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刺客來了,共享神話破滅?
@新熵 原創
作者丨王思原 編輯丨伊頁
繼共享充電寶悄悄成為“價格刺客”后,共享單車也有步入后塵之勢。
近日,關于美團、哈啰等共享單車平臺假期漲價一事引起熱議。據不少用戶反映,在掃碼用車時會彈出一條價格變更提示稱,“當前城市單車服務價格為:法定節假日起步價1.8元(含15分鐘),時長費1.0元/15分鐘;其他時段起步價1.5元(含15分鐘),時長費1.0元/15分鐘”。
按照此計費標準,假日騎車價格漲幅超過20%,一小時需花費4.8元,甚至超過了0.5L汽油。大部分網友對此次漲價頗有意見,稱其“吃相難看”、“要收割了”。
對于漲價行為,美團、哈啰等平臺官方也積極回應稱:節假日人力成本、運維成本普遍上漲。
曾有公開數據測算,一輛共享單車每天的折舊和運維費用為2元。如果按照“人均一輛車”的理想通勤狀態,一輛車每天2次騎行、單次貢獻2元收入,以及最低200元的車輛投放成本來計算,一輛共享單車需要至少運營夠100天才能回本。
此外,在一年中剩余的265天,這輛車還會產生至少530元的運營費用。如果以投放十萬輛單車計算,平臺一年要支付的運維費用就超過5300萬元。
如此來看,運維確實是平臺一大難題,而漲價便成了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手段。
其實回過頭看,即使共享單車平臺歷經多輪漲價,也依然會有剛需用戶留存下來,而在滿足這部分用戶的使用需求和維持運營成本的平衡之間,就是可持續的利潤。
從行業早期通過燒錢補貼搶占市場,到如今不斷漲價的過程中,共享單車的剛需用戶粘性只會越來越強,因為“共享經濟”帶來的便捷體驗和使用習慣已經形成。
一次次小區間的調價,更像是平臺與用戶互相試探的一個過程。平臺能夠篩出一部分對價格敏感且使用頻率并不高的非剛需用戶,同時收縮投放規模、壓縮運營成本,讓社會資源的利用率得到真正的提升。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共享單車的漲價,并不能解決其根本性的問題——如何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目前,共享單車平臺依舊虧損,盡管經過了多輪融資和補貼戰爭,但仍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盈利模式。雖然靠漲價和降本能短時間內增加收入,但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規模縮減,甚至可能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規模小用戶體驗差,導致用戶使用意愿下降,最后再通過漲價拉高收入,用戶使用意愿更低。
因此,共享單車企業需要尋找更多商業化的方式。比如,在產品方面,可以開發更多符合用戶需求和場景的車型和功能,并且做好價格段區分;在服務方面,可以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和會員權益;在合作方面,可以與商家、廣告主等建立更多互利互惠的關系;在技術方面,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提升運維效率和用戶體驗。
各行各業的共享經濟平臺自進入國內市場以來就不斷遭遇質疑,不少專業人士都曾指出,國內的共享經濟模式其實是披上了互聯網外衣的傳統租賃。雖然沒能還原共享模式下閑置資源的再利用,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否認國內共享經濟解決了一些用戶的實際需求。不過對于平臺方來說,如何將該模式做到盡善盡美、互利互惠,仍舊是經營智慧的考驗。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