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Kik: 它的歷史、定位、服務
作者: 侯亮
原文地址:http://www.naowan.com/archives/2010/12/03/1798
終于,RIM以侵權名義起訴即時通訊創業企業Kik,而就在此前幾天,RIM已經將Kik從其App World應用商店移除。作為黑莓手機的制造商,RIM為何對一款剛剛面世不久的小軟件如此大動干戈?這其中有什么玄機?
本文并不想糾結于上述法律問題,或討論虛無縹緲的商場暗戰。我更希望從kik這款小軟件的產品定位、功能設計、推廣營銷等方面,分析kik作為一款手機軟件產品的獨特之處。本文努力探究如下幾個問題:
- Kik究竟是一款什么產品?如果它是又一款IM軟件的話,我們已經有了MSN、QQ,為什么還要Kik?
- Kik為什么能夠如此迅猛的發展?它的產品利用了什么“手機心理學”?它又是如何推廣的?
- 最后,我們能從Kik那里學到什么?它對我們設計、推廣、運營產品有哪些啟發?
-
為了回答上面這些問題,然我們從Kik的歷史講起。
Kik簡史
Kik Interactive公司創立于2009年1月,創始人Ted Livingston此前在黑莓公司擔任系統工程師和技術產品的協調員,2008年12月離職,很快創立Kik Interactive(點擊查看Ted Livingston的LinkedIn主頁)。
2010年10月低,Kik作為一款手機IM軟件面世,并在15天內用戶量突破100萬,這個速度堪稱驚人,連Livingston自己都不敢相信。要知道,同樣的100萬用戶量,Twitter用了兩年時間才達到。
那么,Kik能用來干什么呢?使用Kik你可以:
- 免費給朋友發信息
- 你會看到信息的當前狀態(正在發送中,發送成功,已經被閱)
- 如果對方正在回復你的信息,你會看到“XXX is typing …”的實時提示
-
如果你用的是黑莓手機,你會發現,Kik就是黑莓上最著名的IM軟件BlackBerry Messenger(BBM)的復制品。不同的是,BBM只能在黑莓上使用,而Kik是跨平臺的(BlackBerry+iPhone+iPod+Android)。
沒錯,就連Livingston自己也承認,Kik是BBM的跨平臺版本:
“如果你的所有朋友都用黑莓手機,那么BBM確實非常棒,他們甚至沒必要用Kik?!?
而,事實卻是,在美國的智能手機市場,Blackberry、iPhone、Android三個系統三足鼎立,總共占智能手機市場的80%。也就是說,就算你再喜歡你黑莓手機中的BBM,如果你朋友用的是iPhone或Android手機,你們也不能夠通信。聽起來是不是很沮喪?
因此,用戶喜歡Kik是有道理的。Kik將原本只能在Blackberry上使用的優秀產品,擴展到iPhone和Android平臺上,使得三大智能手機系統的用戶都能分享。跨平臺真的很重要么?真的很重要!
我相信,這正是黑莓將Kik驅逐出軟件商店的原因之一。由于黑莓手機主要著眼于企業用戶,一直以來都很難吸引開發者為其開發應用軟件,BBM被廣泛視為一款可以幫助RIM吸引年輕用戶和國際用戶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RIM一開始就不想讓BBM跨平臺,它更希望用戶因為喜愛BBM而成為黑莓手機的忠實用戶。
Kik是什么:IM還是SNS?
且慢!如果只是跨平臺,我們完全可以選擇MSN,或國產的QQ。如果Kik只是另一個MSN或者QQ的話,人們為什么要選擇它?Kik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有人說Kik簡潔,有人說Kik快速。然而,這些因素雖然重要(后面還會專門分析),在激烈競爭的今天,它們還不是吸引人們選擇一款IM的最重要原因。那么,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沒錯,答案是“人”。沒有人的IM,也就沒有了價值。但是,我們的MSN和QQ上已經有很多人了,為什么還要這個Kik?答案是:Kik維系了與其他IM不同的人與人的關系,即手機上保持的人際關系。
在此,我想提醒一下各位讀者:在蘋果的應用商店,無論MSN、QQ還是Kik,它們的分類并不叫IM,而叫Social Networking(社交網絡)。也就是說,本質上它們提供了一種社交網絡的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也就是SNS。
下圖是iPhone平臺下注冊Kik賬號的界面:
iPhone平臺下注冊Kik賬號的界面
大家看到,在注冊Kik時,你可以選擇填寫自己的手機號,經過你的允許Kik會讀取你的手機地址簿(在 Kik的早期版本中,它干脆直接讀取你的手機地址簿,這也人們常常提及Kik侵犯隱私的地方)。通過讀取地址簿的信息,Kik會告訴你有誰正在使用Kik,這樣你就可以直接聯系他。通過這種方式,Kik的用戶迅速發展。
你是否已經注意到,這種病毒傳播,正是一些SNS推廣用戶的常見方式!而且,也只有SNS式的推廣,才能有這種病毒傳播的效果。無論是國外的Facebook,還是國內的開心網,最初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迅速發展用戶的。不同的是,這些SNS產品的傳播媒介是email,而Kik的傳播媒介是手機地址簿。
從這個角度也再次印證了,與其說Kik是一款IM軟件,不如說它是一款SNS產品。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我們來探究Kik能給用戶帶來哪些服務,并對比與其他IM的區別,才會有更深入的發現。
Kik的服務:免費的、跨運營商的短信服務
如前所述,Kik主要將手機上的人際關系轉移到自己的平臺上。手機在聯系人與人的關系方面,提供兩項最基本的服務:通話,短信息。Kik提供的服務正是后者:短信服務,而且,完全免費。有人干脆說,Kik是短信殺手(Text Message Killer)。
這話并不夸張。在北美(目前Kik用戶最多的地區),發短信比打電話還貴(和中國相比正相反),短信是一種相對“奢侈”的服務。而且,因為在Kik上的短信發送是通過網絡,不受運營商的限制,也就是說,A運營商的手機可以免費發送信息給B運營商的手機,所以Kik的服務還是“跨運營商”的。因此,從省錢的角度,人們也完全有理由對Kik大加推崇。
至此,我們可以說,Kik是一款提供免費收發短信服務、跨運營商、跨平臺的SNS產品。它通過讀取用戶手機的地址簿信息,移植、重建了用戶關系,并迅速實現了用戶量的增加。
下表對幾個主要SNS產品在平臺性、最主要的用戶關系、提供的最主要服務、用戶推廣方式進行了比較。通過對比,我們會進一步發現,Kik并不是又一個用來聊天的IM,也不僅僅是跨平臺那么簡單,它確實有不可替代的地方。
MSN | 飛信 | BBM | Kik | |||
平臺性 | 跨平臺 | 跨平臺 | 跨平臺 | 跨平臺 | 黑莓 | 跨平臺 |
最主要的
用戶關系 |
工作中的同事、合作伙伴等 | 類別廣泛,包括陌生人、同學、同事等 | 手機上有電話的人(限移動用戶) | 同事,同學 | 手機地址簿中的同事、商業合作伙伴 | 手機地址簿中的人 |
吸引用戶的最主要服務 | 文本聊天, 文件發送, 視頻聊天 | 文本聊天, 文件發送, 視頻聊天 | 免費短信 | 游戲、日志、位置、圖片等信息分享 | 發送短信息, 共享圖片、文件 | 免費短消息 |
主要的用戶推廣方式 | 主動加對方賬號,須經對方同意 | 主動加對方賬號,須經對方同意 | 主動加對方手機號,須經對方同意 | 通過Email病毒推廣,對方接受邀請 | 黑莓手機內置 | 掃描手機地址簿病毒式推廣,未經對方同意就可以發信息 |
Kik的用戶體驗:快速,簡潔
Kik提供的最主要、最吸引用戶的服務是短信服務(SMS),但我們又要說,在用戶體驗方面,它比短信服務要做的更好。
回想一下我們在給朋友發完一條短信后,隨之而來的一些疑問:
信息發送出去了么?
對方收到了么?
對方讀到信息了么?
對方什么時候能給我回復?
在Kik上,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下圖是我和一個朋友(Solo Luo)的一段對話記錄,我發出的信息(右側黃色部分)都會標明當前的信息狀態(S表示發送,D表示已經遞送,R表示已經閱讀)。如果對方正在回復我的信息,還會在最上面提示“Solo Luo is typing …”字樣。
- 你在網上買了一本書,通過網銀付款。付款成功后,一般幾秒鐘內就會收到銀行的消費短信(至少我的招商銀行是這樣的)。雖然月末在信用卡的賬單中你也會看到這筆消費記錄(Reply),但這個短信讓我知道我的消費確確實實的發生了,而且很安全。這個Response讓我感到銀行的服務很貼心。
- 如果你給朋友寄過包裹,你最關心的就是包裹是否到達對方?,F在,那些大型的包裹服務商,都會提供包裹的查詢服務:在網上輸入包裹的單號,你就可以實時知道包裹當前的狀態(如果愿意,你可以訂閱短信,就會及時知道包裹當前的狀態)。這樣,你就不會不停的給包裹公司或者你的朋友打電話,詢問包裹的情況了。
- 最后一個例子,在工作中很常見:打開郵箱,你收到老板的一封Email,上面要求你完成一個非常重要并且緊急的工作。根據你的經驗,這個工作需要三天才能完成?,F在你該干什么?馬上開工,然后三天后把任務交給老板嗎?如果你是一個有效率的人,你的選擇會是:馬上給老板回復一封Email,告訴他“已經收到,三天后我會把資料發給你。”
這種及時的反饋,顯著降低了溝通成本,避免了溝通中引起的問題。Kik(確切的說是BBM)的這個用戶體驗,絕非花拳繡腿。
對于Kik而言,很難說簡潔是優點還是缺點,因為,在kik上簡潔是以犧牲很多功能為代價的。例如,當我把Kik介紹給一個女生時,她就連續問了我好幾個問題:能傳圖片么,能發附件么,有群么。這也是kik用戶的普遍反饋。Kik團隊正在抓緊時間補充這些功能。畢竟,作為手機的常用功能,除了發文字短信外,還可以發圖片彩信,也應該有群組的概念。
快速。如果僅僅把Kik想成一款像MSN那樣的IM,那么,快速這個特點可能讓人費解:當我們用其他IM聊天的時候,并沒有感覺到如何慢啊。問題的關鍵是,你感覺到如何快了么?Kik會讓你感覺到,它干脆直接把信息的傳送狀態顯示給你。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功能么?可能算不上(特別是考慮到它是抄襲BBM的)。不過,你是否感覺到,如果你的某個行為有了一個很快的反饋(response),即便沒有很快的回復(reply),你也會舒服很多,不至于急躁。例如,你一定有過下面的體會:
向Kik學習
Kik仍有很多缺點,如耗電,耗流量,對隱私保護不力,等等。不過,通過對Kik的分析,我們還是能否發現很多值得其他產品,尤其是手機SNS產品借鑒的優點。 從產品提供的功能以及用戶關系來看,最像Kik的產品是移動的飛信:它們都能夠實現手機用戶之間短信息的免費發送,用戶關系也都和手機地址簿有密切聯系。但飛信和Kik又是不同的:
- 飛信仍然依托運營商發送服務,而Kik則是完全通過網絡;
- 也因為上面這個原因,飛信的用戶只是中國移動用戶,而Kik則是“跨運營商”的,無論你是哪個運營商,只要你有手機號,都可以使用Kik,不同運營商的手機用戶之間也可以實現免費的信息發送。
為什么飛信不能像Kik那樣超越平臺的限制,讓聯通用戶也可以使用呢?因為飛信畢竟是中國移動的客戶端,它本質上并不想提供一個免費發送短信、跨運營商的平臺,否則,要它運營商干什么?而且,那樣的話,移動也就賺不到什么錢了。 在跨運營商這方面,飛信沒法學Kik。但是飛信完全可以學習一下Kik的用戶推廣策略:如果我注冊飛信后,(經過我的允許后)飛信能夠讀取我的手機地址簿,并把那些正在使用飛信的人告訴我,我一定會很高興的。重點是,這會給我帶來一種驚喜:哇,原來某某人也在用飛信。這樣我的飛信的朋友越來越多,我自然也就越頻繁的使用飛信了。 飛信為什么不這么做?兩個可能:1、飛信不想讓太多人用飛信,因為那樣大家都免費發短信,那樣移動就賺不到錢了;2、飛信還沒有想到這么做。相比之下,第2點更可能。
含有通訊錄功能的新浪微博
在信息的及時反饋方面,飛信也可以參考Kik。下圖是我某天晚上用飛信發給一個朋友的短信(你會發現Kik和飛信的交互界面也比較像)。快過去一天了,此時,我不知道我的信息是否發送出去了,對方是否閱讀到。而且,我也不知道我的信息發送到對方的短信,還是發送到了對方的飛信。
在飛信上和朋友交互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