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哪些品牌還在增長?我們列出了4個
作者 | 楚晴、栗子
2024 還未過半,新消費品牌的頭部玩家又被迫退服了幾個。
年初,刀法編輯部寫了一篇《初代新消費品牌,集體遭遇“成長的煩惱》,對過去幾年里第一批新消費品牌的“成長煩惱”進行了盤點,其中典型癥結有:原有客群流失,市場需求變弱;融資遇天花板,用戶畫像模糊;品牌勢能不穩定,主動或被動陷入內卷,包括價格戰、加盟拓店、過度聯名等。
而這些對品牌的影響輕則導致停滯增長,重則導致破產倒閉。無疑,當下的市場環境、用戶需求都與大家懷念的 2019 年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如今時勢之下,什么樣的品牌策略能拿到成績呢?
刀法編輯部盤點了 4 個在當下仍在逆勢增長的品牌,以期對大家有所啟發。
柚香谷:靠開墾浙江地區經銷渠道,兩年賣出近 11 億
Manner:不參與價格戰,仍保持增長的 3 點法寶
鶴所:憑借 0 蔗糖烘焙差異化,郊區開店年 GMV 超千萬
暴肌獨角獸:踩中品類、渠道紅利,一年賣 10 億
01
靠開墾浙江地區經銷渠道,柚香谷兩年賣出快 11 億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原文
渠道老兵經常會說,線下飲料市場往往比線上卷得更為恐怖,而能撬動線下經銷渠道,則是一個飲料品牌實力的見證。
刀法觀察到,去年春節期間浙江當地的網紅「柚香谷」宋柚汁飲料,今年 1 月已經把廣告投放到上海地鐵大屏了。
柚香谷創立于浙江衢州常山縣,品牌官網顯示,其爆款產品宋柚汁(原名雙柚汁)上市后,2022 年銷售額達到 3.95 億元,次年銷售額達 6 億元,并于同年 10 月正式對外宣布,從浙江進軍全國市場。
復盤柚香谷的戰略打法,刀法提煉出以下三點關鍵信息:
在核心單品上,柚香谷強調原料和產地稀缺性,主打“常山胡柚+YUZU香柚”雙柚汁品類。通過構建自有種植及加工基地,開創“常山胡柚+YUZU香柚”雙柚汁這一品類,讓產品原料成為目前最大的競爭準入壁壘。
在渠道切入上,先抓與品類消費者畫像重合度最高的核心渠道,以火鍋、燒烤、小龍蝦等餐飲店為突破口,確立柚香谷在浙江當地的佐餐飲料心智,逐步引發更多的經銷商前來問詢。
在品牌定位上,盤子鋪得很大,跨品類做生態互補。以柚香谷掌握的“YUZU香柚”原料為中心,將宋柚汁大單品經驗復制到食品飲料、美妝個護多領域,打造覆蓋全民吃喝玩樂的多品類產業。
柚香谷在加速拓展市場的同時,同行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
有從業者和刀法交流時,提及核心單品宋柚汁的配料 TOP3 分別為:水、果葡萄糖漿、白砂糖,其次才是“YUZU香柚”,認為:既然這類產品的口感仍有調整空間,那么,市場目前對“YUZU香柚”的認可度是不是存在過譽可能性?
綜合來看,聯想到電影《沙丘》里的經典臺詞:得香料者,得天下。當各地經銷商及消費者認可 YUZU香柚,YUZU香柚就是宋偉的“香料”。
如果哪天“YUZU香柚”失靈了,有過這般成功經驗的操盤手,也具備相對更強的能力,炮制下一款“香料”。
02
沒被咖啡價格戰卷到,Manner 增長的三點法寶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原文
Manner 是眼下本土精品咖啡品牌當中發展勢頭最猛的一個。
品牌于 2015 年在上海起家,強調品質但相對平價,2018-2021 年累計獲五輪融資,品牌估值一度高達 28 億美元。2023 年 11 月,Manner 提前完成全國拓店指標,門店數量突破 1200 家。
到 2023 年年底,Manner 在上海市區的門店密度已向瑞幸看齊。打開地圖軟件搜索“Manner”,附近一千米內至少有 10 家,而瑞幸也才 15 家左右。
Manner 的發展,客觀來看分為在上海地區提高品牌勢能,以及在上海以外地區釋放動能兩大階段,在產品、定價以及門店拓展三點上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路徑。
起源于上海靜安,Manner 在保證咖啡因攝入的基礎上,注重創新產品的適口性,超 90% 的產品價格均在 10-25 元,既考慮到本土消費者對精品咖啡嘗鮮時的價格敏感,也承接了這幾年咖啡愛好者們消費降級的需求,迅速在高線城市白領人群打出認知。
Manner 從最初單店模式下的關注坪效,到走出上海、加速拓店,疫情期間還提高了數字化運營效率,聚合用戶資產,均為品牌規模化擴張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本篇品牌觀察文章發布后,刀法進一步通過接近品牌的知情人士了解到,目前 Manner 創始人韓玉龍已經隱退幕后,品牌的日常運營,由具備多年消費行業操盤經驗的職業經理人負責。
對比不同團隊的主導階段,現階段的品牌團隊,進一步提高了降本增效在門店事務的戰略地位。
在多家 Manner 門店,用戶可以看到僅配備一名咖啡師,負責接待介紹、點單、制作以及部分拉花需求等等,需要獨自應對早八/午休等高峰時間段到店排隊的消費者,包括一些第三方外賣訂單。偶爾新品賣爆或者節假日,才會臨時增加人員進行協助。
刀法認為,咖啡師一人身兼數職,固然考慮到了用人成本,而咖啡師同樣也是代表品牌形象、直接接觸用戶的那群人,構成了整個組織的最小單元,在長期影響著 Manner 單店營運效率,不得不重視。
03
農村包圍城市,鶴所的“慢”生意經
2022 年疫情橫肆的情況下,鶴所在北京郊區通州萬達開出第一家門店,第一年 GMV 就過了千萬。目前已投入運營的 4 家門店均能實現盈利,并且門店復購率超過 60%。鶴所為何選擇低調起步?又如何實現穩定盈利呢?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原文
這篇文章中,我們從產品打磨、門店模型、品牌營銷三方面來對鶴所的經營思路進行了詳細拆解。
產品上,鶴所就思考了一個問題:產品有沒有滿足顧客的差異化需求?
2022 年,烘焙市場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尤其是新興品牌大多都共用幾家工廠做供應鏈。因而,差異化成為了品牌是否能走出去的關鍵。與此同時,幾年飲料市場的教育讓低糖漸入人心,而彼時 0 蔗糖烘焙處于有需求少供給的相對藍海。
經過小半年可行性調研后,鶴所的差異化被定義為“0 蔗糖”。定位明確后的下一步是找到符合需求的產品和定價組合。鶴所的策略是用最質樸的算術邏輯:先定客單價,再按照客單價來制定產品組合。
客單價上,鶴所選的是最廣泛接受的主流價位段 40 元左右。而在產品組合上,是以一個主打產品承接利潤,做品牌和銷售額產出;再加上多價位段的性價比單品,做補充。
開店是品牌、產品的落地。而在這里鶴所思考的問題不僅僅要曝光度和流量,更重要的是:生意的財務模型是不是健康?
利潤 = 銷售額 - 成本。最好的選址,是既能產生高銷售額,還租金低。還有一個是生意的,即人流的可持續性。而通州萬達附近居住人群居多,同時客流大、競爭少、租金相較城區也低。這一選址也為鶴所確立了“區域型商業+超市”的門店選址模型。
截至目前,鶴所在開出的 5 家門店里,測試了 3 種單店模型。
品牌營銷上,鶴所的策略是“能省則省 —— 對已經發生的成本極致再利用”。既然產品是最下功夫的地方。那鶴所所有的品牌宣傳都緊緊圍繞產品。具體落在三個方面:
一是,溯源健康食材誕生地,將“尋找食材”的過程作為品牌宣發素材;
二是,造 360 度透明廚房,展示“產品制作”的過程;
三是,利用門店內物料,力所能及地擴大傳播范圍。
回顧鶴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來,相比于宏大敘事,鶴所更在意走出的每一步是不是踏實。“做餐飲沒有陰謀,只有陽謀”,每當有人問起鶴所的成功經驗的時候,創始人包如江都會如此形容。“鄉村企業家”也是包如江從投資人那收獲最多的評價。
04
沒有性感故事,暴肌獨角獸一年賣了10億
推薦閱讀:沒有性感故事,這個輕食品牌一年賣了10億
創立于 2016 年的暴肌獨角獸,去年賣了10億GMV,今年1月份還拿到了戰略投資。為什么它能在消費行業跌宕起伏的 8 年時間里保持增長?如果無法改變環境,那如何成為活下來的適者?暴肌獨角獸或許是個好例子。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原文
盤點暴肌獨角獸歷年數據,我們發現了兩個不尋常的點:
一是,核心品類轉變巨大。過去一年抖音銷售類目占比最大的黑咖啡,在 2021 年之前并非其主推商品;
二是,品牌印象“千人千面”。暴肌獨角獸在各個渠道的品類分布存在極大差異。
對于大多數品牌而言,保持大單品的一致性對于塑造品牌印記非常重要。但暴肌獨角獸似乎并不在意。那他們的品牌打法是什么?背后有什么主線邏輯?
以此為切入口,我們對暴肌獨角獸的產品、渠道策略進行了剖析。
品類上,我們將暴肌獨角獸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雞胸肉起步期、多 SPU 風險共攤期、咖啡“上位”期。
對每個階段進行詳細剖析后,我們發現雖然三個階段的打法各不相同,但都與投資邏輯有相似之處,即用認知差和先發優勢完成第一桶金的“原始積累”,并以此建立供應鏈壁壘,再不斷找市場上的藍海機會,迭代實驗。
在市場供小于求的時候投入,等市場卷起來了撤出。藍海進、紅海出,動作快是拿到利潤的關鍵。這也是對于第一個變化的解答。
而對于第二個現象“千人千面品牌印記”的解釋,則落在了暴肌獨角獸的渠道策略上。
對于市場上的新興渠道,暴肌獨角獸都會有團隊做提前布局。早在 2019 年,暴肌獨角獸就入駐了抖音、快手、拼多多、小紅書等,完成了全平臺布局。而后兩三年中幾個平臺的高速發展期,暴肌獨角獸都有全程參與。
針對潛力較大的渠道,暴肌獨角獸也會成立專業團隊,甚至成立獨立子公司進行運營。對于如何篩選潛力渠道,差異化運營例證,我們也在文中進行了詳細拆解。
雖然品類、渠道的布局、打法都充滿著變化,但其背后實則有著不變的邏輯 —— 用正向盈利維持企業的長久經營。這也體現在了暴肌獨角獸自建工廠完善供應鏈、開拓線下渠道上。
如果無法改變環境,那如何做到適者生存?不斷熟悉叢林法則,用活得久拿時間的復利,是現階段的暴肌獨角獸能給到的解題思路。
05
分析師點評
過去幾年,互聯網放大了一個品牌的影響力,快消品制造稀缺感,我們聽說過太多類似“以小博大”的路徑,而這些批量 SOP 也成就了許多風口上的造富神話。
當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新消費品牌都認識到互聯網的能量后,線上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回歸線下傳統渠道、日拱一卒的做法,成了眾多新生代品牌在市場中扎根的關鍵戰略。
尤其是這兩年,消費圈不再一味追求銷售額的刺激性,更加關注盈利和現金流動性,也讓一些蟄伏多年夯實商業模式基礎的品牌,抓住了新周期下的發展機會。
無論是走勢能路線還是動能路線,做品牌首先是活下來,在生意層面終有一段路殊途同歸。
希望廣大從業者不管走在任何一條路上,都有心有余力,享受關注一個品牌生長的過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