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奧運營銷,伊利和蒙牛誰更滑頭?
作者:刀客Doc
聊一聊奧運營銷,交個朋友加V:efangfeng
今年巴黎奧運營銷,我看大家討論比較多的就是蒙牛和伊利的暗戰。
其中有一種聲音認為,伊利這次又再一次成功伏擊蒙牛。這個觀點確實滿足了不少人對商戰期待,大家都喜歡看「劍走偏鋒」「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劇情。
不少人嘲笑作為奧運官方贊助商的蒙牛,人傻錢多,這次又做了冤大頭。
聽到這些沒頭腦的聲音之后,我決定從營銷角度聊一聊這次奶業雙雄的奧運之戰。
需要聲明:這不是哪個品牌的商業軟文,所以我沒必要站隊,單純就是追求一吐為快的爽感。
01 一個贏了戰役,一個想贏戰爭
2019年6月,蒙牛在瑞士洛桑與可口可樂聯合,同國際奧委會簽署了一份價值30億美元、為期12年的合同,成為TOP聯合贊助商,這也是奧林匹克歷史上首個聯合全球合作伙伴(TOP)協議。
在合作級別上,蒙牛享受不少獨家及優先權益,包括全球范圍內使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優先廣告投放權、參與圣火傳遞等。
相比之下,伊利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贊助權益級別低得多,雙方明顯差著輩兒。
不過伊利在社交網絡上的玩法挺多,動靜鬧得更大。
巴黎奧運logo一出,網友都說像魯豫,伊利馬上官宣魯豫成為伊利巴黎觀賽大使。它還邀請沙和尚扮演者劉大剛擔任“伊利巴黎時尚大使”,這種充斥著幽默感和趣味性的路數,融入了年輕人的語境,讓出圈變得更加易如反掌。
此外,三里屯提前露出事件,雖然明眼人一看就有著明顯的營銷痕跡,屬于典型的「用口碑換聲量」的策略。
因為用戶處于振奮的情緒中,只會怪伊利有些著急,不會造成惡性的輿情事件,所以對伊利來說贏得了社交網絡聲量,卻也也沒損失多少品牌口碑。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伊利奧運營銷動作,可以百度,相關文章有很多。
最終在傳播聲量上看,伊利的社交網絡聲量比蒙牛大。30天的微信指數上,伊利是蒙牛的9倍多,而在抖音上,近30天伊利的熱度是蒙牛的3.3倍。
從聲量的角度看,伊利無疑是完勝的。
不過,單純從社交熱度上去看一場營銷戰役的輸贏,有些過于片面了。畢竟我們不能只看聲量,不看銷量。
這時候需要引入一個指標:ROAS。英文即Return on Ad Spend,也就是廣告投放回報率的意思。
這是一個判斷營銷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因為它更能反映每一分廣告費,到底貢獻了多少銷量或者營收。
當然,我們拿不到蒙牛和伊利雙方具體的投入數字,也看不到奧運項目帶來多少銷量。不過,因為兩家的廣告費的增長率幾乎同步,所以可以拿每年的廣告花費做一個參照。
我們以2022年為參照,這一年也有一個比肩奧運的體育賽事——卡塔爾世界杯,蒙牛是FIFA的全球官方贊助商,當年的營銷費用大部分都投在了卡塔爾世界杯的營銷戰役中。伊利雖然沒啥官方權益,卻也集結了5支國家隊和4位球星,組建自己的夢之隊,和今年巴黎奧運營銷是一個套路。
所以用對比兩家2022年的ROAS,是能體現品牌的廣告效率的,下面來看下具體的花費情況:
2022年,蒙牛的廣告費總計是55億元,營業總收入是926億元,ROAS是16.83。相比之下,當年伊利的廣告總支出是147億,總營收是1231.7億,ROAS是8.38,。2022年,伊利廣告費是蒙牛的2.7倍,但是營收卻只是蒙牛的1.33倍,ROAS幾乎只有蒙牛的一半。
換句話說,有世界杯的那一年,蒙牛1塊錢的廣告費能賺將近17塊錢,而伊利每一塊錢廣告費只能賺8.38元。
所以,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蒙牛確實在社交網絡做的比伊利差很多,因為它將大量的預算投入到了核心權益上,外圍聲量做的就少了。但是不管是卡塔爾世界杯,還是巴黎奧運會,都有比較大的品牌杠桿效應。
有第三方曾有一份數據,企業品牌知名度每提高1%,需要投入約2000萬美元廣告費。大型體育賽事營銷,同樣的投入,知名度可提高10%。
這也解釋了伊利和蒙牛為什么要爭奪奧運TOP伙伴的權益,側翼的游擊戰成本不一定比陣地戰低。其實反過來想也能明白,如果這個TOP權益不值錢,雙方也都別爭了,都去打伏擊、打游擊戰就好了。
總之,與其說在奧運會上,伊利出奇制勝,不如說蒙牛伏擊了伊利。
02 蒙牛為啥一直拿全球體育大IP?
蒙牛為啥要一直拿世界杯、奧運會這些全球頂級賽事的贊助權呢?好好學習伊利,一直打擦邊球不好么?
其實除了上面說的大賽IP能帶來極大的品牌杠桿效應,還有一個關鍵詞「出海」。
中國奶業協會在今年第十五屆奶業大會上披露,國內乳業市場陷入了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這種過剩抑制了國內市場。尼爾森數據顯示,2022和2023年,中國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同比分別下滑6.50%、下滑2.40%。
乳業出海已經迫在眉睫了,蒙牛和伊利都在發力出海。蒙牛就想起了奧運搭檔——可口可樂。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地球。對可口可樂來說,給它一個大IP,就能撬動全球。
1964年東京奧運會是可口可樂全球化業務起飛的黃金時間點。當時的奧運會是第一次在亞洲舉辦,可口可樂公司借助電視廣告大造聲勢,還為大會官員、記者、觀眾提供日英短語手冊,這種形式被日后多屆奧運會采用。
一系列操作下來,可口可樂在全球的影響力迅速攀升,業績迅速爬坡。1963年的時候,可口可樂在全球只能賣600萬箱,而到了1965年,可口可樂全球銷量已經將近2000萬箱,翻了3倍多。到了1966年,可口可樂的境外銷量占了全球銷售總量的45%。
時任可口可樂公司CEO的保羅·奧斯汀驕傲地稱:可口可樂的廣告已經是「世界的語言——世界商業的通用語。過去,我們只是在海外擁有分支機構的美國企業;現在,我們已經是真正的全球化跨國公司。」
在我看來,它是想復刻可口可樂奧運營銷的路子,借助奧運這個杠桿撬動全球市場。
不過蒙牛的海外業務并不容易,歐美澳乳業本來強勢,向這些地區反向輸出的阻力很大,倒是東南亞、南亞等市場有很大的機會。2023年,蒙牛收購了冰淇淋品牌艾雪Alice,占據印尼份額第一、菲律賓份額第三,同時也在向越南、泰國市場擴張。
我驚訝地發現,艾雪Alice也在全球使用奧運全球合作伙伴的身份在印尼和菲律賓做營銷推廣。
但是僅靠冰淇淋等品類很難撐起海外業務。2022年,蒙牛海外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4.96%,而這個比例在2023年降到了4.35%,海外總營收將近43億元。未來蒙牛能不能靠這些體育大IP在海外翻身,還不好說,至少在奧運上起了一個頭。
03 游擊營銷從來不能贏得戰爭
最近我在做數英獎的評委,看到了不少奇思妙想的idea,不過有些case比較可惜的是飛機稿。今年戛納創意節的也是,奇思妙想不少,能落地的不多。
海外有個營銷概念是游擊營銷,英文是Guerrilla marketing。這個營銷模式是美國資深營銷專家杰伊·萊文森提出,核心主張是花小錢辦大事,這個概念曾經風靡一時,國內也有譯作是伏擊營銷。
一個典型的營銷案例是,1988奧運會期間的信用卡戰爭。當時Visa贏了美國運通,獲得了1988韓國漢城奧運會官方贊助權。然而美國運通一心想要蹭流量,就發布了一則平面廣告,上面有一張1986年漢城亞運會開幕式的照片,標題為“美國運通歡迎您來到漢城”。這則廣告的目的是誤導讀者認為這是一張奧運會開幕式的照片,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游擊營銷其實在中國更是不少見,近義詞一般是點子、伏擊營銷、網絡炒作。
這些idea噱頭很足,很適合在大眾傳播,更容易成為人們的談資。
我們向來有一種迷思,那便是對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崇拜。我們總愛津津樂道于那些歷史上的奇跡,似乎只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計謀,就能夠無視實力的懸殊,一舉顛覆強敵。這一執念,讓很多營銷人沉醉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
現在是時候打破這種執念了。
從火燒赤壁到水淹七軍,無一不是以少勝多的典范。然而,在曹魏的絕對實力面前,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也只是徒勞。
我的觀點是,現在的營銷已經過了耍花招、搞噱頭的年代,需要的是實打實的經營,需要靠那些看上去不怎么酷的基本功。游擊營銷從來不能贏得戰爭。它適合小型的戰斗,而真正的戰場是基于你的營銷陣地,真正的戰爭是雙方1V1實力的比拼。
我不是否定智慧與勇氣的價值,但當這些被過度夸大,成為大家走捷徑超快道的借口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的勝利,往往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
營銷人,擺脫對出奇制勝的過度迷戀吧!
·END·
一家之言,歡迎加V:efangfe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