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肯鞋又火了,丑服、丑鞋為何成為一種新潮流?
>
夏天來臨,街頭巷尾穿著丑鞋的人越來越多,勃肯鞋、洞洞鞋、厚底鞋……它們以舒適實用、復古風潮等特點,席卷了各大社交平臺。
最近勃肯鞋登上了微博熱搜,引發了廣泛討論,有人稱贊它無與倫比的舒適感,適合長時間穿著;也有人調侃其“丑得獨特”,甚至認為其復古設計別有一番風味。
這并不是勃肯鞋第一次登上熱搜,就在去年夏天,#洞洞鞋和勃肯鞋哪個更丑#的話題就曾引發過一場激烈的討論。盡管最終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但這一現象無疑表明,"丑鞋"已經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并開始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時尚趨勢。
這種趨勢也并不僅限于鞋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熱衷于穿著那些被認為"丑"的衣服去上班,小紅書上丑衣服有8600多萬的瀏覽量,各種推薦丑衣服的筆記層出不群。
這種趨勢反映了一種獨特的審美觀念,丑似乎不再是貶義詞,反而成為了一種時尚符號。那么,為什么這些丑的商品開始流行了?
01 審丑服飾的三股潮流
所謂“丑衣服”并非新鮮事物,在時尚發展中,曾出現過許多打破常規、挑戰傳統的服飾設計,太早期的不提。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墊肩西裝,以夸張的墊肩設計顛覆了傳統的西裝造型,如今看來頗具“丑”的意味。
一些時尚大牌也熱衷于推出另類服飾,例如巴黎世家的“薯條盒”鞋、Maison Margiela的某些日本風格設計,都以獨特的造型引發了爭議和討論。坎耶·韋斯特和其妻子的街頭穿著也常常充滿了挑戰傳統審美的元素。
這些“審丑”服飾并非簡單的丑陋,它們在于挑戰傳統審美的界限,探索個性表達的新途徑,以及反映社會文化中的多元價值。
審丑服飾以前是零星存在,但在中國,我認為其被越來越多人接受,成為潮流是從淘寶的“丑東西大賽”開始的。
●丑東西大賽中的奇葩服飾
淘寶的丑東西大賽自2020年發起以來,迅速在年輕人中間引起了熱烈反響,如今已連辦四屆。在“丑東西大賽”中,涌現出了大量奇葩服飾,它們以獨特的造型和夸張的設計挑戰人們的審美極限。
例如,2020年度獲得“丑味相投獎”的老虎上山連褲襪,以其鮮艷的配色和夸張的老虎圖案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023年度的“公主羽絨服”,則以其獨特的剪裁和蓬松的造型吸引了人們的注意;2024年度的“好運來發財服”,則以其夸張的紅色底色和金色的“好運來”字樣充滿了喜慶氣氛。
丑東西大賽受到追捧,并非偶然,它反映了時代變化和社會心理。在商品和信息泛濫的時代,人們早已習慣了被各種美的事物包圍。然而,當美變得唾手可得時,人們反而開始尋求新的刺激。于是,那些另類、奇葩的事物,就成為了他們追逐的目標。
“丑東西大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丑”、宣揚個性的平臺,也讓那些被傳統審美觀念所排斥的事物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在“丑”的背后,是人們對自我表達的渴望,是對多元審美的追求。
●上班惡心穿搭潮
去年開始,職場中開始流行一種上班“惡心穿搭”風潮,并且延續到了今年。顧名思義,這種風格倡導穿著看似“丑陋”或“邋遢”的衣服去上班,打破傳統職場穿搭的刻板印象。
相關話題也頻頻登上熱搜,如#打工人上班穿搭能有多惡心#、#年輕人將丑衣服留著上班穿#、#為何年輕人上班不愿意精致打扮#等。在這些話題下,許多網友分享了他們上班時的“惡心穿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過去,人們上班前會精心準備,花一個小時化妝,穿上最好的衣服,力求成為公司中最靚的仔。如今,情況大為不同,許多人早上睡醒,甚至臉都不洗,隨便套上T恤和拖鞋就匆匆趕往公司。
以前是這個衣服不好看,不穿了。現在是這個衣服丑,可以留著上班穿。
這種現象背后,反映了職場時尚穿搭的變化。隨著生活和工作越來越難以徹底分開,職場對于穿著的要求也逐漸降低。年輕人更追求一種松弛感,不再強調精致打扮,而是選擇以最簡單、舒適的狀態去上班。
這種變化不僅體現了對個性化和舒適感的追求,也反映了對傳統職場規范的一種反叛。
●洞洞鞋、勃肯鞋和溯溪鞋
“惡心穿搭”的流行,也帶動了“丑鞋”的風潮。Crocs洞洞鞋、勃肯鞋和溯溪鞋等曾經被視為“丑鞋”的款式,如今卻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的心頭好。
Crocs洞洞鞋于2002年在美國上市,以其舒適透氣、造型獨特迅速風靡全球。然而,由于外觀奇特,Crocs洞洞鞋也被一些人視為“丑鞋”。但憑借著舒適實用、易于清潔等優點,Crocs洞洞鞋一直受到許多消費者的喜愛。
據Crocs母公司發布的財報,2024年第一季度,Crocs公司營收同比增長6.2%至9.39億美元,這已是Crocs公司連續15個季度實現營收增長。Crocs在中國表現得更好,2023年第四季度,其營收增幅超過80%。
勃肯鞋(Birkenstock)以其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和舒適的足部支撐著稱。盡管其外觀被認為是“丑陋”的,但其功能性和舒適度使其一直在市場上受歡迎。近年來,勃肯鞋通過與高端時尚品牌的合作,如與設計師Christopher Kane的聯名款,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時尚界的地位。
去年,這雙鞋在《芭比》中的出現,更是讓其知名度實現巨大提升。
Birkenstock在2023年10月成功在紐交所上市,過去兩年內的收入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幅,顯示了其受歡迎程度。
溯溪鞋是新晉的“網紅丑鞋”,原本是為戶外活動設計的,具有防滑、透氣和快速排水的特點。隨著戶外運動的流行,溯溪鞋在近幾年大受歡迎。
如今,許多人甚至在職場中也開始穿著溯溪鞋,以獲得更多的休閑和松弛感。三聯在一篇《穿溯溪鞋上班的年輕人,你惹不起》中說:“搭配溯溪鞋,讓上班穿搭自帶一種云淡風輕的輕盈感,原地去除班味。”
丑鞋之所以流行,并不是它們真丑,而是因為具有獨特的設計和功能,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舒適度和個性化,對于外觀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也使得這些鞋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02 丑服、丑鞋為什么成為一種潮流?
丑服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潮流,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既與社會環境的變遷緊密相關,也與消費者審美喜好的演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多元審美成趨勢
過去,人們對于美的定義往往是統一的,例如白皮膚、大長腿、瓜子臉等,服飾同理。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美的認知也變得更加多元化。
如前文所述,在信息和商品泛濫的時代,消費者對于單一審美逐漸疲勞。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審美標準,而是更加追求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表達。
在這種大背景下,消費者開始追求那些能夠帶來新鮮感和驚喜的元素。當“美”變得無處不在、司空見慣時,適度的“丑”反而能帶來新鮮感和視覺沖擊,這種獨特的體驗能夠激發消費者的好奇心。
正如時尚界常說的那樣:“時尚是個圈”,它總是在美與丑之間循環往復,曾經被認為是“丑”的服飾,在經過時間的沉淀和審美觀念的轉變之后,反而可能成為新的時尚潮流。
例如,東北大花棉襖在過去曾被認為是“土氣”的代表,但如今卻成為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對象。
●推廣策略:聯名、明星和KOL
時尚品牌在推廣新品時,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營銷策略。這些策略包括與其他品牌或設計師進行聯名合作、邀請明星合作以及通過KOL在社交網絡上推廣。
Crocs通過與多個品牌和設計師的聯名合作,成功地將其品牌形象從單純的功能性鞋履提升到時尚單品。例如,Crocs與巴黎世家合作推出的厚底鞋,以及與多個知名IP如迪士尼、寶可夢等的聯名款,不僅提高了產品的時尚屬性,還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
當一些明星在街頭或社交媒體上穿著“丑服”時,往往會引起粉絲的效仿和追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丑服”的流行。
例如,勃肯鞋近年來卻受到許多明星的喜愛,演員凱特·莫斯、超模海蒂·克魯姆等人都曾多次穿著勃肯鞋出街。這些明星的示范效應,也讓勃肯鞋更加受到年輕消費者的歡迎。
在Instagram、小紅書等社交網絡平臺上,有大量的KOL通過發布穿搭視頻和照片,推薦這些丑服。這些KOL通過精心策劃的內容和使用體驗,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注和討論。
消費者通過這些平臺獲取信息,看到KOL的推薦和實際穿著效果,增強了對這些產品的興趣和信任感,從而推動了丑服的流行。
●反消費主義流行
過去,消費行為的主旋律是“炫耀性消費”,這個概念由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提出。他認為,消費行為常常是為了跟上朋友和鄰居的消費水平,甚至是為了讓他們感到嫉妒。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降級已成為一種共識。人們的消費不再是為了毫無意義的炫耀,而是更注重性價比和實際需求。
有人可能要說,Crocs和勃肯鞋在市場上價格不菲,不算性價比商品,但同樣的商品,并不是只有這兩個品牌。
在淘寶和拼多多上,同樣款式的產品只需一兩百甚至幾十塊就能買到。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選擇這些性價比高的替代品,而不是追求名牌的炫耀價值。
此外,現代年輕人更注重舒適性而非外在的炫耀價值。他們認為,舒服比讓人嫉妒重要。即便這些丑服在外觀上不那么出眾,但只要穿著舒適、讓自己開心,就是最好的選擇。
所謂萬事不如我舒服,萬事不如我樂意。
●職場文化變遷
當代職場文化的變遷也為服飾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過去,職場意味著西裝、皮鞋、領帶,精致打扮是職場禮儀的一部分,工作和生活有明確的界限。
而今天,科技行業的興起帶來了休閑甚至邋遢風的流行,西裝、皮鞋、領帶反而被嘲諷為保險、地產中介從業者的穿搭方式。
科技行業的從業者幾乎不再穿傳統的正裝,許多人上班時穿著拖鞋或休閑服,這種風氣迅速影響了其他行業的職場文化。
與此同時,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讓職場人有了在公司和在家區別不大的感覺,因而他們更傾向于穿著舒適的衣服上班。
如今,職場社交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通過穿著打扮可以評價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和地位,而現在,像程序員這樣的職業,很多人雖然穿著邋遢,收入卻非常高。現代職場更看重能力和收入,而不是服裝和外表。
這種文化變遷反映了職場對個性和舒適的包容度提高,也推動了丑服在職場中的流行。年輕人不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職業形象,而是更加注重實際的舒適性和個人喜好。
結語:
翁貝托·埃科在《丑的歷史》一書中指出,丑與美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相互交織,定義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化而不斷演變。
“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把自己打扮成瑪麗蓮夢露,更愿意打扮成瑪麗蓮曼森。”這句話深刻反映了當前年輕人對個性和多元審美的追求。
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美學標準,而是通過獨特的穿著和風格來表達自我。這種趨勢不僅體現了他們對傳統規范的反叛,也顯示出他們在不斷尋找新的、自我認同的方式。
在信息和商品泛濫的時代,單一的審美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多元化的審美趨勢使得曾經被視為“丑”的元素成為新的時尚標志。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