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員工當成行走的廣告牌,制服廣告無孔不入
美團的黃色騎手服深入人心,醒目、亮眼的色彩和標識,讓人從人群中一眼就識別出美團騎手。
而這標志性的黃色騎手服最近卻在網絡引發了熱議。
把廣告語印制在騎手服上,相當于把騎手當成了“活廣告”,圍繞著此舉的倫理問題,各方展開激烈辯駁。
有人認為,騎手服上明明可以直接印美團logo,增強識別,卻加上廣告語,非常不尊重人。
還有人認為,購買制服需要騎手自掏腰包,也就意味著上班要自己花錢給公司買廣告位。
根據平臺相關規定,美團眾包騎手可以選擇不穿工作服,而專送騎手則有硬性要求。
騎手可通過騎手APP(眾包APP/專送APP)購買夏裝、春秋裝、頭盔、定制周邊產品。
與前文相對的觀點是:在員工制服上打廣告一種很常見的傳播方式,從廣告設計的角度看沒什么問題。
有網友舉例,運動員身上的球衣也有很多廣告贊助。
的確,制服是品牌形象宣傳的有效形式,印制有品牌標識的制服,構成了品牌視覺識別體系的一部分,穿著制服的員工,代表著其所在群體的職業形象,可以說都是企業行走的廣告牌。
至于期望通過員工服傳遞的信息多寡,則因品牌而異。
餓了么藍騎士的工裝同樣也有廣告語。
圖源:餓了么微信公眾號
這是UU跑腿的工裝,衣服上有“同城急送,找UU跑腿。幫取送丨幫買丨全能幫丨幫排隊”字樣。
圖源:UU跑腿小紅書賬號
樸樸配送員的工服上面,印制有品牌名、logo,以及slogan。
圖源:網絡
順豐配送員的制服沒有大面積的印花,但有小范圍的logo。
圖源:大象新聞
不少品牌送水員的服裝上普遍還印制有訂水服務電話,這里不做過多展示。
小編還記得去年有一次走在路上,也看到過類似的“活廣告”,圖中背包后面是一塊LED顯示屏,屏幕中滾動播放著廣告語和二維碼,當時就忍不住感嘆,現代廣告可真的是無孔不入!后來檢索了網絡信息才知道,這是滴滴代駕的顯示器背包,有的地方是強制購買,有的地方則是免費使用,但要繳納押金,公司會考察代駕司機的“點亮率”是否達標。
從品牌logo,到品牌的各種標語、口號,再到不同形式的聯系方式,這員工制服上可以發揮的余地還真不少。
盡管目前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將員工的身體作為廣告媒介,然而這樣的做法卻引發了人們對道德倫理界限的思考。
這又回到了本文所討論的事件,就目前企業工作服/文化衫的普及程度來看,其實多數人都能夠接受企業要求員工上班時間內穿著制服,關鍵在于,企業是一味地將工作服/文化衫當做廣告載體,印滿廣告,還是考慮到了員工的個人尊嚴。
當然,公眾對于商業廣告的接受程度不同,孤立地談論道德倫理邊界很困難。
麥當勞的員工帽正中間就是大大的金拱門標志,但還是有不少顧客愿意為之買單,化身行走的麥當勞代言人。
2018年,順豐和耐克聯名推出快遞員的工服,一經發放就在內部引發轟動,現在這款在二手交易市場依舊有人買單。
在工服上面印大牌logo是一回事兒,把大牌做成工服的樣子又是一回事兒。
上個月的巴黎世家2025春季系列首發大秀上,一款巴黎世家與支付寶的聯名T恤驚呆看客。
簡約的印花,熟悉的“支”字,搭配4700元的價格,讓人無言以對。
你會發現人們評價員工制服優劣的標準,左右不過一個“我樂意”,也就是心理上的物有所值。
只要樂意,哪怕付費給品牌打廣告也不算品牌“白嫖”。
倘若不樂意,那么則近似于以下行為:包括但不限于把員工的個人微信號當做公司免費廣告位,未經員工同意直接幫員工開通含有公司宣傳性質內容的視頻彩鈴。司空見慣,但卻并不討喜。
幾乎沒有哪個品牌不渴望提升曝光度,穿著制服的騎手/配送員穿梭在街頭巷尾,接觸各種不同的人,同時也在傳遞著廣告信息。
也許品牌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廣告效應,但不可否認,一些品牌確實將員工的身體看作了廣告資源。
這一行為本身很難判斷對錯與否,而且大多數時候都不違法,甚至很難去分析這是否是工作職責之內的要求。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高明的廣告不是一味榨干資源,而是細水長流,讓人自愿地成為廣告的傳播者,品牌文化的踐行者。
把人作為廣告媒介的案例早已有之,發展到如今形式愈發豐富。
畫家喬治·斯卡福繪制的“人體廣告牌”
一些違背公序良俗的“活廣告”逐漸被摒棄(例如在穿著清涼的模特肌膚上印制二維碼,廣告包含擦邊信息),另一些新鮮、奪人眼球的形式又誕生。
圖源網絡:上海萬圣節cos麥當勞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點頭彎腰,腦門上洗發水的廣告一覽無余;摩肩接踵,踩到前面行人的皮鞋廣告;握手瞬間,手掌即舒展出二維碼信息;夜間出行,人群中此起彼伏亮起廣告……有沒有賽博朋克那味兒?
作者 | 文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