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小米汽車登上高中地理試卷
萬萬沒想到,現在連試卷都可以有具體的品牌信息了嗎。。
事情是這樣子的:
6月5日,小米高管曬出了一張試卷,小米汽車相關的選擇題清晰地出現在廣西某高中的地理科試卷中。
這種題目有點夾帶私貨那味了。
可以看到第一句話是科普了小米的背景:2021年3月,國內智能手機巨頭小米集團宣布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
尤其是“國內智能手機巨頭”這幾個字,并不是說話術不對,而是作為試卷不應該有類似的商業信息。
然后下面的3個小問題也有點小心思的。在廣告圈有個專業話術叫——心智植入。這不就是絕佳的心智植入的場景嗎?
來細看一下,三個小選擇題都是關于小米汽車的。分別是:“小米汽車首批交付中心的分布特征”、小米汽車采用直營模式的主要目的“、”小米汽車三年量產上市的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對用戶進行心智滲透最好的方式了,有點像“從娃娃抓起”的味道了。
實際上這種商業信息不應該出現,在方式上只要把“小米”的品牌隱去用“XX”或“某某”代替,一點兒都不影響對這道題的解答。
當然,高考的試卷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也大概率是一張小眾學校的業余試卷。而這種現象其實也出現過先例。
小米SU7之前也出現在高三數學試卷。
圖源:微博用戶
還有在某個地理試卷中。
也有咸陽的文綜模擬試卷。
還有某校的期中卷子,是這樣的形式:
對于品牌來說,下意識的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就好比小米高管會轉發這張試卷一樣。出題人也可能是一個小米粉絲。但這種“自傳播”并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可能會引發一些爭議。
比如認為是植入的。
也有明事理的道出只是出題人的個人行為。
也有反應題出的太尬的。
這種現象其實大概率不是品牌行為,更多可能是具體到個人的自發行為,這對于品牌并不一定有利,相反還有可能會降低大眾對于品牌的好感度。
不只是小米,華為的其實也有。
比如這里問到的華為的國際通行證是什么:
也有問界M9開進小學校園,網友們反應也褒貶不一,有說營銷沒底線、過分了,有覺得沒啥問題。
圖源:微博用戶
也有網友曬出一張高三的日語試卷中,還有原神的相關信息。。。這句話的翻譯是“因為癡迷于叫做原神的游戲我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學習”。
圖源:小紅書用戶
商業品牌融入教育內容的雙刃劍
教育內容中融入商業信息,這個問題其實可大可小,這就好比很多地鐵口不讓售賣東西,以及地鐵內不讓推銷發廣告一樣。
地鐵作為一個天然具有龐大流量的場所,賣什么東西都吃香,至少比人流量少的地方吃香很多,但這里也就延伸出一個問題,就是秩序混亂下的難以管理。
教育內容也是如此,倘若試卷可以用來植入廣告,相信那些苦苦刷題的同學們更是雪上加霜,不僅要承受難題的洗禮,還得逼著看廣告。。。而對于品牌來說就變成受益良多,廣告從娃娃抓起,低成本的心智培養場所。。。
回到此次小米汽車登上高中地理試卷事件,背后是商業品牌融入教育內容的雙刃劍。
積極的一面上,這種更貼近生活,增強學習興趣。將學生們熟悉的品牌融入教學內容中,可以拉近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另外是案例教學,加深理解。通過分析具體企業的案例,如小米汽車的創新技術、問界的市場定位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經濟學、地理學概念,將抽象理論具體化,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其次是培養商業意識。在適當的教育階段引入商業案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市場經濟意識、創新思維和企業家精神,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
同時,這也會帶來負面。
一個是商業化過重。如果教育內容過度商業化,可能會干擾教育的公益性和中立性,使學校成為企業宣傳的平臺,影響教育的純潔性。
一個是信息偏頗。使用特定品牌作為教學案例時,很容易變為單一品牌的宣傳,畢竟出題人的主觀性在那,忽略了其他同類品牌或更廣泛的知識點,影響學生形成全面的認識。
就比如問界走進小學,有網友表示從小種草問界。。。
還有一個是公平競爭問題。頻繁提及特定品牌可能無意中給予這些品牌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尤其是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建立品牌偏好,這對其他未被提及的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
商業品牌融入教育內容是一個雙刃劍,關鍵在于如何平衡。教育機構和內容設計者應當謹慎選擇案例,確保其教育價值大于商業影響,同時保持內容的多樣性和客觀性。
可以通過設置明確的指導原則,比如限制商業品牌出現的頻率和方式,以及增加多品牌或多角度的比較分析,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減少潛在的負面影響。
作者 | 張小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