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美學:《布達佩斯大飯店》韋斯·安德森導演的調色板 全解讀
最新一期《Apartamento》,也就是那本來自巴塞羅那的極嗲的家居雜志,里面有韋斯·安德森的訪問,這位以《布達佩斯大飯店》紅遍全球時尚界的導演,絕對是如今的當紅炸子雞。
來源:令狐磊的雜志發現室
毫無疑問,《Apartamento》從家居設計的角度來訪問韋斯·安德森,這是一個成功的切入點,不是電影雜志不是時裝雜志也不是文學雜志,而是一本家居雜志來關注韋斯·安德森的美學世界了!他的確恰如其分地合適這本《Apartamento》,正如其主編Marco Velardi說:“你可以把安德森視為一位室內設計師都毫不為過。”
《Apartmento》的版式一直是個問題,于是,我們不妨把這個鏡頭快速搖到別的畫面上去——
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分享的核心了——有好事者,把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劇照,進行了一番調色板般的色譜分析。而安德森似乎就是為HD年代誕生的導演,高對比度,高艷明麗的色彩,平衡對稱,注重一切細節。
試看這個——
而大飯店大廳的營造,則更是夢幻——

老歐洲的氛圍:咖啡色、洋紅、紅金、黃金。無論是裝修歐陸酒店還是懷舊咖啡館都可以參照這個。
我們知道安德森成名已經有一定年份,作為一個不大記電影導演名字的非電影迷,我現在才能把他和我們大抵都看過的《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穿越大吉嶺》等同樣黑冷幽默、節奏明快的影片聯系在同一個導演身上來。

Mr Fox: 我會嘗試的。


這個場景是一個致敬產物,《天才一族》中Margot泡浴缸的場景被視為從塞林格的小說《弗蘭尼與祖伊》(Franny and Zooey)中得來。(我也好想有一個這樣的浴室)
紅配藍,準沒錯——
成長的顏色。
又一種平衡美學。
影片《天才一族》里的皇家門頭,也是真實感極強的美術營造。
我們再來好好看看,觀眾在看的安德森影片,其實都在看的是這個顏色組合——
其實,都是那幾種顏色?
又或者,他永遠在重復再重復他的平衡對稱美學?
他的人生情趣來自于漫畫的影響,如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chulz)的《史努比》(Peanuts)對他的《天才一族》和《青春年少》的影響;他向法國攝影家拉蒂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學習取景美學,《穿越大吉嶺》是向傳奇印度電影人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致敬;如今,他用《布達佩斯大飯店》來向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一個東歐的作家的逃離,也寫盡了老歐洲的精準的華麗與“人道主義的最后之光”——古斯塔夫先生(Monsieur Gustave)先生就好像是茨威格這樣的老歐洲紳士,逃難歷程也要記得噴上“L‘air de panache”香水,一瓶讓人有尊嚴的香水。
《Apartmento》刊登的另外一些反映影片室內裝飾之考究的劇照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海報,作為話題級別的電影,其攝人魅力早就是今年圈中的磁場中心,很多人還要為了住這個“大飯店”要到布達佩斯去。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海報
似乎是為向巔峰再進發,韋斯·安德森為《布達佩斯大飯店》所設置的布景則更為登峰造極,為了完善電影中出現的細節,他還邀請了著名平面設計師Annie Atkins來擔任影片的首席平面設計師。Annie的工作是,負責一切電影內出現的平面元素:片頭、海報設計、情節里出現的信函以及酒店里要出現的一切酒店用品要素。
我們一定都能記得他的電影鏡頭語言——使用俯視視角來呈現桌面上的物體,例如書本或文檔。這種手法有效地提供了觀眾對細節的主觀審視,它絕不含糊,甚至是帶來一種喜感。
這個時候,這些物件的細節就變得更為重要:
影片從這本介紹冊開啟,這繪畫畫面同樣感人淚下。
為了影片構筑的王國State of Zubrowka,他們還很認真地設計了紙幣。
使用了《Boy With Apple》畫面的酒店餐廳Menu,酒店的英文縮寫GB Logo,同樣是精心設計的。
韋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
安德森,1969年5月1日(極富品味的金牛座)出生于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市,三兄弟中排行老二。父親Melver Leonard Anderson就職于廣告業,母親Texas Ann Burroughs曾經是考古學家,后來改行做了地產代理。他從小就讀休斯頓當地學校,基本沒離開過家鄉。大學在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主修哲學。電影生涯從一部13分鐘的黑白短片《瓶裝火箭》開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