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師”,很多人只知道Philipe Stark,卻沒聽說過Dieter Rams,因為他和他的設計一樣低調,不張揚。事實上他卻是從包豪斯到當代設計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人物,也是影響非常深遠的設計大師,他的很多代表作品已經完成了由“經典”到“日?!钡耐懽儭?/p>
早在1980年代,Dieter Rams就開始關注這由許許多多混亂形式、色彩和聲音所組成的這個花花世界。在他突然意識到他設計的許多東西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是非常遠大之時,他自問:我的設計夠好嗎?
由于設計并無法用任何數據去評斷它的好壞,下面Dieter Rams便提出了十項他認為好的設計該符合的重要原則。這也被稱為,“設計的十誡”。
1、好的設計是不斷創新 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創新:創新的可能性永遠無窮盡。
如果說還要為產品增加些什么?那就試著增加更多的創意吧!一項產品的創新、變化是永遠不可能枯竭的。人們總是能藉由技術、科技的發展,激發出更多更多的創新設計。而創新的設計永遠會伴隨著創新的技術、科技而來。
2、好的設計是實用的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可用性:不僅指功能上,還有心理和審美方面。
一個消費者買到一樣新產品,當然希望能好好用它的好功能。至于什么是購買產品的考量呢?不僅要考慮到實用,同時要讓你使用起來輕鬆、看起來賞心悅目。身為一個設計人員,想辦法讓自己的產品更加實用,其他沒有幫助的想法、功能,就捨去吧!
3、好的設計是唯美的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美觀:美感也是產品可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精心設計的產品才值得每天相處。
為什么要買有美感的產品?假使從早到晚都使用枯燥無味的產品,漸漸的,心靈會變得枯燥、乾涸;相反的,一樣看起來賞心悅目又有藝術感的產品,將會讓人在使用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增進一個人的創造力。
4、好的設計是能讓產品說話的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nderstandable.
易讀性:清晰地表達產品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也就是擁有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
簡單明瞭的設計不僅是讓人清楚了解產品的架構,更能增加產品與使用者的之間的溝通橋樑。而最高的境界,莫過于看到產品便能知曉它的一切。
5、好的設計是安靜的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謙遜不張揚:產品保持自己應有的特性,而不是作為裝飾品或藝術品。
設計品就是讓我們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只當做裝飾、藝術品。設計產品的過程中必須清楚知道它的定位,抓到功能、以及裝飾之間的平衡,并且要留下使用者的想像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定義產品。
6、好的設計是誠實的 Good design is honest.
誠實:忠實地傳達功能,而不是企圖顯得更高級更奢華。
夸大的口號并不會使產品看起來更新穎、增加更多功能、或更有價值。不要藉由任何夸大不實的方法操縱對消費者最初的承諾。
7、好的設計是歷久不衰的 Good design is long-lasting.
耐久:經典比時尚更持久。
假使不將產品定位在時髦、時尚的,那就不會有過時的顧慮。跟許許多多打著時尚名號出來的產品不同的是,這種產品能繼續存在于彼此的周遭,甚至是在當今喜新厭舊的潮流衝擊下,仍然能屹立不搖它的地位。
8、好的設計是周密的 Good design is thorough, down to the last detail.
細枝末節都深思熟慮
一個設計人員,絕對不能放縱自己的產品在隨心所欲、沒有規劃的狀態下完成。用『心』設計、按部就班完成的產品,才能顯示對消費者的尊重。
9、好的設計是能與生態和平共處的 Good design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對環境友好: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盡量節省能源,并將污染降至最小化。
讓它對地球、對我們的家園有益吧!在不論是生產、使用的過程中,更節省資源、減少各種不論有形或無形的污染。
10、好的設計是極簡的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盡少的設計:至純至簡,要更少設計但卻要更好。
有人說數大就是美,但在設計產品上卻不是如此!越是精巧的產品,越是能把重心放在它的本質。讓產品回歸它的本質、回到簡單。
(更多詳細英文資料請見Vitsoe公司的專欄介紹,原文是德文,網上有多種不同英文版本。)
這十條原則隨著最近的巡回展覽重新為設計師們熟悉和傳播。猶如一盞舊燈,拭去灰塵后依然閃耀。
設計生涯
Dieter Rams 1932年出生于德國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一座非常優雅安靜的小城),在當地的手工藝學校werkkunstschule Wiesbaden學習建筑及木匠,還在建筑設計事務所中工作過一段,最后進入Braun(博朗,著名的德國電子消費品制造商)公司,并在1961年后擔任設計主管,直至退休。同時,Rams從1960年開始為英國的Vitsoe公司設計系統家具,至今仍在持續完善中。
應該說,Dieter Rams進入工業設計這個行業的時間點正是這個行業開始發展,并正式職業化的時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大企業中,工業設計經歷了職業化的過程。在這一時期,工業設計在企業中被體系化、制度化,把設計的具體功能和具體責任以及在企業內部的地位都通過政策的方式明確下來,使設計有了明確的工作目的和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第一代的駐廠設計師,他們沒有可以請教經驗的前輩,設計的流程、與其他部門的溝通等等一切問題都要靠自己摸索。
另一方面,“企業形象”觀念在六七十年代開始流行,并得到很多大企業的認同。像Philips,意大利的Olivetti,IBM,Sony,以及Braun都開始注重公司整體形象的塑造。設計師的任務不僅僅是設計產品本身,同時也要兼顧到公司形象的整體性和延續性。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Rams領導下的Braun與當時重要的設計學院烏爾姆設計學院(Hochschule Gestaltung at Ulm)合作,探討新時代的設計哲學。可以說,現代德國的設計體系就是在這種合作中發展建立起來的。在他及Gugelot的主持下,理性、功能、減少主義等特點得到極大發展,形成新的系統設計方法,而且影響了整整一代的歐洲設計師,直至今日,還能看到這種影響力的痕跡。他們奠定了現代設計體系中非?;A的一些東西,比如,注重實用性和產品的內在邏輯性,形式與功能、材料、加工工藝的關系等等。
Rams的設計總是簡潔理性,完全摒棄了二戰前裝飾風的做作,同時卻又不失優雅;注重功能體驗,結構、比例和細節都顯得渾然天成與恰如其分。他的設計作品“其貌不揚”地出現在百姓家里,也進入了很多著名的博物館。
Rams的極簡與米斯的“少即多”還有所不同。米斯追求的是風格上的絕對單純,為此目的甚至可以犧牲功能。而Rams的“少”設計則是高度系統化和理性設計的自然結果。其目的是使設計盡可能少地干擾到產品的使用過程,讓使用操作過程更流暢更高效更自然。Braun公司的產品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與其說是刻意追求統一風格的結果,不如說是內在的系統性邏輯性造就了外在形式的統一。
如果說設計界有終身成就獎,那么Dieter Rams一定得拿一塊。他的設計品質和德國的制造品質一樣經久耐用。我們看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品還覺得那么親切熟悉,是因為這些形象幾乎天天出現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但卻并不顯得它們平凡乏味,相反,正是它們的經久不衰突出了Dieter Rams工作的偉大之處:正是他和他的團隊,賦予了這些在當時非常先進獨特的產品非常恰當的設計,才會被我們沿用至今。
最近,還有人翻出Rams過去在博朗的設計,直接與蘋果的產品進行比對,試圖找出內在的聯系和傳承。不得不說,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幾乎一脈相承。稱Dieter Rams為Jonathan Ive設計上的“精神導師“,不為過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