的 TED 演講上詳細描述了創作進度停滯不前的感受。
“我有兩個興趣愛好,音樂和設計,也曾在紐約開了一個動畫制作室。我們制作短片并打包給許多知名音樂人……但后來我發現,就像我曾經熱愛過的其它許許多多的事物,我適應了它們,卻隨著時間流逝厭倦了。至于我那時的工作,也開始變得沒有新意?!?br />
如何打破壁壘?
基本上所有創意型工作都會遇到這樣的壁壘,那該怎么打破呢?施德明做了一個決定:每隔七年休一年學術假,第一個假期他去了紐約,第二個假期則去了巴厘島。當然,也有其它更可行的方式來激發創意,和學術假一樣,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讓你和你的辦公桌保持一些距離。
正如喬納·萊勒(Jonah Lehrer,Wired 特約編輯)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寫的,“一些科學報刊里建議人們形成離開辦公桌的習慣,這有助于高效思考,只要離開,無論去哪里都有效?!蔽覀兌加羞@樣的感受,離開了辦公室,似乎工作上的焦慮也減輕了?,F在已經有證據來證明那句經典老話,“眼不見,心不煩”。
萊勒認為,“旅游等之所以能減輕精神上的焦慮,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認知上的巧合。不論是物理上的,還是時間或空間上的‘接近感’都能以一種具體的方式體現。因此,當我們思考身邊的事物,我們的思維會被更有限的聯想所束縛,從而有了局限性。有時這的確對工作有好處,可以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在手頭的事情上,但也會抑制我們的想象力?!?
置身于迥然不同的文化中
我們把話題再進行放大。有一個關于納博科夫、海明威、葉芝、畢加索、高更和韓德爾等創作型人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僅是旅游,在國外定居也能提高我們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來到一個語言、社會習俗、交通工具等文化環境完全相異的國家,我們疲倦的大腦就會蘇醒過來,激發出更多更廣泛的可能性。德國攝影師 Thomas Kalak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泰國拍攝了一系列作品“邂逅科技(Found Technology)”,有拿來做自行車反光片的 CD、拿來當抹布的舊襪子,還有拿來當剎車燈的水瓶。
科學家們對長居外國的影響進行觀察,得出如下結論:“在國外居住的時間里,人們從剛開始對異國文化抱有困惑,到后來的具體理解,是那些時間讓人形成了跳出來思考的能力,也讓人們了解到,跳出來后的世界是潛在創意的一片天?!?
關鍵是制造改變
旅游還有一個好處——獨處。在辦公桌前,我們不可能獨立于他人。即便你在完全隔離的家中,也總會有信息不斷來打擾你,喋喋不休,且“噪音”越來越大。郵件、社交網絡都在爭相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思路碎片化,效率被瓦解。即使我們有強大的意志力把消息全部封鎖,它們無所不在,仍會妨礙我們思考。Zen Habits 網站創始人萊奧·巴波塔(Leo Babauta)說,獨處是為人們帶來高產的創造力的最佳習慣。一個針對有創造力的青少年的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大部分有天賦的青少年都有獨處的癖好。
盡管我們受手機等工具的束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但刻意留出一段不被打擾的沉思時間也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從紛雜隨意的網絡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前往一個陌生的城市,在大自然中長途跋涉,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或與一個陌生人開始一段意外的對話。
那是不是我們都要移居國外或一直獨處呢?當然不是了。改變環境或把自己置于陌生的環境并不意味著你非得到國外去。如果你住在一個大都市里,坐地鐵到鄰近的一站也能有環游世界的效果。關鍵是去探索,去嘗試新事物,動起來,把自己從電腦前拉開。精神病專家彌爾頓·埃里克森(Milton Erickson)說,“很多情況下是改變驅動洞察,而非洞察帶來改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