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暗示擦邊、辱華,耐克嚇壞了奧利奧!
自從幾年前新疆棉事件爆發后,網友評價耐克經常掛上嘴上的一句話就是:
到底誰在買耐克,誰還在舔耐克。
諷刺的是最近耐克舔到自己身上,舔翻車了。
01
巴黎奧運會前夜,NIKE發布全新廣告片《勝者不是誰都能當》,成功讓大家眼睛經歷一場辣眼睛的洗禮。
品牌采用“壞人”的口吻,瘋狂重復“我招人恨么?”,演繹詹姆斯、鄭欽文、科比等在運動領域等追求力量追求勝利的故事。
這條片子拍得中規中矩不算很有創意,但拍得很耐克,拍出了鼓舞人心的體育精神,拍出了耐克一以貫之的運動畫風。
圖源:耐克視頻號
但耐克栽在一個鏡頭上,宣傳片第6秒出現引爭議一幕——
一個運動員伸出舌頭舔乒乓球拍側面,一不小心打開了網友吐槽欲。
圖源:耐克視頻號/四川觀察
雖說廣告創意這玩意,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既然翻車了,多少是存在爭議。
圖源:耐克視頻號
靈感論:懷疑靈感來自于日本殺人魔舔刀。
辱華論:聯系乒乓球被譽為中國“國球”的背景,認為品牌在陰陽怪氣。
走偏論:像舔棒棒糖舔冰棒舔奧利奧餅干,看不出想表達什么意思。
擦邊論:認為這個動作帶有性暗示的擦邊意味。
我能理解耐克應該是有自己的出發點,想要展現體育精神體育競技的魅力,但落腳點似乎走偏了。
翻看網友的一系列言論之后,發現這條片子爭議點主要有兩點:
一是廣告內容過于辣眼睛引起感官不適。
耐克這條宣傳片被吐槽,很大程度上是舔的舉動過于辣眼睛,既不衛生也不美觀,引發聯想到性暗示擦邊畫面,滋生負面感官體驗。
類似的翻車廣告我們都看過。
前有金靖代言彩虹糖軟糖廣告,把軟糖像膿痘一樣從臉上擠出來。
圖源:彩虹糖
后有蘋果《Crush》直球式碾碎樂器、顏料等,用毀滅性創意來展現iPad Pro的輕薄與強大。
圖源:apple《Crush》
消費者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主觀審美偏好,會對某類畫面和語言用詞產生心理或生理不適。
說到底廣告是廣而告之的物料,傳播會造成社會效應和公眾影響,品牌方對于出街廣告要考慮是審丑審美,是否會傷害受眾情感。
二是品牌廣告創意與體育文化價值發生沖突。
事實上舔乒乓球的現象并不少見,但是大家看過最多的,不是舔乒乓球臺就是親吻球拍,對著拍子哈氣。
如在2024年國際乒聯世界杯女單決賽上,孫穎莎擊敗王曼昱后親吻乒乓球臺。
圖源:新華社
但對于多數人而言,把舌頭伸出來直接舔的感覺比較少見,但凡是換成輕吻球,或許也不會引發爭議。
雖說品牌拍商業廣告不是公益宣傳片,但溝通消費者情感的方式,也要注意輸出正向內容,不要挑戰大家的傳統認知,避免引起不好聯想。
02
耐克被罵得再慘也賺了熱度,可憐奧利奧因為“舔”無辜躺槍,不少網友從耐克廣告聯想到奧利奧的“舔一舔”,誰來管管它的死活。
要知道奧利奧傳播“扭一扭,舔一舔”廣告語多年,魔性程度可想而知。
圖源:奧利奧
舔對于耐克而言,可能只是一個鏡頭一個熱搜。
但對于奧利奧而言,那是為消費者創造的一個消費儀式感,早已固化成品牌的超級符號。
潑天的富貴沒輪到,潑天的屎盆子倒是扣過來。
我都能腦補大冤種奧利奧的內心戲:我沒得罪你,別來沾邊。
說起來奧利奧式劇本并不少見,因為一個社會事件,品牌遭殃。
前有唐人山事件,打人男子被扒到穿的是BOY LONDON黑色T恤,導致BOY LONDO上演《隕落記》。
圖源:兔撕雞大老爺
后有中國鐵路推出化妝主題的公益視頻,diss高鐵上的不文明的化妝行為,展示一位美妝博主在高鐵上化妝:
使用安耐曬防曬乳時,甩別人一身;使用NARS定妝粉餅大白餅時,散粉飛別人一臉。
圖源:中國鐵路
到底誰家這么化妝?安耐曬NARS還沒急,網友先炸了,發揮消費者證言力量力挺品牌。
Nars在躺贏和躺槍之間選擇躺平,打平的平。
當時NARS發了條微博宣傳大白餅:“一盤解決‘飛粉’之想”,這條微博已經拿下了7萬多個贊。
圖源:@Nars
子彈飛過來,是飛來的大餅還是飛來橫禍,還說不準,干嘛不接住趁機營銷一把。
回到奧利奧身上,建議奧利奧不妨抄下NARS作業接住流量,趁機營銷一波話題,萬一扳回一局。
03
當然潑天的富貴接不接,還得看品牌稀不稀罕這個熱點。
就像對于耐克而言,并不屑于一時的話題營銷,它有自己的營銷邏輯。
一直以來,耐克的營銷在立意上幾乎不談自家產品有多牛逼,更注重態度營銷,致敬運動員和運動員精神。
這也踐行了耐克品牌文化手冊提到的一點:
耐克不是一個消費品牌,耐克是一種態度。
而在創意表現上,耐克也遵循三個廣告創意原則——Simplicity(簡潔)、Impactful(震撼力)、Relevance(有關聯)。
左手沖擊力畫面,右手超燃文案,但也正因此,耐克難免因為營銷態度變得離經叛道,隨之而來的是抨擊。
就看最近耐克把“犯規動作”做成了海報。
在美洲杯阿根廷和智利的小組賽中,阿根廷球員抓住智利球員的腳踝,巧合的是智利球員穿的是耐克足球鞋,這一幕被耐克做成廣告:
每個人都想要一雙,在 Nike 給自己買一雙吧(Everyone wants a pair,get yours at NIKE.CL)
圖源:頂尖文案
要么搞破壞,去年美國舉辦2023國家女子足球聯賽,耐克發布破壞性拉滿的廣告《這是我們美麗的游戲》。
耐克結合足球比賽“門前擺大巴”的防守策略,讓球員上演一腳射門擊穿大巴車的炸裂場面。
看得心都碎了,一時之間不知道夸女足好牛還是羨慕耐克有錢,但極端的毀滅行為明顯不符合大眾價值觀。
要么整跨性別,去年耐克邀請一位名叫迪倫·馬兒瓦尼的美國演員合作推廣運動內衣新品,浮夸的表情和動作看得辣眼睛。
來源:微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迪倫·馬兒瓦尼是位男跨女的跨性別者。
這也是耐克營銷引起爭議原因,說好的推廣女性運動系列新品,但耐克卻找來沒有女性身材的來代言,似乎本末倒置,這一出也被質疑炒作政治正確。
再結合這次宣傳片分析,不排除耐克在延續過往營銷套路——融入破壞、舔拍、犯規等元素,故意制造爭議博眼球。
不可否認,具有沖突感的爭議的廣告,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沖突終究是一把雙刃劍,哪怕品牌打廣告想要劍走偏鋒,也要把握營銷尺度。
品牌應該在廣告創意吸引與爭議之間,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避免陷入營銷禁區引起消費者的反感,否則容易毀掉品牌多年建立的資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