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技術脫鉤”威脅,李國杰院士提出國產CPU發(fā)展四大建議
面對美國不斷升級的“技術脫鉤”,國產CPU外部供應渠道受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
其一,政府部門和多數企業(yè)應當認真做好應對“技術脫鉤”的應急預案。技術上的“脫鉤”與“反脫鉤”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比應對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復雜得多。企業(yè)之間的聯系千頭萬緒,采取反制措施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考慮不周很可能傷及自身。
其二,李國杰建議,將形成14至3納米集成電路生產能力納入國家“新基建”計劃。從基礎建設的角度看,以微處理器為代表的高端通用芯片無疑是信息基礎設施的基石,也應該是“新基建”的核心。未來20年,國際競爭的關鍵是集成電路,建議將EDA軟件、光刻機、光刻膠等作為重中之重,集中資源,優(yōu)先發(fā)展。
其三,應加大政府采購力度,通過政府和國有企業(yè)的采購支持國產微處理器。近年來,中央網信辦大力推動在關鍵基礎設施等重要領域實現國產化,但許多部門和國有企業(yè)的負責人還是把維持當前的營業(yè)額和利潤等“業(yè)績”放在第一位,對“技術脫鉤”的風險和迫切性認識不到位。
建議加大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的政府采購力度,對國防科工、電信、交通、電力、金融等關鍵行業(yè)的國有骨干企業(yè),提出更嚴格的國產化替代指令性要求,將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技術脫鉤”做貢獻,列為考核政府和國企干部的要求。關鍵行業(yè)要幫助國內微處理器公司擴大芯片應用規(guī)模,為其提供更多的試錯機會和成長空間。
其四,要加強CPU內構安全研究,重視CPU安全性測評工作。李國杰認為,不要奢望信息系統達到所謂的“絕對安全”狀態(tài)。追求絕對安全的結果必然是絕對不可用。過度防護通常會造成計算機可用性和用戶體驗嚴重下降,相當于入侵威懾產生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攻擊效果。構建CPU內部安全機制的目標是達到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實現安全風險的可預測、可評估、可隔離、可控制。
所以要加強對安全體系結構的頂層規(guī)劃設計,扎實開展安全體系結構研究,大力推動軟硬件安全協同設計形成CPU安全上的“非對稱技術”和制高點。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安全體系結構和處理器安全微體系結構標準,根據不同領域對安全性的不同需求,分級分檔提出明確要求。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