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營銷需要怪獸!一探日本廣告中的怪怪亮點
是否已經累了倦了困了,代言人用來用去都是那幾尊?遇到一些眉角特多的「眉角獸」們,也只能吃苦當吃補,吃了還不能催吐。
如果沒有代言人產生器的話(本來就沒有),到底該去哪生一個符合營銷需求、蘊含產品特色、還能搶到大家眼球的代言人?因此—「虛擬代言人」應運而生,其引發的后續角色經濟等更是難以計數,如7-11近日引進的「熊本熊」已在日創下千億日幣商機,甚至與BMW合作推出了專屬的「熊本熊MINI」,太囂張啦。
來源: webgene blog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將角色營銷(character marketing)分為三種方式:
- 企業透過販賣虛擬角色賺取利潤,如無嘴貓或龍貓
- 企業藉由購買售權的方式,借用玩具公司等的虛擬角色,作為產品代言 人,如全家集點換丑比頭或阿朗基
- 企業自行開發設計角色,以提升品牌價值,如臺灣喔熊、LINE卡通明星等
但除了眼睛比拳頭大的美少女、跟裝可愛裝得很sen的吉祥物,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怪獸」也是一個選擇?
時至今日,不再只有3B(beauty,baby,beast)可以在屏幕上亮相,除了偏離正規設定的獵奇吉祥物ふなっしー、オカザえもん等「怪」出風頭,連一向被當作惡勢力的怪獸們,也越來越常在廣告中現身,甚至成為活動宣傳物了。糾竟除了被宇宙黑暗能量洗腦外,他們有什么特別的魅力呢?
營銷新勢力,賣萌不再是唯一必殺技!
2014年,夏威夷州觀光局和圓谷制作所合作,讓超人力霸王來場夏威夷之旅……等等,誰讓那兩只怪獸入鏡了?還寫什么食記?透過這些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夏威夷觀光局除了成功吸引媒體目光,亦透過角色刻畫—「巴爾坦星人&皮古蒙,因為度假而讓身心都受到療愈,不但不會隨便鬧事、還很可愛呢!」
這種幽默的代言方式,除了使訊息變得有趣,也讓日本人在會心一笑之余,反思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規畫是否已經取得了平衡—最近好累喔、這陣子脾氣好糟喔、是不是該去火奴魯魯走走了逆?
除了在官方活動露面外,怪獸也是很忙的(看表)。當當主角是必要、時機歹歹還要多跑幾場龍套,就說錢拍坦~(用爪子擦汗)。
在地化元素新包裝,開辟吉祥物新戰場
為了推廣各地區域特色,以及LBS手機游戲『ごちぽん~にっぽんめぐってご當地コレクション!~』,日本數字互動公司Gochipon與各地方政府(注1)或團體采取開放式合作,定期推出代表各區域的怪獸—不,定期「介紹」當地的特有種怪獸,他們可是都有故事撐腰的 !
注1 渡邊真(2014.8.18)。〈「ごちぽん」,魚沼市公認のご當地怪獣「ドキラ」とのコラボイベントを開催〉
Gochipon不但結合了公共資源,在有限的預算中爭取更多媒體曝光率,更以詼諧的方式,讓你牢牢記住每個地方的特色。如:棲息在東京上野公園的熊貓怪、會對壞孩子進行咆哮攻擊的大阪阿桑怪、能喚醒你內心良知的奈良鹿怪等等……,怪獸造型并由由知名玩具模型造型師寒河江弘、及動畫劇本家村井貞共同捉刀,亦推出了模型供展覽,促進實體互動的可能。
將47都道府縣萌化的營銷手法并不是頭一遭—甚至日本部份地方政府認為以可愛為賣點的吉祥物已經太多、需要適時削減了—但將他們「怪獸化」的方式,卻讓這個營銷事件在議題海中殺出了血路。
怪獸不是一天崛起,特攝文化滋養黑色幽默
「每當我聽到哥吉拉的叫聲,就感覺牠在罵人,牠在罵人類的愚蠢。 哥吉拉有點像是人類的良知,牠的叫聲其實是很哀傷的。」 —演員.渡邊謙
早些年,日本風行的怪獸電影題材其來有自。原子彈的影響加上對科技的焦慮、及不信任感,50-70年代的日本雖然處于經濟高速成長期,卻發展出了以「哥吉拉」為首的一系列怪獸特攝片。因而在日本怪獸片中,怪獸多半展現出其人性化、及悲劇性的一面,或代表一種大自然的反撲。
他們雖外表丑惡、但又不代表絕對的惡。因此在日本的創作及廣告中,怪獸更容易展現出影射人類性格的矛盾感,而較不同于典型西方電影中二元對立的怪獸。再加上日本「八百萬神」之說,人人都可以是食神,萬物都可以成怪,更令其俯拾即來皆是二次創作的題材。
但怪獸片百百種,甚至CG已經可以做得更好了,為何「特攝片(Tokusatsu)」還是會成為某些廣告營銷活動直到A片的致敬對象呢?除了其「以真擬假」的特殊拍攝手法及惡趣味外,其「諧擬(parody)」的方式不但更易令人延伸聯想、也較易促成UGC的傳播,能為廣告注入更豐富、也更活潑的寓意,擴大品牌的內涵—當然,還是要開得起玩笑的品牌就是啦。
但怪獸在廣告中的運用也不是頭一遭了,日本第一只為廣告而創的怪獸ゴキドン誕生于1970年,商品為巖谷產業殺蟲劑;其后更有不少品牌搭著Tokusatsu風潮,借用圓谷制片的超人&怪獸,推廣吸塵器等家用品。
※最早將巨大化英雄&怪獸應用于廣告的《電気掃除機『隼』》(1971)
雖歷經特攝片的興衰,但怪獸在廣告中的身影始終不曾消失。直至近日,JR博德City(福岡縣福岡市)內的大型商業施設「アミュプラザ博德」亦大膽啟用超人力霸王之母當活動代言人,而她在劇中的對手怪獸們,皆順理成章地成為春季服妝的時尚代言人,不但拍了形象照、還出了cm呢!這種為了時尚而暫時休兵的大氣行為,也在2ch的鄉民間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打不贏也免驚?產品力當你說故事的好武器!
考慮到品牌的調性及PLC,以怪獸為溝通主題的品牌或產品,多半處于這些情況:溝通新概念的時期、廝殺激烈的民生消費品、或娛樂性質較高的品牌。
在多數怪獸廣告中,怪獸代表著弱點或危機,而品牌或產品則多半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但時至今日老實打怪已經who cares了,如何在既有的故事中說出新的故事,才是品牌的新功課。
如今年SUBARU Forester即找上《進擊的巨人》合拍了廣告。廣告一開始出現的「ウォール?マリア 內地 山岳地帶」即為原作中巨人的占領區,以擬真場景與快節奏重現漫畫中被巨人追殺的緊張感,突顯Forester的絕佳操控性能。除了饒有新意的跨界合作外,跳脫英雄x怪獸的對決模式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
一向在廣告上奇招不斷的Soft Bank更是不遺余力,推出了一系列的《智能少女隊》廣告。除了翻玩老帕特攝片橋斷,更藉由戰斗少女與諧音怪獸的廢對話,緊抓秒數點出問題,并給予觀眾更多好奇與猜想:下一次會把網絡問題變成什么怪獸?
類似手法的還有參天制薬的《サンテ×モモクロ ニッポンきたぁ大作戦》,產品在其中成了魔法少女的變身道具,有效地安撫了怪獸、改善了怪獸的生活,不同于先前「打敗XX」的戰斗邏輯,暗示了產品促成的問題和解。
電通執行創意總監Akira Kagami指出,日本與他國廣告最大的差異在于其「漫畫式」表現手法,盡管故事是不可忽略的元素,但日本廣告更注重情景;雖然有時表現方式比較抽象,卻能簡潔地傳達概念,就算快速擴散也不失真。
因此,這些怪獸代言、戰斗的情景,雖然表面看來意味不明或高度戲劇性,卻能直截了當地讓你知道問題點,又不致使廣告內容看來無趣。加上鄉民們的推波助瀾,難怪能引發怪獸既出.誰與爭鋒的風潮啊(巴頭)!
在臺灣,其實于數字廣告中,已有一些挑戰典型廣告形象的小嘗試—加入一點恐怖、驚嚇等等;但在傳統廣告上,由于特攝片一直不是發展片型,加上一般觀眾對不美、不可愛的形象接受度較低,因此品牌仍傾向在電視廣告中打安全牌。
然而也有例外,結合農歷七月,近年來全聯的鬼月系列—翻玩經典恐怖片形象,打造出的臺版驚聲尖笑,不但可以雙吃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還能將話題延燒到到網絡上,更趁勢舉辦了「妖怪搖鬼音樂節」,將陰森議題轉化為熱血的實體活動,也讓品牌成了傳統文化與新世代間的橋梁。
不過,怪獸也別太ㄏ一ㄠ掰,如果你大搖大擺去看球賽的話,還是有可能被條子杯杯帶走滴~。巴爾坦星人哩瞪來啊!!!!(噴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