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想象當代年輕人有多害怕接電話?
最近新名詞“聯系方式恐懼鏈”,
真的是很好的反映了年輕人的現狀。
按照我個人的性格特點,
視頻通話的的確確是一級警報,
根本不想接到視頻通話,
甚至想當場去世。
視頻通話可怕的不僅僅是通話本身,
而是手機前置攝像頭里的自己(也沒有美顏功能),
還有你身處的環境,和誰一起,在干嘛,
都會一目了然得呈現在和你對話的那個人眼中。
我猜想肯定很多女孩子用這個,
來檢測男朋友在哪里在干嘛。
現在的人對于接電話這件事,
似乎也越來越不喜歡了。
語音通話至少我有你的微信,
我知道你是誰。
而現在的電話,
99%都是垃圾電話,
不是騷擾就是推銷,
不是推銷就是詐騙。
剩下的1%是叫你取外賣和快遞。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
手機來電鈴聲響起,
就會讓人感受到莫名的恐懼感——
究竟什么事,
居然嚴重到了要打電話的地步?
逼著很多人一下班就把手機設置成了勿擾。
更有人覺得相比起電話,
更討厭那些發超過30s的微信語音的。
短的勉強聽一下也就算了,
超過30s,有些甚至60s的,
轉文字么各種不通順。
中間有聽不清的地方,
也不能暫停,
只能從頭開始。
心態崩了,
還不如打電話呢!
郵件/短信/微信文字也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壓力,
為什么我們沒有那么害怕呢?
因為電話跟文字性的聯系方式比起來,
它具有更高的強制性。
鈴聲一響,我們需要即刻回應。
雖然我們大可以裝作沒聽見,
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這只會讓下一次鈴聲響起的時候,
你的壓力更加大而已。
相反,
短信、郵件、微信文字就有很大寬容度,
我既可以馬上就做出回復,
也可以花一兩分鐘時間慢慢措辭,
不著急的話甚至半天再回也沒事。
畢竟文字可以反復斟酌修改,
而語音、電話的表達就需要一步到位。
令人慶幸的是,
微信暫時還沒有推出已讀功能。
當TA的微信怎么這么久沒回,
你還可以安慰自己說,
是因為TA還沒有看到吧。
雖然事實是,
TA可能發了朋友圈,
TA只是單純不想再理你了呢!
但是這邊的建議是,親!
希望你可以繼續欺騙自己呢!
當然了,
比發文字更好的社交模式肯定是發表情了,
對于表情包一直處于滿庫存狀態的人來說,
不管聊什么,
我都可以用表情回復你。
對于還有一些多年不聯系的,
一聯系不是找你喝喜酒,
就是找你借錢的,
我們還是漂流瓶聯系吧!
果殼有篇文章跟我寫的這個基本一致,闡述得比我好,
可以見:我們為什么害怕打電話?
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簡單解釋一下。
題主說自己:
“短信、微信、QQ、郵件甚至面談等方式交流時,
都能夠及時回復他人,且十分健談”,
面談既然沒問題,
那么性格內向、社交焦慮等障礙基本可以排除。
對電話恐懼包含兩個方面:
1、抗拒打電話。
2、對電話鈴聲感到神經緊張及焦慮。
一、為什么會抗拒打電話?
習得性無助的深層心理機制主要有兩個方面:
1、控制感被剝奪。
人在失敗后,都會主動去尋找失敗的原因,
進行總結,避免下一次失敗。
但是,當人找不到失敗的原因,
并且一次又一次在同樣的問題上犯錯,
就相當于對這件事失去了控制感。
而電話溝通本身,
由于對方來電時間的不確定性、
自己需要即時回復而反應時間短暫、
不能通過表情等方式揣測
對方心理狀態等等方面,
充滿了更多不能控制的因素,
人對其控制感本身就要弱于郵件、
面談等其余溝通方式。
控制感被剝奪,
人就很容易產生無力感,
焦慮等情緒的出現也是難以避免。
2、間歇性強化。
焦慮等情緒的出現跟厭惡事件(打電話)的出現是有先后順序的。
打電話→溝通失敗(相當于懲罰)→焦慮
幾次強化以后,就形成了
操作性條件反射——讓人一提起電話,
就會感到焦慮(潛意識的認知已經默認為溝通將失敗)。
而微信、短信、郵件等替代電話的方式,
由于其很容易得到控制感(可以細細斟酌清楚字詞,不必即時作反應),
并且實質上也獲得了不少成功的話,那就如下:
微信(短信郵件等)→溝通成功(相當于獎勵)→心情愉悅
于是,打電話不斷受到懲罰性的負面強化,
同時可替代電話的微信等溝通方式
不斷得到正面性的強化,
人自然趨利避害會越來越不喜歡打電話
而越來越喜歡替代溝通方式了。
二、為什么對電話鈴聲感到神經緊張及焦慮?
上面說了操作性條件反射,比這種反射更基礎,
更讓人無需思索的是經典條件反射。
相信每個對巴甫洛夫略有了解的人對那個狗
聽見食物鈴聲響就流口水的實驗都不陌生:
把食物顯示給狗,并測量其唾液分泌。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如果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中性刺激
,即一個并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
如鈴響,這狗就會逐漸“學會”在只有鈴響
但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
人也遵從這簡單的法則:
本來電話鈴聲是個不至于引起
人情緒強烈變化的中性刺激,
但是當電話溝通多次失敗后,
這個中性刺激就與溝通失敗(條件刺激)形成了
聯結(老是接到加班電話什么的
也難免讓人下班后對電話鈴音焦慮)。
本來是:條件刺激(溝通失敗)→焦慮
多次強化后則變成了:中性刺激(電話鈴)→焦慮
大致機理就是這樣。
那么,該如何解決。
其實沒必要想很復雜,兩個方面來解決:
1、從一些沒有任務負擔的簡單溝通開始,
多嘗試著用電話去溝通,
此后的工作電話,提前做好溝通計劃
(甚至可以把要點先在筆記本上、電腦上列出),
有條不紊地表達清楚。慢慢形成正強化,
逐漸消除此前因為失敗而產生的焦慮感。
2、降低對電話溝通效果的期許:
電話溝通做得不好并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
事實上電話溝通雖然有其跨空間即時性的優點,
但及時效果不如面談,針對性不如短信言簡意賅,
全面性不如郵件圖文并茂。
所以,電話本身雖然有其優勢,
但非要達到跟別的溝通手段一樣的效果是不合理的。
關鍵是要在長期溝通中找準電話溝通的定位,
即跟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情境下討論什么樣的事
最適合用電話,
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清楚。
就是這樣。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