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頒給了一張“空白”唱片
編輯:Astra,校對:Tina,來源:Design360
6月29日,第35屆金曲獎(Golden Melody Awards & Festival)公布了最終獲獎名單,其中,最佳裝幀設計獎由吳建龍操刀的《Flow》奪得。另外4件入圍作品包括:鄭麗華《海海人生》、見本生物《姿態》、盧翊軒/黃嘉宏《心內烏空》、劉悅德《Almost Human》。
最佳裝幀設計獎于2010年設立,受設計師蕭青陽多次入圍格萊美獎的影響,當時的主辦方定于第21屆金曲獎傳藝類及流行音樂類分別新設“最佳專輯包裝獎”,2014年該獎項正式更名為“最佳裝幀設計獎”。最佳裝幀設計獎旨在激發多樣化的設計理念,確保唱片設計的完整性和實驗性。它的存在是為了抗衡商業,以保證設計師們創作中的藝術性。本篇文章中,Design360°將為大家介紹《Flow》背后的創作理念,以及滋養臺灣實體唱片設計的人文與水土。
第35屆金曲獎主視覺
《Flow》:一張“空白”裝幀設計奪得大獎
《Flow》是臺灣女歌手楊乃文的第八張國語專輯。這張專輯匯集各派音樂潮流,囊括獨立與流行之界的10組樂團/音樂人:伍佰、黃貫中、落日飛車、佛跳墻、傻子與白癡、I Mean Us、JADE、凹與山、守夜人、Crispy脆樂團。《Flow》采用聯名的方式,10組樂團/音樂人各自以“楊乃文”為命題,為楊乃文量身打造詞曲,并一同參與錄制。
相較于本屆“最佳裝幀設計獎”的其他入圍作品,《Flow》的裝幀設計稍顯“平實”。設計師吳建龍采用特殊油墨印刷,以“水”為主題呈現專輯概念——當專輯遇水后,楊乃文人像則會緩緩浮現,通過互動呼應專輯“連結”的概念。
《Flow》
吳建龍:讓聽音樂成為一種玩樂互動
《Flow》的精妙設計,出自臺灣新世代唱片裝幀設計師吳建龍之手。吳建龍早年在潮流品牌擔任服裝設計師,出于對音樂的熱忱,他又加入方序中工作室(究方社)深耕平面設計一行,目前與畢展熒共同經營著BLOB CLUB 設計工作室。
這位80后設計師作品涉獵廣泛領域,包括音樂專輯、電影海報視覺、演唱會視覺、字體設計、展覽活動視覺等,他曾多次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操刀過2019年金鐘獎視覺設計,并以54屆金鐘獎視覺設計獲得IF設計獎。
吳建龍
吳建龍的風格新穎、多變,單一的形容詞很難去定義他的視覺設計。去年,他與洪瑞迦合作的《EARTHBOUND》入圍第34屆金曲獎,這張專輯被設計成一本立體有聲讀物,封面以刻畫著人類歷史、宇宙科技、自然景觀的浮雕形式呈現,吳建龍通過聲音和AR技術構建起設計中的互動性。這樣浮夸的設計與《Flow》的冷靜、空白形成鮮明對比,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即使在不同項目框架中,吳建龍也在堅持輸出“玩樂精神”。
《EARTHBOUND》
因此在選擇合作項目方面,吳建龍會以“好不好玩,概念是不是比較新穎”為原則。對于他而言,做設計是為了突破框架,做他們沒有想過的東西。2016年,吳建龍憑借《張三李四》首次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
這張專輯講述了市井小民的生活。封面被設計為一道印滿小廣告和貼紙的墻,承載著小人物的心聲;封里延續墻面的斑駁,歌詞本正面模擬榜單,背面是春聯;最終這張專輯以皮筋打包的方式,等待觀眾的開啟。對于吳建龍而言,這張專輯便是一次“破格”,因為它并不符合認知中的“好看”,但恰恰是這種唾手可得的元素,才是市井小民的共同語言。
《張三李四》
“做一張專輯,‘設計’應該要很隱形才對,不然會有些本末倒置。設計在這個領域的角色是‘輔助’,不能凌駕于音樂”。如何定義“隱形”?吳建龍認為:“會這樣做的背后都與音樂本身的概念有所連結,它們不是‘為了表現而表現’”。2019年他為佛跳墻設計的《BJ肆》正是這一理念的一種呈現。
吳建龍將充滿童年回憶的“翻山板”融入唱片裝幀之中,攤開專輯之際,依序交疊的紙板翩然落下,水彩風格的佛像逐漸展現在觀眾眼前,背面則是結合了拼貼風格的歌詞本。他解釋道,兩面風格迥異,為刻意制造出的沖突感,以此回應專輯中既亢奮又抑郁的情緒。
《BJ肆》
一場豐富的展覽:逆勢而生的臺灣實體唱片市場
實體專輯市場衰退的當下,我們仍能在如今看見許多優秀的臺灣音樂裝幀設計。這一逆勢而生的景象,本質上離不開臺灣活躍的音樂生態和廣泛的普遍性。根據吳建龍的觀察,臺灣唱片裝幀逐年來備受關注,與音樂風格轉變、互聯網時代有著極大的關聯:“變化最大的是資訊吸收,以前不像現在可以透過各種渠道接受音樂資訊,比起封面是否要出現歌手本身,現在反而更加著重所呈現的東西是否與專輯概念一致。”如今的唱片裝幀設計,更像是幫助歌曲放大所傳遞的精神的手段。
在第35屆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入圍作品中,另一件“平實”的唱片同樣用設計打動著觀眾們。由鄭麗華操刀的《海海人生 Hái-hái J?n-sing》以“蕓蕓眾生的共同孤獨”概念出發,用看似簡單的低飽和度插畫,描繪出一副孤獨與喧鬧共存的場景。設計師采用摺紙、粘合工藝,把插畫組合成循序漸進的連環話劇。
第35屆最佳裝幀設計入圍作品:《海海人生 Hái-hái J?n-sing》
相較于設計教育體系嚴謹的日本,和以藝人形象為重心的韓國專輯,臺灣的唱片設計在風格和市場中并無太多的規矩束縛。這意味著設計師可以在框架內做一些破格的創新。在今年另一件入圍作品《心內烏空》中,設計師盧翊軒、黃嘉宏利用紙張漸層印刷、刀模等手法,創造逐漸深不見底的“黑洞”,呼應專輯所描繪的各種內心黑洞。這樣的專輯包裝表現形式并非首創,但使用在這張專輯表現上卻是名符其實。
第35屆最佳裝幀設計入圍作品:《心內烏空》
臺灣唱片裝幀另一代表設計師方序中曾將臺灣唱片裝幀的特質比作“一場豐富的展覽”,他補充道:“在臺灣做唱片裝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為裝幀設計,讓很多設計師被看見,也有很多精彩的作品問世。”正如方序中所言:“這些唱片不只是一張漂亮的封面,更會讓你想要走進音樂里,去感受每一個章節的‘整體的設計’”。
第35屆最佳裝幀設計入圍作品:《姿態》
第35屆最佳裝幀設計入圍作品:《Almost Human》
消費環境的轉變,改變了我們聽音樂的方式,卻沒有限制住像吳建龍、方序中這類設計師對于“叛逆”的想象。即使在這個大部分人都戴著耳機聽音樂的時代,還是會有很多音樂人、設計師堅持推出實體唱片,用裝幀設計勾勒出屬于這個時代的音樂個性。
圖源網絡
作者公眾號:Design360(ID:design360magazin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