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影業」又拍電影了,這一次是功夫舞蹈
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說到手機影業的統治區,不得不提華為。最近「華為影業」營業放大片了,推出功夫舞蹈大片《化境》。電影《化境》全程由華為Pura 70系列拍攝,拍的不止是功夫舞蹈,還是「華為影業」多年探索影像能力“銳意向前”的一面。
趙小丁與華為Pura 70系列強強聯動創新呈現《化境》功夫舞蹈
事實上品牌宣傳用手機拍大片的營銷現象并不少見,但華為這一次再次給同行帶來一點小小的震撼?!痘场穭撔滦缘匾怨Ψ蛭璧笧殪`感,為我們呈現一場驚艷的文化盛宴。
功夫講究內外精髓的兼修,在認準時機之后迅速把握節奏,精準判斷出招。如短片所見,《化境》將竹林象征復雜的人生迷局,而每一個困局者好似舞者,在一招一式一念一快之間見招拆招,慢慢將一切力量厚積薄發于掌間、內化于信念,最終驅散迷霧成功走出困境。
從迷局到破局,從入境到化境,華為通過展現舞者銳意進取精神的一面,將“一念定乾坤,一快破萬境”這句話具現化:每個人運用智慧,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全新境界。
拋去短片的立意不談,筆者通過與攝影同行了解到,華為想用手機拍出竹林武打戲的視覺效果,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模糊竹林背景突出人物,如何捕捉舞者發絲、面部表情等細節。
這部功夫舞蹈手機電影得以接近完美效果呈現,得益于華為Pura 70系列手機技術的支持,以及張藝謀御用攝影師趙小丁的加持。
趙小丁導演一直在探索如何運用運動鏡頭、超高速攝影、黑白、光影等,將電影美學與移動影像結合得更好,拍出電影影像視覺體系、有故事感的大片。華為Pura 70系列手機有著記錄明暗關系、高光和暗部大光比等適配技術支撐,可以將“瞬間美學”的影像效果表達到位,這也讓兩者一拍即合。
具體來看,華為Pura 70 Ultra手機有著卓越的動態影像能力,這意味著導演拍攝竹林戲中的人物近景時,通過調節超聚光微距長焦搭配F2.1大光圈,能夠自然地虛化竹林背景,從而突出舞者人物焦點。
又比如超高速風馳閃拍功能,能夠捕捉舞者跳躍、旋轉和頭發甩動等不斷變化的動作瞬間,避免鏡頭的失焦,完成瞬間美學的表達;華為Pura 70 Ultra手機的人像模式可以智能感知光影與虛化、膚質的膚色,連毛孔都清晰可見;還有Super AIS 防抖技術取代傳統軌道等移動設備,隨時定格舞者們游走于竹林間時的動作。
不難看出,華為Pura 70系列手機在《化境》里,發揮出手機獨特的拍攝優勢和創新之處——能夠靈活巧妙地表現功夫舞蹈的流暢感,顛覆了我們過往認為只有自由專業攝像機、傳統大軌道專業設備等,才能拍出高難度快速運動影像的認知,讓每個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創作啟發。因此《化境》也在向觀眾釋放一個信號,每個人都有機會拍出《化境》同款作品,人人都能用手機拍出高質量電影。
縱向深耕:穿越時間周期深耕影像賽道實現從影像力到影響力進階
《化境》的出圈除了因為華為找對了人,還離不開華為深耕影像賽道多年,實現影業長效資產的積累最終用時間積攢實力,就像功夫講究功在平時厚積薄發,讓「華為影業」再次發揮穩定。
回看「華為影業」的系列作品,各有各的出彩故事,但出圈的原因是相似的,其中“電影級大片制作”和“具象化輸出賣點”是最值得說道的。
在內容上,用手機拍出電影級質感大片,提高觀眾的藝術審美。
多年來華為影業創作精品內容滿足觀眾審美需求,比如華為開辟豎屏劇的賽道,與蔡成杰導演合作,用華為P30系列手機裸機創作拍攝首部豎屏電影《悟空》,融入穿越、懷舊等元素,講述男孩獨自翻山越嶺、歷經艱險直到抵達電影院看《大鬧天宮》的故事,從構圖、色調到道具呈現都無限接近電影質感,打破了我們對于豎屏劇粗制濫造的認知。
華為P30打造的動畫電影《暗夜追光》同樣燃爆了,上演越獄小分隊高樓跳車、街頭追車的逃亡一幕,化身警察的華為P30 Pro靠夜間感光能力捕捉到臺燈,全程高能看得驚心動魄;《大象》也是利用華為P30 Pro裸機拍攝,整個作品由2500余張靜態照片制成,最終呈現出人物飽滿和哲學意味拉滿的效果,讓人絲毫看不出這是一部手機拍攝的作品。
在產品上,將手機功能賣點無縫銜接進劇情中,構建產品的使用場景聯想。
「華為影業」在講好故事同時,也遵循一切廣告圍繞產品、功能而展開,比如科幻片《一張來自太空的照片.jpg》展現小馬用生命拍月球全貌、總被退退退的經歷——牽引繩掉落、一不心把艙門關上等,戲劇化植入華為Mate20超廣角賣點;再看《土撥鼠的逃生新技能》,憑借“胖土撥鼠因為胖躲過老鷹”的橋段,讓大家記住華為Mate20的AI識別卡路里功能......
不難看出,華為從不會贅述冷冰冰的產品參數和拍照賣點,而是將賣點細分后轉化為推動劇情發展的笑點和轉折點,將產品擬人化成主角或者重要道具,進行場景化的植入呈現,避免觀眾的觀賞體驗。可以說,華為影業在品牌商業化和用戶觀賞體驗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既用劇情娛樂了大眾,也通過更有說服力的內容營銷輸出手機賣點,助推消費者對自家產品產生認可。
所以從每一部大片來看,「華為影業」拍攝每一幀都有自己的巧思。從長期來看,華為立足于長期主義來向用戶傳達影像力量,一方面將移動影像創作做成一場接力,創造多元電影風格的作品解鎖用戶觀影需求,既有魔幻主義的《悟空》,泰式沙雕的《登月》;也有富有哲學意味的《大象》,充滿皮克斯萌感的《土撥鼠篇》......讓自身影像實力像滾雪球一樣從量變形成質變,推動華為從影像力向影響力的躍遷,進而深化「華為影業」的人設形象,并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方面,華為通過“用華為手機就能輕松拍出大片感”的操作,展現影像科技力量如何打破藝術家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打破專業與普通人之間的壁壘。讓普通人體會到手機拍攝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作,而這樣的創作對于每個人而言是觸手可及的,并非一定要依賴專業攝影設備和專業玩家。
我們常說品牌是穿越經濟周期的關鍵力量,毫無疑問華為就是在做時間的朋友,做影像的朋友,這將給「華為影業」持續創造復利價值。
橫向拓展:打破行業常規呈現影像力量夯實“未來影像”引領地位
如果說從時間的維度稱「華為影業」是時間的朋友,那么從橫向的技術來看,「華為影業」還是技術的破局者。
雖說藝術是個輪回,但說起影像的技術發展,應該是從0到1、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進化......
可是對比其他廠商大力發展動態影像,華為營銷手機電影的方式堪稱特立獨行,從橫版帶向豎版、從彩色帶向黑白來演繹影像力:華為拍攝《悟空》時,一改人眼橫向觀看的傳統,從豎屏美學上挑戰傳統視覺習慣;拍攝《土撥鼠篇》同樣采用無聲演繹,全靠土撥鼠飆戲鏡頭語言說話,讓觀眾自動腦補土撥鼠面對老鷹捕食時的內心戲,讓我們窺見“無聲電影有自己的視覺魅力”。
這一次同樣在視覺語言表達上進行創新,比如一竹一林一黑一白皆有深意,以重重疊疊的竹林寓意困境,強化舞者走出困境進入化境的視覺表現,增強了影片的精神內涵;大膽去掉色彩表意的元素,而是以水墨黑白色調呈現畫面的影調,一來通過營造墜入水墨世界的畫面,為大眾呈現層次感分明的國風美學,增強影片的藝術效果;二來也更好地凸顯華為Pura 70系列在明暗層次精細化方面強大的處理能力。此外影片還采用橫屏拍攝,對畫面比例進行了處理,更接近于電影行業標準的寬銀幕畫幅比(2.39:1),為受眾營造沉浸式觀看體驗。
華為頻頻打破傳統攝影規則營銷「華為影業」的背后,看似演繹攝影是一個輪回,實則有著自己的布局思考: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華為通過打破影像內容的邊界,賦予“未來影像”多元化的內涵表達和落地形式。所謂未來影像,并不是單純地追求科幻或高科技,而是站在與眾不同并具有藝術性的角度看世界,即打破記錄形式的限制、打破影像內容的邊界、打破呈現方式的約束,將影像表達最大化,這也利于華為強化外界對“未來影像”概念的認知。
從品牌的角度來看,華為通過豐富拍攝場景、探索創作趨勢創新,賦予用戶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加強華為手機與用戶日常生活的鏈接,為自身塑造有溫度的品牌形象。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體現華為打破影像行業常規,從附庸到引領展現自身在移動影像領域的前瞻性,持續坐實夯實“華為影業”的行業地位,啟發其它手機品牌打造影像品牌。
總 結
說到最后,就想問問「華為影業」到底有沒有創作瓶頸?答案可能藏在「華為影業」的下一部作品里,也有可能藏在新機作品里。
但可以肯定的是,華為無論是縱向深耕影像事業,還是橫向拓展影像技術邊界,無一不是在消彌影像創作的技術門檻,填平普通用戶在影像表達方面的“鴻溝”。
世界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概念,簡單來說,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這話放在華為身上同樣適用,以手機作為影像記錄媒介,向用戶延伸生活方式邊界,提供情緒價值。
因此華為影業的持續營業讓我們看到,哪怕我們只有一部手機,也可以隨時捕捉生活中每個值得記憶與保存的珍貴瞬間。好比華為如期上線第五屆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通過面向全球創作者征集手機電影作品,將華為用戶作品進行集中線上展示,鼓勵每個人在生活中當自己的導演,用鏡頭記錄生活以影片捕捉情感,表達獨屬于個體的情感,就會發現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