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千萬別卷錯方向!
何以謂之領先
我們什么時候開始感覺蘋果是手機行業的領先者?又是什么時候開始感受到埃隆·馬斯克與特斯拉的魅力?我想,那絕對不是發生在2023年蘋果超越三星成為智能手機全球銷量第一,也肯定不是去年前三季度Model Y首次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
蘋果領先的不是液晶屏、攝影頭、芯片,特斯拉領先的也不是電池、電機、智能駕駛。我想應該是iPhone系列手機代表的流暢體驗、人機交互、智能生態鏈,是特斯拉所提倡的人車智能生活與無盡有趣的理念,讓純電車改變的絕對不止是動力方式的切換,更讓人們重新審視汽車、審視車空間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
同樣的,國內的翹楚們也在用這個思路去成為行業開拓者。當我們感嘆華為的“遙遙領先”時,不僅是感嘆其快速發展的麒麟芯片,而應該看到華為構建的包含移動設備、智能穿戴、先進智駕的整個智能生態,這個生態的價值是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智能對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類似的翹楚們還有比亞迪、大疆等,他們的強大之處從來都不是某一個硬件,而是用一種全新的競爭思維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的消費形態。
所以,除了特殊垂類外,真正領先的絕對不僅是對應用技術本身的研發,更多的需要在此之上探索人文科技的價值,探索科技應用與個體生活之間的協調。
參數決定不了美好生活
對于消費者來說,參數是重要的,但參數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消費者總會被那些科技與生活的融合之美打動。
我們的手機像素從最初的500萬到1000萬、5000萬、1億,但我們最喜歡的照片卻未必是用最高像素拍出來的那張;我們買的吹風機從1000轉到13000轉,再到戴森做到的25000轉,其實哪怕是30000轉,很多人也未必可以感受到這其中的差距,甚至覺得最初的那款更加好用舒適。
很多中國企業都具有“參數不足恐懼癥”,這個癥狀的產生是我們工業發展帶來的“后遺癥”。
過去三十多年來,國際巨頭占據了許多領域的研發與市場,大多數中國企業只能靠加工貿易、貼牌生產獲取薄利。為了擺脫加工組裝、貼牌生產的帽子,中國企業都加大了科研投入,這很大地推動了中國制造業水平的整體提升,但我們發現大家整體的利潤水平依然不高,那是因為我們進入了另外一個內耗型競爭局面——卷參數。
在制造業早期,因為沒有技術,沒有研發,企業間競爭的殺手锏就是價格,低價就是卷倒對手的唯一手段。當制造業企業意識到這點后,開始注重產業研發、注重產品間的微小參數差距。你有1000萬像素我就1500萬像素,你的產品續航5小時我就續航5.5小時,你的按摩椅有4個按摩部位我就搞6個。
這些微小參數的提升有用嗎?當然是有用的,否則消費者也不會為此買單,但這種微小的參數差距并不會給企業帶來真正的領先和市場地位提升。所謂的參數內卷實際上是對過去成功路徑的依賴,哪怕這條路徑變得越來越擁擠、邊際效益越來越低,但依然會讓很多企業有慣性,這并不算錯。
但行業發展總要改變,總要有企業在路徑依賴的惰性之外將自己置于巨大的阻力中,探索科技與個體生活之間的關系,從工業思維的競爭轉變為用戶思維的競爭。
關于這個轉變,我最近看到了照明行業的發展,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樣本。
消費者都是“追光者”
照明行業和其它傳統制造業擁有同樣的發展路徑。
在LED未普及之前,中國市場上銷量前五的照明產品,基本都來自外國品牌,如飛利浦、GE、松下等。由于缺少生產芯片的核心技術,國產廠商只能長期從事簡單的模具加工、外觀包裝等基礎工作。隨著LED普及以后,一些國內廠商開始做起自己的品牌,但仍然沿襲傳統模式:芯片靠買,只要設計個外觀,組裝一些零件,就能把產品推向市場。
誠然,在品類整體繁榮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做不做研發、有沒有技術都一樣,因為大家都增長得很快。當房地產發展速度大幅減緩,其伴生的照明行業也進入存量競爭,同質化產品迅速陷入低價內卷和參數內卷。
所以這幾年來,部分國內照明廠商要么拼價格,不追求照明品質而選擇以價換量;要么搞噱頭,通過模仿某個時區的陽光、北歐極光、海邊晨光,并且不斷提高參數,從而靠高價賺到錢。
自然光很普遍也很重要,光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因為它太自然、無處不在,所以我們往往忽略了光本身的價值,或者說忽略了光作為重要自然要素的意義。在幾百萬年的發展中,我們的眼睛、器官、身體,甚至情緒已經完全適應了自然光,并進而形成了我們的生理節律。
光與空氣、水一樣,是自然界中對人這一生命體最重要的因素,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與認知,我們逐漸改善了環境,讓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減少,但健康照明的問題卻尚未解決。
“我認為,健康照明的底層意義就是在占據我們接近90%時間的室內空間,創造接近自然光的光照氛圍,因為我們已經完全適應了自然光。”
為此,早在去年,雷士照明就成為行業首個“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并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聯合啟動“中國航天照明科技實驗室”,共同研發健康照明的底層技術。
4月23日,雷士照明正式發布“伴生適然光技術”,我發現這個技術的背后并不是燈管、燈珠、芯片的巨大科研進步,而是對于“光”這一看似無法約束的生活要素的執著。
“伴生適然光技術”所提供的航天級健康光,源自于航天照明科技實驗室的技術驅動,歷經航天空間站極端環境場景檢驗。有人會問,這是說明雷士照明質量更好?只是可以經受極端環境考驗嗎?
我覺得是也不全是,這個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對于每天繞地球16圈的中國空間站里面的航天員而言,“人造光”就相當于他們的太陽,“光”在這個并不算大的空間里提供的不僅是照明,更是如何讓他們在如此封閉的空間中更舒適地生活與工作,滿足他們的“剛剛好”照明需求的同時,也讓他們擁有更好的生理體感與心理感受,這是對于光、空間、個體之間關系的最佳探索。
做到這些,正是因為“伴生適然光技術”所突出的核心是國內首創——“動態、適配個體健康需求”。
在發布會上,進入行業快20年的雷士照明研發副總裁王洪波不止一次的提及“光健康”、“適配”、“以人為本”,王洪波從自然光與人身體的關系、如何用技術探索更健康的光等角度一步步切入到雷士照明的“伴生適然光技術”。該技術其實沒那么復雜,就是基于健康照明開發的動態健康光技術,但要做到這些除了探索照明科技外還要探索人體內在節律、光對生理心理造成的細微影響,努力實現“人在自然中,光都剛剛好”。
卷參數是確定性的、可視的,但要從科技中探索光與人體之間的關系,就變得極其復雜與難以捉摸。
讓光照亮更多地方
當我們看到太多企業案例后,我們對企業的看法就會更加多元、多維、立體和力求接近客觀,對于企業發展的理解也需要更加的全面。我所理解的“別卷錯方向”并不是否定一個方向,也不是鼓勵企業只追求一個方向,企業應該在產品、渠道、價格、技術、營銷中找到一個動態切換的發展路徑,力求在戰略的層面做出更大的市場想象空間。
所以,技術很重要,它是矗立在偉大數字前面的“1”,而產品則是挨著技術并不斷往后延伸的“0”。沒有技術的迭代,產品所延續的“0”毫無意義,而沒有后續的“0”,技術也只單薄的留在原地的“1”。
在23日的發布會上,雷士照明依托伴生適然光技術,正式發布全新的“小雷易家”與“肖邦87系列新品”,代表技術與產品的完美結合。
小雷易家——主打“更觸手可得的家居健康照明產品”,60秒輕松配置下可以呈現家居生活中的多個高頻場景。而肖邦87系列新品則更偏出行下的酒店照明場景,為高端酒店的光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提升,從視覺感官、生理節律、心理情感三大維度為客人帶來身心靈的全然放松與感官舒展。
你看,從居家到出行,雷士照明希望幫助消費者在不同生活場景下創造更契合“身體與心靈”雙修的健康狀態,讓科技的光照亮更多地方。
我們必須承認,偉大的企業征服我們的從來不只是產品,在照亮更多這件事上,雷士照明還點亮了三盞燈:“公益的光”、“綠色的光”、“中國的光”,而這些往往會被我們忽略,但這是我認為現代企業最應該擁有的精神,這也是我在解讀企業中最不想扔掉的部分,雖然比起技術來說這并不性感。
就在此次發布會上,雷士照明宣布聯合中國航天基金會、壹基金,正式啟動名為“拾光計劃”的公益活動,并承諾到2025年覆蓋300所學校,改善50萬名青少年用光環境,此為“公益的光”。
另外,作為照明頭部品牌,引領行業綠色健康發展也是雷士照明的責任。正如雷士照明CEO林良琦所說:“雷士照明的ESG體系不是自己的體系,而應該是整個行業的風向標。”2023年,雷士照明宣布構建全面、立體的科學ESG治理體系,并圍繞氣候行動、綠色健康產品、供應鏈管理、員工關懷等13個重點議題,正式向綠色低碳轉型,此為“綠色的光”。
最后,正如我在上文所述,與其它照明廠商只知道搬運淺層理念,通過模仿“某個時區的陽光”、“北歐極光”不同。雷士照明認為“真正好的光,要與不同人群的健康節律、生理、心理高度關聯。”于是,雷士照明選擇與中國航天攜手,基于適合國人的光譜和用戶研究,創造出了真正適配中國人的健康光,此為“中國的民族之光”。
從雷士照明身上看到的光
或許,很多人會說,雷士照明的案例不具有普遍性,也會有人說,照明行業的技術門檻并沒有很高。
這些或許都是對的,照明有它自己的行業屬性,確實比起手機汽車甚至大多數產品來說沒那么大的技術門檻。但我為什么去剖析這個案例,是因為它提供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題思路。
在當下,很多企業面臨的問題并不來自消費端,所謂消費復蘇緩慢永遠也都是借口,環境再怎么變化總有企業在成長,也總有企業活得不錯,這其實本源在于思維是否能夠轉變,以及方向如何選擇。
“水和鉆石哪個更重要?”,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水更重要,畢竟相比較生命之源來說,鉆石毫無意義。但當我們問“一杯水和一杯鉆石你怎么選?”,基于非生死的條件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鉆石。
這與當下很多企業的選擇都類似,畢竟水的重要性需要站在苛刻的、長遠的、和更高維度的情況去思考,而卷低價、卷參數就像唾手可得的實惠,更直接。雷士照明選擇用更高維的方向去卷、去拓展,實際上從短期上拋棄了簡單模式,選擇了探索技術、產品、生態與消費者的內在關聯,這是成倍困難的高階模式。
在發布會上,雷士照明CEO林良琦說:“潔凈的空氣、干凈的水和健康的光滋養了生命。我們的照明技術不僅會照亮道路,更會引導方向,促進和諧,增進福祉。展望未來,人類文明在智能化、個性化和環境友好型照明技術上的突破,將成為社會新質生產力的典范”。
當我們站在更宏觀更長遠的用戶角度去思考時,我們就能收獲更多不一樣的機會與方向,比如從“燈具”視角轉換為“光生活”的視角、從“交通工具”視角轉換為“智能生活延伸”的視角、從“特殊面料”視角轉換為“松弛生活”視角等。
這些轉換在很多行業已經發生,但在更多的傳統行業里卻還未切換,在此之前的照明行業也屬于那個時代,但雷士照明去切換了,那剩下的傳統行業是否可以借鑒呢?
<end>
編輯:夏周周、劉凱
總編:沈帥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