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假努力”
職場里最大的坑
是“假努力”陷阱
所有年輕人在初入職場時都曾感召于理想,但最終會因為很多具體的瑣碎將理想藏于內心深處。
前幾天我在書店看到一本書叫《假努力》,封面上寫了四個很扎心的詞:“無用”“無效”“無聊”“瞎忙叨”。現在職場里有很多“假努力”陷阱,我們經常在一些瑣碎工作里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既沒有直接的結果產出,也不會對個人成長有什么實際幫助。
圖源:當當網
“假努力”很多時候是被動行為,說幾個職場里經常出現的場景:
?周報、月報、季度報,又要寫心得體會,又要寫個人成長,好幾頁Word打不住,只是為了讓老板以為你很努力;
?領導和客戶一言不合甩過來一堆資料,吭哧吭哧看完發現關鍵內容沒多少,很想仰天長嘯為什么不能直接把關鍵點發過來;
?人在工位坐活從天上來,一會一個To do,工位隔板貼的便簽紙和微信文件助手里寫滿了待辦事項,又亂又煩……
上班本身不是一件以開心為目的的事,為了關鍵結果而付出對應的努力是可以接受的。相比之下,那些消磨熱情和理想的瑣碎工作真的讓人很難受。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傷心,因為過去波波是一個能讓周圍所有人都喜歡的人,但做老板不是。當然,我自己會慢慢平衡那種感覺。我在公司從不開一分鐘沒有意義的會,因為我發現無效內卷最常出現的地方就是會議室。
以下場景相信任何職場人都不陌生,我自己在創業前也遇到過很多次:花一兩個小時開一場和自己關系不大的會,但不參加不行,因為很可能聊著聊著就聊到自己負責的工作;會議時間太長,人在現場思緒已經神游天外,別人說了什么通通從耳邊飄過;到了會議室突然被領導點名做會議紀要,一場會下來光忙著敲鍵盤……
上個月我們寫了一篇關于大廠年輕人的文章,采訪中很多人都表達了對無效會議的無奈。但即使做到企業中高層,即使已經自己當老板,仍然有逃不開的時候。
每個人對時間的態度就是對人生的態度,對時間吝嗇、善于規劃,就自然多了很多體驗和經歷。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一個人對時間的細微態度,來判斷他全局的狀態。把精力過度聚焦在開會和一些瑣碎工作上,本身就是一種時間浪費。
只說問題不說解決思路都是白說。那么,假努力陷阱是否有辦法避開?那些瑣碎工作造成的精力浪費是否有辦法解決?分享我的一些觀察和發現。
科技無法解放人類
但可以解放一部分時間
上個月非常忙,去了很多標桿企業,見了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之前有粉絲問我,能不能分享分享那些在事業上做到頂尖的人,他們有什么特質和工作習慣。對這件事我一直很謹慎,因為很容易寫成心靈雞湯,或看起來像賣課的。
到今天我仍然認為,不要對任何聚光燈下的人抱有超級英雄的期待。他只是個人,他也只有不足百年的壽命,他的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個小時。
如果硬要說他們身上有什么共性特質的話,就是非常強大的精力管理能力。一個人再牛,他能思考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多花一點時間在瑣碎的工作上,就少一點時間在思考關鍵策略和未來上。
所謂的假努力陷阱,在他們眼里都是一些不值得投入時間的事。
我不是一個天生精力特別旺盛的人,所以我非常樂于尋找一些工具來解放一部分時間。比如:我很喜歡用折疊屏手機,因為可以部分充當生產力工具;我一直相信我們這類商業內容創作無法被AI取代,但我很喜歡用一些AI工具查資料。
科技的發展仍然無法徹底解放人類,但正在很大程度上解放我們的時間。善于尋找合適的工具,是職場里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
前幾天和客戶開會,同事帶了個訊飛智能辦公本,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覺得有意思的點有這么幾個:第一,會議結束沒幾分鐘他就把會議紀要甩到群里了,內容很全并且清晰有條理,這種程度的會議紀要一般不會這么快就有;第二,客戶說了幾句家鄉話,這個設備非常準確地實時轉換成了文字;第三,我一般不建議公司同事與客戶開會時一直盯著電子產品,因為客戶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做和會議無關的事,但墨水屏和手寫筆不會讓客戶有這種誤解。
我把同事的訊飛辦公本拿過來用了幾天,嘗試了不同場景,包括開會、采訪、看資料等等。在真的使用了幾天后,我發現用它確實省了很多事。
特別提醒,如果想看專業測評可以看科技博主,我只想分享自己上手后的一些真實感受,介紹得一定沒有那么全。
我最喜歡的是它邊錄音、邊把會議講話轉成文字自動記錄的功能,不但起到記錄作用,也讓人腦可以偶爾從會議上“離線”,比如分神處理一下工作消息或放松放松腦子。這邊開著會,那邊逐字稿就有了,不會錯過重要信息。還可以快速提煉出會議紀要,準確率雖然做不到100%,但在日常工作中基本夠用了。
圖:邊采訪邊自動記錄說話內容
還有一個部分我很喜歡,就是它配了一個手寫筆,開會和采訪過程中有什么想法可以隨手寫寫畫畫。在出差路上有什么想寫的東西,用筆在墨水屏上書寫比用手機更能集中注意力。
關于這個筆還有個小彩蛋,是我偶然發現的。按住筆上按鈕在文字上畫個圈,可以直接加入待辦列表。所有待辦事項都會自動集中在日程里,比到處亂記更有條理,方便集中處理。
圖:用筆圈選可以直接加入到日程里
還有一些功能可以在使用中慢慢挖掘,比如自動寫周報、收發郵件、看新聞、聽書等等,我還沒挨個體驗。這些功能雖然很常見,但能在很多細微的環節提升辦公效率和辦公體驗。
這些功能并不是說前所未有、石破天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用合適的方式集合在一個設備里,讓人感覺非常絲滑。薄薄一本集合了錄音筆、電腦、墨水屏閱讀器、翻譯器的功能,無論是在公司用還是出差攜帶都很方便。把一些dirty work交給它,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做更有意義的事。
訊飛智能辦公本是否已經做到完美狀態?我認為沒有。但它的設計者一定是個非常資深的職場人,對辦公需求的洞察很實際。至少在我用的過程中,它的表現是讓人滿意的。
不完美,恰恰說明留給這類產品的提升空間還有很大。最近他們新發布了訊飛智能辦公本Air 2,根據官方介紹這代產品“深度搭載了大模型能力”。智能辦公本又向理想狀態邁了一步。
讓人工智能給自己打工
助手兼外置大腦
ChatGPT剛火起來那陣,我特意組織公司的內容創作者們開了個會,學習怎么用新技術提效。AI會不會取代一部分人類我不知道,但善于利用AI工具的人,一定更有機會成為職場里的超級個體。
有大模型能力的辦公本,是不是可以做更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了?
我總結下來有這么幾點,新一代的辦公本Air 2不僅能幫忙記,還能幫整理、幫找、幫寫、幫回答。既像一個小助手一樣干雜活,又能像個外置大腦一樣完成一些腦力勞動。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我之前遇到過一個人,他在會上說的話,經常沒兩天他自己就忘了。我們說你之前怎么怎么說的,他經常回復“啊?我沒說過啊。”辦公本Air 2專門治這種人。會上說的話它可以一句一句記下來,會開完直接生成會議紀要。不同說話人的內容分別整理,關鍵點落在文字上誰都賴不掉。
圖:多個人的對話可以分別記錄、總結
如果靠人完成這個工作要花不少精力,但在機器面前只是順手的事。又比如我們靠人工在大量筆記里找關鍵信息很耗時,但機器的算力遠超人類。因為Air 2有大模型能力,所以它可以把會議重要內容生成腦圖,很快地把多篇筆記提取出關鍵信息,并根據標簽做好整理。人要干一天的活人工智能只需要幾分鐘。
作為商業觀察者,看行業報告和企業財報是繞不開的工作,但看幾十上百頁的材料需要大量時間。辦公本Air 2剛好可以解決這個痛點。文檔傳過去,它可以自動生成總結、大綱、摘要,對哪里感興趣繼續向它提問就行。一個幾十頁的文檔,三兩分鐘就能掌握個大概。
圖:經過AI處理,長文檔的關鍵內容直接拎出來
除了上面說的,它還有兩個功能很實用:一個是寫,一個是答。
文章開頭提過工作總結的問題,有沒有必要寫工作總結?我認為有。核心作用在于彼此梳理到底做了什么,別回頭一筆糊涂賬。但寫工作匯報也是最容易產生dirty work的地方:一個是匯報周期,有的公司甚至要求寫日報,這就太細了;還有就是匯報的內容,如果沒有感悟和改進計劃不要硬套,都是廢話。當然這是我作為老板的想法,有的老板他就喜歡讓下屬寫這些東西。這種不得不寫、寫了意義不大的東西,其實就可以交給辦公本Air 2。把需求輸入進去,很快就能得到一篇完整的工作匯報。直接交上去可能不夠好看,但自己稍微改改也差不多了。
當然我們要承認,有些東西它寫的一定沒有人寫得好,比如它寫的商業財經文章肯定沒有我司編輯寫得好。但在寫稿子、寫策略、寫方案的時候,用它的問答功能查查資料、找找靈感還是很方便的。搜索引擎是直接把找到的東西給你,但人工智能可以把“思考”過的內容呈現出來,比簡單的搜索更聰明。
它就像一個有了AI大腦的專為職場人設計的工作臺,很多“假努力”陷阱和dirty work都能借助它技巧性繞開。
科技的復利
讓具體的人受益
現在各家廠總說有什么技術升級(軟件、硬件、大模型等等),但作為消費者往往沒有太直觀的感受。再好的科技沒有具體的應用場景,也是白玩。
訊飛智能辦公本選了一個細分應用場景,它專注于辦公這個領域,把智能語音技術和大模型技術用于用戶的真實工作場景,讓這些技術很絲滑地融入到工作流。科技創新在辦公場景里“活”了起來,每個具體的人都可以借助這樣的設備真實受益。
包括大模型在內的任何科技的發展都不是一場單純的競賽,能夠讓科技造福人類,才是一切探索的初衷。
買新款戳 “閱讀原文”↓
<end>
編輯:關珊月
總編:沈帥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