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網紅萌物終究還是對品牌下手了》
正如 Lucy回村之后可能叫"翠花","水豚"回城之后人稱capybara,這種圓滾滾毛茸茸的嚙齒動物外表呆萌,卡皮巴拉因極其穩定的“精神內核”(也有不穩定的時候),營造出一片歲月靜好(歲月不太靜好的時候就亂七八糟的),與世無爭(爭完就跑,跑的還挺快,你還追不上),而一躍成為動物界的互聯網頂流,"理解卡皮巴拉,成為卡皮巴拉",已成為無數年輕人的新座右銘。
“卡皮巴拉”的火爆出圈,體現了現代人排解心理壓力的需求。除了與自己更加"自治",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走出家門(不是出家),擁抱自己(豚門永存)。
同樣的,更多的品牌也將卡皮巴拉的形象嵌入到自己的視覺體系之中,主動借勢,乘勝追擊,比如玩偶品牌jellycat上線卡皮巴拉玩偶,茶百道x酷樂潮玩x豚豚崽聯名,必勝客與BAMBOOMATES的聯名系列,百雀羚聯合卡美珠寶共同推出 「天選幀女主」禮盒等等,比如三星與紅山動物園的跨界合作,都是將卡皮巴拉的IP形象的最大化利用。
其實,不止是卡皮巴拉,網紅動物圈一直以來都存在不少爆火的動物形象,比如上古神獸AKA互聯網動物鼻祖羊駝,比如因為呆萌而走紅的熊本熊,比如因為魔性GIF而病毒式傳播的土撥鼠,比如專職COS打工人的嗎嘍,比如因為單純可愛而備受追捧的小狗文學,等等,都成為了品牌營銷的主角。
似乎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種動物走紅。有網友開玩笑說主要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人類已經不想當人了。這句話雖然是玩笑,但是也的確反映了一個現實:人們不斷地尋找精神圖騰來解構自己的內心,尤其是在如今內卷與浮躁的社會之中,人披上動物的外皮,以動物化、卡通化自己的形式,偽裝動物的視角來宣泄內心的壓力,放大簡單的輕松與快樂,轉移視角,降低思考與探索的成本,以此來應對不受自己掌控的生活。
同時,動物營銷的走紅,也恰恰說明了戳中了人類最柔軟的內心永遠是動物,和高度的共情。
換句話說,除了對于萌物的天生喜愛之外,人類更希望包括自己在內的自然生物被看到被肯定被呵護。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用戶需要情緒價值,而品牌方能夠提供給用戶情緒價值,當然,這就需要品牌方對于市場與用戶有足夠深入的洞察。
這樣,以高共情+輕種草+快速跟進+雙向需要的營銷體系,才可以讓品牌??動物形象的營銷模式,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把動物們當作吸睛元素,而是以動物為媒介,觸碰到年輕人痛點,融入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語境之中,這樣才會更加有效的讓品牌與用戶深度綁定,達到迅速出圈的目的。
以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