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寵兒’到爭議中心:Manner,你的品牌未來在哪里?
在咖啡香氣彌漫的都市街頭,Manner咖啡,這個曾經以親民價格和精品定位迅速崛起的品牌,近期卻因員工與顧客的沖突事件陷入輿論漩渦。這些事件不僅暴露了咖啡師與顧客之間的直接矛盾,更深層次地揭示了企業在快速擴張過程中面臨的嚴峻挑戰。
本文將從店員執行、門店運營、商業模式以及品牌影響四個維度,深度剖析Manner咖啡所面臨的困境,并探討背后的原因,及其對品牌長遠發展的潛在影響。
店員執行層面:高壓下的疲憊與爆發
在Manner的案例中,咖啡師不僅要應對繁忙的顧客流,還需在狹小的空間里承擔從制作到服務的全鏈條工作,加之門店小程序非營業時間仍需處理訂單,員工在長時間的上班時間里幾乎無暇休息。這種“連軸轉”的工作狀態,正是“打工人發瘋文學”所描繪的現實版圖景。
在社交媒體上,咖啡師們關于工作強度的抱怨與無奈,如同一個個無聲的吶喊,揭示了背后行業競爭白熱化,成本控制嚴格,以及利潤空間壓縮的殘酷現實。
現代服務業中普遍存在著“速度與激情”的悖論。在企業追逐擴張速度、資本青睞、市場規模的競賽中,一線員工的身心健康往往成為犧牲品。
員工,不應只是簡單服務的執行者,而是品牌溫度的傳遞者,他們的笑容不該被疲憊所取代。
Manner事件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在商業帝國迅速崛起的光環下,那些被忽略的個體苦楚與掙扎。這不僅是一場關于咖啡師與顧客的沖突,更是對整個行業如何在效率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平衡的深刻拷問。
門店運營管理層面:規模與質量的失衡
Manner咖啡的“完美小店”模式源自其初創時期的精簡理念,創始人韓玉龍和陸劍霞在上海靜安區開設的第一家僅2平米的小店,憑借濃郁口感和高性價比的咖啡,迅速吸引了一批忠實顧客,成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
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極小的店面、高性價比的策略,以及對產品品質的堅守,使得Manner能夠在高客流區域靈活布局,迅速擴張,每家門店的目標是賣出500至700杯咖啡,以此實現超高的客單量和盈利。
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成本控制得宜,能快速復制,且在初期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和忠誠度,尤其是半自動咖啡機的應用,強調個性化和咖啡師技藝的展現,為品牌樹立了精品咖啡的形象。此外,Manner的高性價比定位,讓它在短時間內收獲大量關注,吸引到了資本的青睞,助力其快速成長為行業的明星品牌。
然而,隨著Manner的快速擴張,這一模式也開始暴露出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的“不同咖啡店單店模型對比圖”來進行分析:
通過觀察圖表,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關鍵信息:Manner在日訂單量上表現出色,以每日500單的顯著成績領跑于瑞幸、星巴克、Tims中國等其他三家品牌。盡管其平均客單價相對不高,位于四者中的較低區間。
有趣的是,盡管Manner的日訂單量突出,但其日營業收入卻未及日均訂單量約為350單的星巴克與Tims中國,這反映出Manner在單價上的劣勢。在成本結構上,Manner的人力成本占比較低,僅占12.5%,在四者中最為經濟,這與Manner采取的小型化、高效運營策略有關。
在經營層面,Manner的店鋪面積維持在5-30平方米之間,這種緊湊的模式在保持較高毛利率和相對較短的回本期方面展現了其效率。 然而,這種追求高效率與低成本策略的運營模式,也帶來了以下直接結果:
首先是員工壓力劇增,為了維持單店高效率,門店人員配置緊縮,導致員工工作強度大增,人效要求過高,嚴重影響了員工的工作體驗和顧客服務質量。
其次,過分依賴高銷量維持的模式,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價格戰時,若不能持續擴大規模,保持高速增長,單店盈利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
同時,Manner堅持的“小店模式”與半自動咖啡機制作,雖保留了咖啡師的個性與品牌特色,卻無形中加重了員工的勞動強度。Manner員工不僅要制作咖啡,還要負責點單、清潔、理貨等,使得他們成為了真正的“全能選手”,在高密度的工作環境下,幾乎無法喘息。
小店模式的魔法,在于以小博大,但魔法的代價,是不能忽視的員工汗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星巴克、瑞幸等品牌采用的自動化設備與更為明確的分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員工的工作壓力。
綜上所述,Manner的“完美小店”模式在初創期和快速成長階段是成功的,但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其對員工的高要求和單一盈利模式的局限性開始顯現。
而備受推崇的極致性價比的另一面,可能是員工的極限付出。商業模式的光輝,不應建立在個體的暗影之上。
商業模式層面:高速擴張的代價
Manner咖啡的商業模式,以其獨特的“小店模式”和極致性價比快速贏得市場青睞,在“風投女王”徐新和今日資本等重量級投資者的相繼注資下,Manner的估值迅速攀升至28億美元,資本的注入無疑為品牌的快速發展插上了翅膀。
資本的助力下,Manner得以在短時間內實現門店數量的飛躍式增長,從2015年的3家店到2021年突破1000家,資本的推動作用不可小覷。資本不僅提供了充裕的資金支持,還帶來了品牌背書,提高了市場認知度,加速了品牌在全國范圍內的布局。
此外,強大的資本背景也為Manner在供應鏈整合、品牌營銷等方面提供了更多資源和可能性,使其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然而,資本的涌入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壓力。快速擴張帶來的管理難題,如人員培訓、服務質量把控等,直接反映在了員工與顧客的沖突事件上。
為了維持高速擴張的態勢,Manner采取了嚴苛的業績考核和成本控制措施,這導致一線員工承受了極大的工作壓力,工作環境和待遇問題浮出水面,進而影響到顧客體驗和品牌聲譽。
資本的雙刃劍效應在Manner的案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它加速了品牌的成長,提升了市場影響力;另一方面,過度追求規模和速度,忽視了對員工關懷和品牌文化的深耕,長遠來看,這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資本的翅膀,能讓品牌飛翔,但若只追求飛翔的高度,忘了飛行的穩健,摔落只是時間問題。
如何在資本的助力下,平衡好擴張速度與管理質量,確保員工權益與顧客體驗,是Manner以及眾多在資本推動下快速成長的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Manner咖啡在資本的推動下,迅速擴張至數千家門店,其商業模式的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效應尤為顯著。
規模經濟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大規模采購原料能夠降低單杯成本,增強議價能力;
其次,品牌知名度的提升,降低了市場推廣成本,每新增一家門店都能享受到品牌效應的紅利;
再者,隨著連鎖規模的擴大,后臺系統的建設和物流配送效率得以優化,進一步攤薄固定成本。
然而,規模不經濟的問題也隨之浮現。隨著門店數量的激增,管理難度幾何級上升。最直觀的是,Manner堅持半自動咖啡機,這意味著每家店都需要技藝熟練的咖啡師,人員培訓成本高且難以快速復制,隨著門店激增,人才缺口加大,服務質量難以統一。
此外,過度追求門店數量而忽視單店效益,總部對一線員工的關懷不足,工作壓力和員工流失率上升,這些都是規模不經濟的表現。
同時,門店過度密集可能導致自我競爭,稀釋單店收益,特別是在高度飽和的市場環境下,過度擴張可能引發內部資源分配不均,損害品牌長期價值。
規模擴張若成了‘無腦復制’,那么,失去靈魂的擴張,不過是在加速品牌自身的貶值。
因此,Manner在享受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和品牌效應的同時,也需警惕規模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尋求合理擴張與精細管理之間的平衡點,確保品牌可持續發展。
品牌影響層面:短期陣痛與長期信任的重建
在事件發生之前,Manner咖啡憑借其獨特的“街頭咖啡”定位、親民的價格與高品質咖啡,成功塑造了一個既有性價比又不失精致感的品牌形象。它在消費者心中,是區別于傳統大型連鎖咖啡品牌的存在,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了都市年輕群體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與獨立咖啡文化的熱愛。
Manner的口碑主要集中在優質的產品、簡約而不簡單的門店設計,以及通過“自帶杯減價”等方式傳遞出的環保理念,這些都為品牌積累了大量的忠實擁躉和良好的市場口碑。
然而,近期發生的員工與顧客沖突事件,無疑給Manner的品牌形象帶來了顯著的短期沖擊。短期內,品牌形象受損,顧客的信任度下滑,社交平臺上對品牌的負面評價增多,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門店的客流量和銷售業績。
消費者的負面情緒和公眾對品牌管理能力的質疑,可能促使一部分顧客轉向其他競爭對手,如星巴克、瑞幸等,它們在服務標準化和顧客體驗管理方面更為成熟。
中長期來看,此次事件的影響取決于Manner的應對措施和后續改革的力度。如果Manner能夠快速有效地改善員工工作環境,提升服務質量,同時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積極展現品牌的正面改變,那么這次危機也可能轉化為品牌重塑的契機。
反之,如果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持續的負面新聞將不斷消耗品牌信譽,導致顧客忠誠度的長期下降,影響品牌的發展潛力和市場份額。
在市場的喧囂中,品牌如同航行的船,顧客是水,員工是帆,忽視任何一方,都將面臨擱淺的風險。
類似案例中,2018年星巴克因一起種族歧視事件引發的公關危機,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訓。當時,費城一家星巴克門店因拒絕兩位黑人顧客使用洗手間并報警驅逐,引發了全美范圍內的抗議和抵制活動。盡管星巴克迅速道歉并關閉全美8000家門店進行反偏見培訓,但事件仍對其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損害了品牌的社會責任感形象。
星巴克的案例表明,即使是一個長期以來被視為行業標桿的品牌,一旦處理不當,員工行為引發的負面事件也可能迅速轉化為品牌危機,對品牌造成深遠的破壞作用。
品牌聲譽,是顧客每一次滿意的積累,也是每一次失望的折損,顧客的口碑,是比任何廣告都響亮的招牌。
因此,Manner需要從中吸取教訓,從根本上審視和改進其企業文化與管理機制,確保品牌能夠穩健前行。
Manner咖啡的沖突事件暴露出高速擴張背后隱藏的諸多問題,從員工超負荷工作到顧客體驗受損,再到品牌形象遭受質疑,這不僅關乎個別員工的情緒管理,更是企業戰略、管理和文化層面的深刻反思。
Manner咖啡的困境,是眾多快速成長企業可能遇到的縮影。它警示我們,在追求規模經濟的同時,企業更需要平衡好速度與質量、效率與人性的關系。否則,短視的擴張策略將為企業長期發展埋下隱患。
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是品牌綜合實力的較量,包括對員工的關懷、對顧客體驗的重視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贏得消費者的長久信賴。
# 一次一個問題,解決你的商業困惑。# 如果喜歡,記得關注我哦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