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哈蘇大師賽獲獎作品,每一張都是質感大片!
始于2001年的哈蘇大師賽,每兩年舉辦一屆,致力于為全球卓越攝影師提供絕佳的展示舞臺,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頂級攝影領域的大門。
6月26日,2023哈蘇大師賽獲獎名單公布,本屆大賽共設六個參賽類別(風景、建筑、人像、街道、藝術和針對21歲以下攝影師的青年項目),聚焦影像藝術的本質:卓越的畫質、真實悅目的色彩與攝影師的創造力。
哈蘇表示,今年一共有85000張照片參賽,相比2021年,參賽作品數量增加了35%。
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專業攝影比賽之一,專業評審團由行業領先的攝影師、策展人、攝影學術專家、此前比賽獲獎者組成,他們從六個類別選出前十名作品,再由大眾評審投票,選出最后的獲獎者。攝影能力、創造力和構圖是本次賽事的評判標準。
獲勝者將榮膺「哈蘇大師」稱號,并獲得一臺一億像素的哈蘇無反中畫幅相機、兩臺XCD系列鏡頭和5000歐元的創意基金。同時,哈蘇將邀請獲獎者使用哈蘇相機完成個人攝影計劃,收錄他們的作品集并出版《哈蘇大師畫冊》,讓更多人看到獨具一格的哈蘇攝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攝影師儲衛民憑借《火車窗外的西藏風景》系列,贏得了本次比賽中風景類別的勝利。
還有哪些優質的獲獎作品?它們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一起去看看吧!
一、風景
《火車窗外的西藏風景》
儲衛民(中國)
這個系列的作品是在青藏鐵路和拉林鐵路的列車上拍攝的。透過車窗,將傳統的自然景觀與時代的社會風光融為一體。
在乘火車前往西藏的途中,我受到中國攝影師王富春的《火車上的中國人》和美國攝影師李·弗里德蘭德的《汽車上的美國》的啟發,萌生了使用火車這一大型交通工具的想法。
在沿途的代表性地點,通過火車窗展示中國當代風景。車窗外,不僅有震撼人心的戈壁、湖泊、雪山,還有高壓電塔、防沙墻、高原公路等當代人造景觀。
我在列車上拍攝了一些人物和物件,通過一種間接的方式呈現他們的身份和時代風采。這些照片是我過去幾年拍攝了30多次的數十萬張火車窗照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張。
二、建筑
《家》
Tiina Itkonen(芬蘭)
自1995年以來,蒂娜·伊特科寧定期前往格陵蘭島拍攝極地景觀及當地人民。她乘坐狗拉雪橇、漁船、帆船、直升機、小型飛機、貨船和油輪沿著格陵蘭島西海岸行駛了1500多公里,在沿途小村莊度過了一段時間,結識了格陵蘭人。
2017年以來,她一直記錄住在格陵蘭島東部和西北部偏遠地區的因紐特獵人及其家人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了解他們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家》系列照片體現了極端條件下的韌性和獨創性。
三、人像
《雅加達的自行車街頭小販》
Panji Indra Permana (印度尼西亞)
自行車對印度尼西亞人來說顯然并不陌生。自印度尼西亞在荷蘭殖民統治以來,自行車一直是群島的一部分。當時的自行車是特權的象征,只有某些群體,如殖民官員、貴族、傳教士和富商擁有。
COVID-19 大流行期間,印度尼西亞人多了一個新的愛好,騎自行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購買自行車作為運動或娛樂的方式。
2020年,我開始記錄這些現象,拍攝騎自行車的人,《騎自行車的人肖像》系列由此誕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看到了那些會被人們忽視的事物,以自行車謀生的人。于是,我開始收集這些自行車小販的照片,以此鼓勵人們多騎自行車,為更健康的生活和更健康的地球努力。
四、街道
《通勤》
Tom Pitts(英國)
Pitts說:“我想捕捉和分享人們每天在通勤途中的時刻,以及我們身邊的美。這件作品是2023年在我的家鄉切爾滕納姆和倫敦的公共汽車站拍攝的。”
一個孤獨的身影在雨中、在公共汽車上顯得悲傷且落寞;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疲憊不堪的女人用手拖住了頭;最后那個拉下口罩,抱著玫瑰花的男人眼神堅定,他的花要給誰呢?
五、藝術
《實景模型》
Jan Pypers(比利時)
該系列以傳統立體模型和現代數字表現為靈感,探討了人類與自然失去聯系的問題。
我使用比例模型和強制透視等舊電影技術合并了幾張照片,將現實與超現實圖像相結合,敦促尊重并與自然世界重新建立聯系。
六、青年項目
《小巨人》
Efra?m Baaijens(荷蘭)
Efra?m Baaijens 的微觀圖像捕捉了昆蟲世界的美麗。
這些昆蟲肖像看起來像是來自遙遠的土地,但它們都是在我的城市里拍攝的。我們驚嘆于這些微小面孔的同時,要記得尊重所有的生命形式,無論多么渺小,昆蟲對我們的生態系統都至關重要。
Efra?m Baaijens 說:你不必走到很遠就能親眼目睹大自然的奇觀,只需要走出去,并仔細觀察。
以往的作品同樣值得欣賞,鏡頭下的它們記錄了許多難以復制的經典瞬間。
以下整理了過去三屆哈蘇大師賽的獲獎作品,帶你踏上心靈的探索之旅。
2021屆
一、航拍
FLORIAN LEDOUX(挪威)
二、建筑
ALBRECHT VOSS(德國)
三、藝術
GAVIN GOODMAN(南非)
四、美妝 & 時尚
RAMóN VAQUERO(西班牙)
五、風光/自然
HONGHUA SHI / 施紅華(中國)
六、人像
MAREK WüRFL(斯洛伐克)
七、產品
PAUL FUENTES(英國)
八、青年項目//21
YIHAO WANG / 王以豪(中國)
九、街道/城市
NIKOLAY SCHEGOLEV(俄羅斯)
十、婚禮
MATI MACHNER(奧地利)
十一、野生動物
ALICE ZILBERBERG(以色列)
十二、歷史/傳承
MARCUS M?LLER BITSCH(丹麥)
2018屆
一、產品
Marcin Gizycki(波蘭)
二、婚禮
Victor Hamke(德國)
三、風光/自然
Benjamin Everett(美國)
四、野生動物
Karim Iliya(美國)
五、藝術
Maria Svarbova(斯洛伐克)
六、街道/城市
Ben Thomas(澳大利亞)
七、人像
Tina Signesdottir Hult(挪威)
八、青年項目//21
Nabil Rosman(馬來西亞)
九、美妝 & 時尚
Michal Baran(波蘭)
十、航拍
Jorge De La Torriente(美國)
十一、建筑
Kamilla Hanapova(俄羅斯)
2016屆
一、婚禮
John Paul Evans(英格蘭)
二、產品
Giorgio Cravero(意大利)
三、肖像
Natalia Evelyn Bencicova(斯洛伐克)
四、藝術
Katerina Belkina(俄羅斯)
五、時尚 & 美妝
ROY ROSSOVICH(美國)
六、野生動物
David Peskens(荷蘭)
七、街道/城市
Ali Rajabi(伊朗)
八、風光
Lars van de Goor(荷蘭)
九、青年項目//21
Jake Reeder(澳大利亞)
十、建筑
Swee O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