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頂尖文案TOPYS
設計者的品味
1. 品味和能力
一個設計者最需要的就是好的品味(Taste)。當我們說一個人品味好的時候,常是指這個人的"審美"好,或者這個人善于發現"美"。但是一個人有好的品味,往往不是因為他善于發現“美”,而是因為他善于識別“丑”。當一個人識別出丑陋的事物,并且對這種丑無法忍受的時候,他自然就會選擇那些美的東西。因此,好的品味不僅和"美"有關,更和“丑”有關。這里說的“美”和“丑”,不只是表面上的好看或者不好看,它包括產品的美丑,技術的美丑,制度的美丑,和人性的美丑。對于剛開始從事創作職業的人,尤其是做設計的,品味和能力可能會有一定的距離。在你在職業生涯剛開始的幾年里,你的品味會比你的才能超前幾步。你的作品可能暫時沒有滿足你的品味,不要因此放棄,因為能力會慢慢的趕上。而且最終,你的品味會決定你的風格(Style)。
美國最火的廣播節目“This American Life”的Ira Glass通過一個視頻告訴我們他的經驗,他說,在剛開始幾年里,你的作品可能并不如你希望的那么好,你試圖做好,但是能力并沒有達到。但是記住品味是你的一切,如果你的品味足夠好,那你就能意識到你做的東西是很蹩腳的,是不夠滿意的。很多人沒有度過那個階段就中途退出了,但是我見過的所有優秀的創作者,都曾有過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們有很好的品味,他們知道他們所做的并不讓自己滿意,但最終都度過了這個階段。因此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階段,如果你正處在這樣的階段,你需要知道這是正常的。你所唯一能做的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做很多很多的事,每個月每周都做出新的東西,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際操作,你才能跟上你的品味,才能夠彌補品味和能力之間的間隙。你的品味幫你辨別出你想做的和你會做的之間的距離。
2. 什么決定你的品味?
一個人的品味由多個因素共同塑造,最直接的是一個人成長環境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是什么也許透過frog Design的創意總監Jan Chipchase的這幾張圖你就能看出一些,財富和貧困的差異,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差異,夢想與現實的差異——

在這樣差異巨大的多元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人,對差異化會比較包容,品味自然也就比較寬松,可以說中國人適應能力強,好的壞的都能將就,喝的了毒牛奶,吃的了地溝油。也可以說中國人有中庸的思想,做事情一定跟大部分人一樣,不愿意與眾不同,搶打出頭鳥。還可以說中國人喜歡辯證的看問題,任意拿兩樣東西去讓他做個比較,答案常常是“這個也可以,那個也不錯,各有各的好”。中國人差異化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中國人必須對丑的事物擁有極大的容忍度,否則就混不下去。在中國表達對丑不滿的人常常會被排擠,被攻擊,甚至遭受生命危險,因此大部分人都不由自主的接受我們周圍的世界,而能夠發出批判聲音的人為數不多。有意思的是,公眾本身不覺得那么有些東西很丑陋,被有的人一提醒,才意識到原來那的確是丑的。從毒牛奶地溝油到現在的毒膠囊,本質上說都是有人對一些丑惡的做法視而不見的結果。中國需要更多這樣“對丑無法容忍”的人,需要一個對“丑”重新認識的啟蒙,通過揭露丑而發現美。
3. 對丑的容忍度
Hi-iD曾有一片文章講“美的感知力”,很贊同其中關于Taste的看法。Taste翻譯過來是“品味”,可品味通常是圍繞著格調上的詞語,比如我們會說某某人著裝很有品味,某某人對美食很有品位,如果我們只是把品味當做類似著裝或美食概念上的品味的話,未免有點將其概念狹隘化了。Steve Jobs的衣服千古不變,如果按照大眾對品位的理解,Steve Jobs的品味就差到了極點。因此Taste是一種能力,而不是格調。我們不去糾結于詞語上的不同,就其概念來說,絕對不僅僅是穿著時尚,或者緊跟潮流那么簡單。Taste是一種“美的感知力”,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一定是每個人都有,否則就不會有大眾都欣賞的美。既然每個人都有這種美的感知力,那么是什么讓Steve Jobs的Taste與公眾的Taste不同呢?僅僅是因為每個人的對美的感知力大小不同決定的嗎?個人認為正好相反,Steve Jobs的品味于眾人不同的原因在于他對丑的容忍度極底。幾乎是“對丑陋的零容忍”。這種近乎嚴苛的要求一直影響著他的一生Steve Jobs剛剛搬新家的時候,家里沒有家具,因為他始終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家具。他就是這種寧缺毋濫的人。有一張照片,他在家里盤腿坐在地板上,家里只有一盞Tiffany的大落地燈。這張照片后來成為了經典。
因此“對丑的不容忍”是解釋一些人Taste的不同于其他人的最好的方法,也是解釋了中國為什么一直出不了像Steve Jobs這樣的人,因為中國每個人從小到大見過太多丑的東西,對丑的容忍度很高。不信?欣賞一下這些優秀建筑吧。

4. “美”是主觀感受嗎?
我們從小到達都會認為,“美”的概念是主觀的,一個東西美不美,常常由個人喜好決定。某個人喜歡一件東西,會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他的母親也擁有同樣的東西,或者某個明星也在用它,或者是有一些特殊的記憶在里面。
人的思想就是沒有經過整理的碎片的混合物,所有小孩子從被無數遍的教導,“美"是一種偏好,是每個人自己的事。這樣的說法可以有效的解釋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并且杜絕無謂的爭辯。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只要你設計過東西,你就會明白。
如果你是一個設計者,如果你承認美是主觀的,那你沒法做設計了,如果美只是個人偏好,那為什么還有設計呢,每個人喜歡自己偏好的東西就好了。
有經驗的設計者會發現隨著經驗的積累自己對“美”的認知是在變化的,他會發現有些美是被人們共同認可的美,找出這些被公認的美之間的共性,就成為他的主要工作方法。中學的課堂里馬克思教我們辯證的看問題,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包括真理。即使我們已經長大了,這種觀念仍然會留在我們的潛意識里。但是只要你開始思考,你就會發現,眾多領域對“美”的認識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Dieter Rams的設計原則

既然有公認的“美”,那么自然會有一些創造這些美的通用方法。德國工業設計師Dieter Rams總結過如下“好設計"的十大原則——


Paul Graham的設計原則

1. 好設計是有啟發性的
文學作品可以被分為描述性和啟發性,繪畫作品也是,啟發性的作品往往比描述性的更打動人心,正如每個人看到《蒙娜麗莎》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一樣。在建筑和設計領域,這個原則意味著一個建筑或者產品,應該允許你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比如一幢好的建筑物應該充當一個平臺,人們在這個平臺上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不是讓人按照建筑師的意思去安排你的生活.
對軟件行業來說,這條原則意味著應該為用戶提供基礎的元素,并且使得他們能夠隨心所欲的組合,就像樂高玩具。在數學領域,有啟發性意味著一個好的研究應該可以為許多新工作提供基礎。在學術界里,大體上可以把被引用的次數當做啟發性的衡量標準
2. 好設計是困難的
做出偉大作品的人,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都一樣,他們工作的非常辛苦。解決越困難的問題越需要努力付出,登山的時候,必須扔掉一切不必要的裝備。有一個關于王石的故事印象很深刻,馮侖在談王石時說:“王石登珠峰的時候,每登到一個階段, 回到大本營時,就一頭撲進帳篷,躺下,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多說,隊友以為沒氣了,但王石說,到那個時候自己只想多蓄積精神,以便能登上珠峰,其他什么都不想?!?br />
然后馮侖又說另外一個登山者,每到一個階段就跟媒體通氣兒,很興奮地談自己看到的感受,結果到8000米的時候再沒有力氣登上去了,只好遺憾地下山。所以,當人有了一個目標的時候,就應該不遺余力,耐得住寂寞,才能登到高處。
在設計中,當困難太大的時候,就逼得設計師不得不選擇最簡單的設計,當解決難題成為設計師的主要任務時,那些花樣,流行,裝飾全都不存在了。
并非所有的痛苦是有益的,有好的痛苦,也有壞的痛苦,你需要的痛苦是讓你向前沖的痛苦,而不是無作為的痛苦。設計工作中,解決問題的痛苦是好的,但是挑剔的客戶和低劣的材料帶來的痛苦是壞的痛苦.
德國包豪斯(Bauhaus)學派的設計師采取美國建筑師路易斯 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s”的觀點。因為當功能本身就很困難的時候,形式必須追隨功能,因為沒有別的精力再開發多余的“形式”了。同樣,人們覺得自然界里野生動物是很美也是因為他們富有挑戰的生活讓他們的每一個特征都有其作用。沒有絲毫裝飾和浪費。
"Time always softens the pain and makes things look like more fun than they really were.
But who said everything has to be fun?
Pain builds character.
(Sometimes it builds products, too.)
時間總是淡化痛苦,讓一切變得比實際情況更輕松。
但是誰說生活一定是輕松的?
痛苦造就性格。
(也許還造就產品。)"
Jamie Zawinski,"the netscape dorm"
3. 好設計是看似容易的
當我們看到優秀的設計師做出的作品時,常常會想他們這不就是個這嘛,這也太容易了吧。但是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一個好的產品很好用的很簡單,可能是經過了不斷的改善。比如好的文章讀起來很輕松,但是背后可能經過反復修改??茖W和技術上的重大發現,在形式上往往很簡單,看過之后你會覺得這辦法我也可以想出來。Adam Savage在TED上做了一個演講,“簡單的想法是如何引導科學發現(How simple ideas lead to scientific discoveries)”他通過兩個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重大的科學發現是來自于簡單的,有創意的方法的,這個方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是實際上卻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出偉大科學發現的。達芬奇的繪畫有些只有寥寥幾筆,但他卻畫出了最重要的東西,單獨看這些線,你會覺得沒什么困難,但是你開始畫的時候就會發現那是很困難的。
用線作畫實際上是最難的,因為他要求對對象的準確把握和高度的概括。許多小孩子放棄畫畫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開始學習成年人的繪畫技法,用線條勾勒。因為用線條作畫是最為困難的,而中國的傳統水墨畫都是用深淺的線條畫出來的,所以,可以說中國傳統畫家對事物的概括能力是世界上最好的。而我們在新的時代卻把這些能力忘記了,或者不再談論了。
4. 好設計是奇特的
某些最杰出的設計常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這里說的奇特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格。每個設計師都想有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是如果你為了開發風格而做的產品,往往不是最好的,相反如果你只想著做出最好的作品,你就不可避免的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密斯凡德羅并沒有想過要樹立現代極簡主義風格,蒙德里安也無意構造新造型主義,他們只是想做出好的作品.
每個人的風格都是自然形成的,在通向正確的道路上必然會產生風格。16世紀的風格主義,19世界的浪漫主義都是追求做出完美作品的結果.
5. 好設計是成批出現的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規律,接觸的設計作品永遠都是成批出現的,比如15世紀的佛羅倫薩有偉大的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畫家馬薩喬,飛利浦里皮,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當時在意大利的米蘭也是同大的城市,可是15世紀的米蘭卻沒有什么偉大的藝術家。15世紀弗洛倫薩有一些特殊的條件,這些條件早就了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它們是不可延續的,因為今天的佛羅倫薩已經不是這樣了。今天中國的人口那么多,按比例推算,擁有達芬奇天賦的人有很多,為什么沒有出一個達芬奇。原因是達芬奇和任何偉大藝術家的出現除了他本身的天賦以外,還依賴于當時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今天的人流動性很高,但是偉大的項目依然集中在少數幾個熱點上:比如德國的包豪斯學校,曼哈頓計劃,洛克希德公司,以及硅谷產生的創業傳奇。歷史上任何時刻都有一些熱點領域,而且也有一團體在這些領域里做出偉大的成績。如果你遠離這些中心,那幾乎不可能靠自己就取得偉大的成果。你可以拉動這個浪潮,但是不可能跳出這個浪潮.
6. 好設計是大膽的
在歷史的任何一段中,人們都會相信一些很荒謬的東西,并且那么的深信以至于你出言質疑就會被惡意傷害。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在當時都被認為是極其大逆不道。哥白尼對地心說感到無法解釋,而他的同代人都可以忍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觸犯了經典物理學家,許多年一直不被接受。奧威爾在他的著作《一九八四》中按時政府會通過赤裸的壓制來控制信息的流動,特別是通過禁書的方式。聽起來很熟悉吧,中國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下令過銷毀孔子的《論語》,以及后來的焚書坑儒。奧維德被奧古斯都驅逐出羅馬,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寫了《愛的藝術》,即使在崇尚優秀的文化的雅典,人們在閱讀某些書籍的時候也難免膽戰心驚。大衛里斯曼說過,在印刷術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藥,所以審查者們才需要穿著肅穆的長袍來熄滅點燃的火藥。因此偉大的思想往往是大膽的跟統治者對立的。這也就是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住們,要么是在國外得到的,要么就是在監獄得到的。
上面一部分說的事件的錯誤現在看來都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當時的人們并不覺得有那么的糟糕。上海美國學校的師生看了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跟這幫洋師生做了映后交流。臨走前一穿著校服的女生問姜文“為什么電影里那些孩子都經歷了文革,卻感覺那么快樂呢?”。 姜文愣了一下,但反應夠快,說:“我看你現在也很快樂, 等你長大了, 你才知道自己處在一個多么糟糕的年代。”同理,生活在現在的我們似乎覺得周圍的一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當過了幾十年之后,就會發現原來之前的時代是那么的糟。
我們當下需要警惕的不是奧威爾筆中的“老大哥”,而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對丑陋的無視。如果你想要做出偉大的成果,就不能對現實和丑陋視而不見,反而應該特別主義。
發現丑的東西比想象美的東西要容易。大多做出杰出成績的人似乎都是為了修正他們眼中的丑陋的東西。意大利畫家喬托看到拜占庭帝國的《圣母像》,深感不滿,于是動手改進,他因此成了文藝復興的先行者。哥白尼對地心說的解釋感到困惑,所以去找到真正的答案。喬布斯覺得所有的智能手機都很丑陋,因此決定去設計他想要的手機。中國諾貝爾獎得主看到中國的丑陋,于是去為之斗爭。所有優秀作品的秘訣就是:非??量痰钠肺?,加上實現這種品味的能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