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中法視覺文明互鑒展: AI藝術家們跨越時空的對話
隨著中法建交60周年的到來,我們有幸見證一場獨特的新媒體藝術展——"AI與中法視覺文明互鑒",于2024年6月28在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首展。這場由南京大學和南京投石智能系統有限公司主辦的展覽,是一場充滿藝術美、生命智慧與人生啟迪的視覺美育之旅!
策展思路
在浩瀚的藝術長河中,中法兩國的繪畫大師們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智慧,為我們展現了世界的多彩與深邃。而今,借助先進的AI技術,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深入探索這些大師們的藝術世界,感受他們觀察世界的方法和智慧。
中法兩國雖相隔萬里,卻在文化氣質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兩國都擁有輝煌燦爛的古典文化,都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到現代的革命性轉變,都有著發達的農耕文明和基于此的美食文化。這種文化上的“連接”不僅體現在兩國的歷史和社會演變中,更在視覺創作的表達和呈現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借助AI技術的力量,我們可以訓練出屬于每個人的“AI藝術家”,通過模仿中法兩國藝術大師的繪畫風格和技法,習得大師們觀看世界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得以借“大師之眼”,重新觀看我們已然極為熟悉的世界,感受大師們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深刻的人文關懷。
此次展覽的所有素材,都是AI技術與人類情感的共情交流產物。我們站在中法藝術史的交匯點上,想象那些可能發生卻未能發生的“美好”。如果印象派畫家們能抵達20世紀的上海,他們是否會創作出別樣的繁華景象?如果中國畫家能穿越到歐洲,他們筆下的山水是否也會呈現不一樣的韻味?
正是這些遺憾和想象,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法兩國文化的“精神相通”。通過AI技術,我們得以讓歷史上的藝術大師們在數字世界“復活”,讓他們的創造力在當下的“新世界”延續。同時,我們也得以在數字世界里,讓大師們穿越到任何場景和語境中,創作出他們“本應”創作出來的作品。
在大學美育的框架下,我們借助AI技術向大師們致敬。我們進入大師的世界,不再只局限于閱讀他們的作品和相關文本,而是在數字世界里努力找尋和復原大師們活潑潑的生命力。通過模擬大師們的方式再造新的藝術作品,我們全力讓大師的精氣神“靈魂附體”,以此品味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那么美好的藝術之魂和人類精神。
展覽亮點
一、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中法“名家”齊聚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畫布和雕塑,而是跨越了時空的界限,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展覽中,多位法國印象派畫家和中國眾多流派的古典畫家“齊聚一堂”,通過AI技術的再創作,展現了中法藝術的交融與對話。
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感受到數字互動、沉浸式等新媒體藝術手段所帶來的視覺與感官的盛宴。這些作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現,讓觀眾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海洋之中,感受藝術的無窮魅力。
其中,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色彩和光影效果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通過AI技術的處理,這些作品更加生動逼真,仿佛能夠聽到畫家筆觸的細微聲響,感受到畫家創作時的情感波動。而中國古典畫家的作品則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內涵贏得了觀眾的喜愛。這些作品通過AI技術的再創作,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韻味,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此次展覽不僅是一場視覺與感官的盛宴,更是一次中法藝術的交融與對話。通過AI技術的運用,中法兩國的藝術作品得以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
二、沉浸式空間+五大篇章
本次展覽以獨特而精巧的構思,巧妙地將歷史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相融合,呈現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藝術畫卷。整個展覽被精心劃分為序廳-沉浸式空間和印象金陵、法蘭西山水、植物草本與生命、橋與門、直面現代性五大正式篇章,每個篇章都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和藝術形式,引領觀眾走進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覺盛宴。
1、序廳-沉浸式空間(目光考古)
穿越時空的隧道,讓我們有機會窺見中法兩國視覺文明的璀璨瑰寶。在這場探尋中,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兩國藝術的獨特魅力,更在比較與對照中,感受到了不同文明間的交融與碰撞。通過對比中法兩國的視覺藝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不同文明間的差異與共性,從而更加包容和開放地面對世界的多樣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汲取靈感和啟示,推動中法兩國在視覺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2、印象金陵
每一筆,每一色,都訴說著這座古都的現代魅力與歷史的厚重。陽光灑落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將古老的城墻與現代的高樓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獨特的畫面。印象派畫家用細膩的筆觸捕捉著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從繁華的商業街區到靜謐的公園湖畔,每一處都散發著不同的韻味。
3、法蘭西山水
法蘭西的山川河流,仿佛是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的精致畫作。它們以獨特的姿態,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展現著法蘭西的浪漫與深邃。以中國畫的畫風,融入了法蘭西的浪漫與深邃,使得這些畫作既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又不失法蘭西的獨特風情。它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法蘭西的美景與中國畫的藝術風格相結合,展現出了中法文化的交融之美。
4、植物草本與生命
植物是西方的詞匯,草木則是中國傳統概念。它們折射出東西方文化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植物定義寬泛,涵蓋了所有綠色的生命;而在中國國,草木描繪的自然畫卷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象征意味。西方側重于分類和功能,我國則更看重文化底蘊和精神寓意。草木猶如生命的刻度,見證了堅韌不拔的生命力,詮釋著對自然和諧和生命美好的執著追求。
5、橋與門
橋與門,這兩者看似截然不同,卻又在某些地方悄然相通。橋,是連接兩岸的紐帶,承載著人們往來的希望;門,則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寄托著人們探索未知的渴望。路易斯的山水和印象派的蘇南“小橋流水”,它們共同構建出了一幅幅生動而富有詩意的畫面。
6、直面現代性
老上海與新城市在中法視覺文明互鑒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城市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更展現著未來的希望。在這里,中法兩國的AI藝術家共同創造出更多令人驚艷的視覺藝術作品,讓世界更加了解視覺文化。
技術手段——新媒體藝術的創新應用
傳統的繪畫技法,無論是中國的水墨丹青還是西方的油畫色彩,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魅力。然而,在新媒體藝術的語境下,這些傳統技法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借助三維技術,藝術家們能夠將中西方繪畫的不同筆法和元素進行融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僅是對眼睛的盛宴,更是對心靈的觸動。
(目光考古)
(山水意境)
除了視覺上的創新,新媒體藝術還通過多感官互動裝置,讓觀眾在體驗藝術的同時,更深刻地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和諧。這些裝置結合了觸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使觀眾能夠全方位地沉浸在藝術的世界中。AIGC技術、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技術、機械工程、自動化控制、雷達交互技術和氣味控制技術等不同的科技手段也讓藝術作品呈現出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1、紅外感應技術——《新金陵四十八景》
《金陵四十八景》是清末畫家徐藻所繪,描繪了南京(古稱金陵)的壯麗景色和人文風情。如今,這一經典之作被賦予了新的生命。通過運用特制的做舊手電筒,結合紅外感應技術,當觀眾手持手電筒,輕輕照射在特制的投影墻面上時,一幅幅印象派畫風轉繪的《新金陵四十八景》便躍然眼前。
這一創意展示形式不僅豐富了觀展體驗,更將傳統與現代藝術巧妙融合。手電筒的做舊設計,仿佛將人們帶回了那個古老而神秘的年代,而投影畫面則呈現出了一幅幅色彩鮮明、線條流暢的印象派畫作。這種結合使得觀眾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驚喜。
2、按鍵互動技術——《彩繪金陵》
莫奈的畫筆巧妙地捕捉了紫金山那迷人的光影變幻,使其與畫作融為一體,形成了令人陶醉的美景。梵高則以他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中山陵,為其賦予了別具一格的韻味,每一筆都充滿了獨特的藝術氣息。柯羅的筆下,明城墻展現出了古樸典雅的風貌,仿佛可以穿越時光,感受歷史的厚重。希斯萊則以細膩的筆觸,為老門東注入了獨特的魅力,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塞尚則以他獨特的視角,將夫子廟的繁華與寧靜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幅畫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而雷諾阿則用他的畫筆,描繪出了玄武湖那寧靜而深邃的美,讓人仿佛能夠感受到湖水中的靜謐與安詳。
觀眾可以通過墻面上的實物按鈕,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選擇后屏幕將隨即呈現該景點一系列精美的印象派畫作視頻,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這場盛宴不僅展現了大師們的藝術魅力,更讓人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這些景點的獨特魅力。
3、AIGC實時轉繪技術——《梵高寫真館》
利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實時轉繪技術,將您帶入梵高的藝術世界,感受大師筆下的無盡魅力。進入《梵高寫真館》,您將被精心布置的場景所吸引。舒適的座椅上,您靜靜地坐下,身后懸掛著梵高的經典之作《杏花》。這幅畫以其鮮艷的色彩和獨特的筆觸,讓您仿佛置身于那個充滿生機的春天。與此同時,巨幅屏幕上正展示著梵高大師正為您精心創作的畫面,他的筆觸在屏幕上跳躍,色彩在光影中交織,為您帶來一種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而更令人驚嘆的是,小型屏幕上展示著以您為藍本的專屬人像油畫。這不僅僅是一幅簡單的肖像畫,更是AI技術與藝術創作的完美結合。通過AIGC實時轉繪技術,系統能夠捕捉您的面部特征、表情和姿態,并將其轉化為梵高風格的油畫。畫面中的您,仿佛穿上了時光的衣裳,成為了梵高筆下的主角。
4、數字氣味技術、智能硬件播放設備——《尋味十二花期》
"氣味電影"以其創新的方式,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這一技術不僅結合尖端的數字氣味技術與前沿的智能硬件播放設備,更在保持傳統視覺與聽覺享受的基礎上,增添了全新的嗅覺維度。通過精準同步的氣味播放,電影場景中的氣味得以完美呈現,極大地提升了觀影的沉浸感。在數字氣味技術的賦能下,周圍的空氣仿佛煥發生機,精準模擬與釋放各類氣味,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全新的感官世界。而智能硬件播放設備作為這一技術的核心支撐,將氣味與畫面無縫融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感官盛宴。
以中國的十二花神為靈感來源的《尋味十二花期》,正是這一技術的杰出應用。觀眾只需輕觸觸摸屏界面,便可隨心選擇心儀的花朵。屏幕上隨即展現出一幅幅以雷諾阿藝術風格繪制的絢麗花朵照片,令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與此同時,借助先進的可穿戴設備技術,所選花朵的香氣被精準釋放到空氣中,使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芬芳與美好。這一創新體驗,無疑為電影藝術增添了新的魅力與深度。
5、傳感器技術(機械畫框)——《印象桃花塢》
桃花塢版畫到浮世繪再到印象派,中國傳統文化飄洋過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通過吹氣、開關、手搖、敲擊、旋鈕等一系列不同的觸發方式,讓常態下是靜態桃花塢版畫經由浮世繪畫風,轉變生成馬奈畫風。
(1)吹氣傳感器:采用微型麥克風或壓力傳感器,安裝在畫框的前方),用于捕捉用戶吹氣的聲音或氣流變化。通過算法分析氣流強度和時間,觸發相應的風格轉換。
(2)開關傳感器:使用微動開關或觸摸傳感器作為開關,安裝在畫框側面,用戶通過按下或觸摸來激活風格轉換的初始步驟。
(3)手搖傳感器:設計一個與畫框相連的手搖柄,內置旋轉編碼器或磁編碼器。用戶轉動手搖柄時,編碼器將旋轉運動轉換為電信號,根據旋轉的方向和速度控制風格轉換的進度或類型。
(4)敲擊傳感器:利用壓電傳感器或加速度計,在畫框旁邊安裝,以檢測敲擊動作。通過識別敲擊的力度、頻率和位置,觸發不同的風格轉換效果或作為確認操作。
(5)旋鈕傳感器:安裝一個旋轉式電位器或編碼器作為旋鈕傳感器,用戶通過旋轉旋鈕來調節風格轉換的參數(如轉換強度、速度)或選擇不同的藝術風格。
專業觀眾反饋——藝術與科技,共創美好未來
自從本次展覽拉開帷幕以來,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專業觀眾的目光。他們紛紛表示,這場展覽不僅僅是藝術品的展示,更是藝術與科技完美融合的生動體現。通過AI技術與新媒體藝術的深入結合,展覽不僅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降低了藝術創作的門檻,更為公眾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
在這場展覽中,AI技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通過對大數據的深度學習,幫助藝術家們探索出更多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通過AI技術生成的藝術圖像,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充滿了無盡的創意和想象力。這些作品不僅讓專業觀眾嘆為觀止,更激發了公眾對藝術史、藝術理論和美學的濃厚興趣。
此外,新媒體藝術也為展覽增添了無盡的魅力。通過運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展覽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觀眾可以親身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與藝術家進行深度互動。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讓公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藝術創作的過程和藝術品的內涵,進一步提升了公共美育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還邀請了眾多知名藝術家和學者參與。他們就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這些專業人士的參與,不僅為展覽增添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更為公眾提供了更多關于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思考和啟示。
據統計,自展覽開幕以來,已經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前來參觀。他們紛紛表示,這次展覽讓他們對藝術和科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他們感嘆于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更被藝術家們的創新精神和科技手段的運用所震撼。
本次展覽通過AI技術與新媒體藝術的完美融合,不僅為公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更激發了公眾對藝術史、藝術理論和美學的興趣。它成功地實現了公共美育的目標,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和科技的力量。我們期待在未來,藝術與科技能夠繼續攜手共進,共同創造出更多美好的作品和體驗。
結語
"AI與中法視覺文明互鑒"新媒體藝術展,不僅是一次藝術與科技的創新嘗試,更是一次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們期待更多的觀眾能夠參與到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中,共同體驗和探索中法文明的互鑒之美。
相關推薦: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