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創造力并不是來自靈光一現或者一個下午的靈感涌現。我們應該把創新作為一種日常習慣,就像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地基一樣。在99U我們從許多企業家、研究人員以及創意工作者身上總結出了創新人士身上值得借鑒的共同特點,幫助大家培養:
來源: 99U
編譯: Sherry @DIGITALING
(轉載請注明來自DIGITALING)
1、每個季度安排一次度假
風投家Brad Feld 每三個月給自己安排一周時間休假:
2、每次項目結束后舉辦一個“回顧會議”
前奧巴馬競選活動首席技術官Harper Reed認為每日“回顧”很重要:
“總統競選活動背后有一個很棒的團隊,這個團隊之所以總是充滿活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每當一個項目結束后,我們都會舉辦一個會議專門用來回顧整個項目。這使得我們能夠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我們啟動的到底是個怎樣的項目?’‘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錯了?’
由于我們養成了迭代式開發的創業精神,通常都能立即發現項目中哪些地方出錯了以及哪些地方是對的,這對我們來說非常有價值。我認為能夠隨時意識到事情的發展走向并且快速說出來這一點相當重要。
3、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暢銷書作者Cheryl Strayed 關于寫日記的重要性是這么說的:
4、創建一個“有趣人物的基金會”
作為一名作家兼企業家, Ben Casnocha創辦并投資了一項“有趣人物的基金會”,以鼓勵大家定時去尋找并接觸各種各樣有趣的人物:
“‘有趣人物的基金會’其實是一種預先承諾式的機制:通過預先設定好時間和資金,強制要求去尋找會見你感興趣的人。這樣一來就增加了你確實去做這件事的可能性。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做這件事,也想著要去做,但當事情真的推到眼前了,比如你必須抽出一小時來完成一件事或者要花40美元請某人吃飯——這時候他們就撒手不干了。
5、養成“剪報”的習慣來激發靈感
當Sarah Foelske感到困惑時,她會去看看她的剪報冊:
“在任何一個項目中通常都會有讓你感到困惑不解的時候,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遠離電腦逃離一天中的繁忙,這對我突破瓶頸期有很大的幫助。當你放松頭腦,就算只有10分鐘,也會發現靈感來的更容易了。在急需要創意靈感的時候,我認為像這樣的訓練和沉思是很有幫助的。
6、每天小睡一會
新聞主播Pat Kiernan 確保每天小睡一會兒:
7、大膽假設,并將設想的內容記錄下來
Rapha創始人Simon Mottram經常會寫一些假想的商業文章來幫助他進行決策:
“我常常會在《金融時報》或者《華爾街日報》上寫一些關于一個企業未來發展的假想式的商業文章。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嘗試想要達到的狀態。我曾在2005年給Rapha寫過一篇,這篇文章在《財富》雜志2010年11月份刊登過。(顯然現在世界變得有點不同了,《財富》雜志也改版了)
8、在酒吧里來場頭腦風暴
設計師James Victore喜歡在酒吧里思考設計創意:
“我都是在酒吧或餐廳里畫草圖,而不是在工作室。當我創作畫冊的時候,我每天早晨都會離開工作室去公園坐個把小時。一旦我有靈感了,就馬上在寫生本上速寫下來。之后白天的時間我都呆在工作室里完善作品,等到了傍晚4、5點鐘,我會去酒吧里坐坐,喝上兩杯再寫幾個新點子。我很喜歡每天這樣的創作過程,也因此成了我的習慣。
9、從鋼筋水泥的“牢籠”里走出來
電臺節目主持人Garrison Keillor確保自己不被辦公大樓所束縛,靜下心來好好觀察周圍的世界:
“我并不認為人們呆坐在電腦前能想出什么好創意。相反,帶上便簽本,出去走走,觀察周圍的世界,能帶給你更多的靈感。如果你走進一間房間,看到一些大型的圓柱,你會聯想到這里曾經是個儲蓄銀行,這時候你就把這些想法記下來,這會是激發創意靈感的開始。
10、學會用“思維合成”的方法來思考問題
藝術家兼電影制作人Ze Frank 在頭腦風暴時有自己一套方法來達到思維發散的制高點:
“‘思維合成’是一種試圖把你的思考過程分成幾部分的思考方式,當然,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你可以先列出4到5個形容詞或特征詞,然后往這個方向開始頭腦風暴。
一般來說,當我有了一個靈感時,我通常會圍繞這個點從小范圍內開始發散思維。舉個例子,Procter & Gamble出了新款廁紙,如果我想從它身上找到靈感,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廁紙上展開一定范圍的聯想。如果你沒有廁紙會怎樣?你會喜歡什么尺寸的廁紙?哪種人從來不用廁紙?哪種人又經常使用廁紙?你能用10,000卷廁紙來做什么?一個沒有廁紙的世界又會是怎樣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