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帶來的酷炫項目
來源:好奇心日報
作者:魏云峰
在這里需要提醒你,我們正生活在一場革命之中。每當我們發一條微博,在 Facebook 上更新一條信息,或者用智能手機上個網,我們都是技術革命前線上的排頭兵。
“數字技術的出現給我們的世界所帶來的變化不亞于那些把我們從中世紀帶入現代社會的變革,15 世紀古登堡發明的印刷術所帶來的如同野火般蔓延的信息爆炸直接推動了之后的文藝復興,而現在你又怎能小看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劇烈變革呢?”Conrad Bodman 在 7 月 3 日于倫敦 Barbican 博物館正式揭幕的 Digital Revolution 上對《好奇心日報》說,他是這次展出的策展人,他把這次展覽的初衷歸結于“記錄我們當代的數字化文藝復興”。
藝術家、電影人、音樂家、建筑師、設計師以及游戲開發者因為數字技術帶來的無限可能而興奮不已,激發了不可思議的創意靈感。最精彩的莫過于那些將數字技術融合到現實空間中的作品。現在,《好奇心日報》就帶你感受一下由技術帶來的那些讓你靈魂出竅的體驗。
Pyramidi
這是由著名歌手和音樂制作人 Will.I.Am 與聲音藝術家 Yuri Suzuki 合作的作品。一個六英尺高巨型的(甚至有些令人生畏的)3D 頭像懸浮在空中,帶著那種埃及法老式的風格,循環演唱著一首專門為這次展覽譜寫的歌曲。但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夸張的視覺效果忽略了這個作品真正的妙處——這首歌曲是由三個機器人樂手現場演奏的。音樂人好容易在現場演出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下是否又要擔心失業了?
Play the world
這是“DevArt”在本次展出中推出的四件作品之一,“DevArt”是由谷歌支持的利用電腦代碼制成的創意裝置。在 Play the world 中,Zach Lieberman 把世界上所有的數字廣播站變成了一個大型的鍵盤。敲擊一下琴鍵,它就能把這一瞬間在空中電波中傳輸的熱門金曲、交通報告、廣告以及其他的一切整合起來形成獨一無二的樂譜。
Assemblance
用它的開發者 Umbrellium 的話來說,這個互動裝置“就像在海灘邊堆城堡”,盡管這里沒有沙子,沒大海,沒躺椅,更沒有水桶和鏟子,而是讓你置身在一個黑暗煙霧繚繞的房間里,光線從屋頂上射下來,它們會根據你的行動變幻造型。
Petting Zoo
想愛撫一個機器觸須嗎,一定不要錯過由 Minimaforms 設計的這個裝置作品。每一個垂蕩帶來的觸角都包含了無數的感應器,讓它們能夠對光、聲音和觸摸做出反應,在與每一個參觀者互動的時候都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具有人工個性的反應。不過要提醒你的是,還是溫柔一點好,我們可不希望情感受傷的機器人惹出什么血腥事件。
The Treachery of Sanctuary
Chris Milk 開發的令人震撼的黑白三聯特效屏幕,讓你看到自己如果變身成一個長著大翅膀的鳥人是怎樣的。他所使用的動態感應攝像機與 Xbox One 上的是一樣的。不過,別在一個鏡頭前玩過頭了,這個作品是有關生死的,在像個貓頭鷹一樣在第一個屏幕前咆哮完之后,請移步去下一個屏幕,這時候你又變身了,你的四肢和軀干被分解成無數飛散出去的鳥群,最后你會看到自己被一群長著尖銳嘴巴的鳥群啄食,希區柯克應該會很喜歡。
Twitter Dress
法國技術時尚設計工作室 Cutecircuit 已經為像 Katy Perry 這樣的大明星設計過服裝了,但他們最受關注的作品則是一件完全實用的推特禮服。布料中接入的 LED 顯示能將推特上所有加“#tweetthedress”的話題實時顯示在這件高定禮服上。不過可以放心,在登上你的禮服上之前也會有一個簡單的過濾程序,確保不會讓你遭遇諸如“你的屁股穿這件禮服實在太顯大了”這樣的吐槽尷尬。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