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Cao(ES I+F團隊的ACD)
就在一個世紀前,觀眾看到電影畫面中迎面而來的火車時,甚至還會驚慌失措的逃跑。即便是電影的發明者愛迪生,在當時也不知道這東西有什么具體用處,僅僅是作為一項技術存在。
然而電影發展至今,不但形成了一個大為賺錢的產業,而且已經成為廣泛接受的第八種藝術形式。作為各種藝術的綜合,電影不僅最具表現力,而且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欣賞的門檻相對較低,即便是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對電影評頭論足。
互動的情況和一個世紀前的電影非常類似。大多數人不清楚互動是什么,有什么價值。
有觀點說游戲是既電影之后的“第九藝術”,但我并不贊同。因為游戲僅是互動的一種體現。而互動藝術才是最精辟的描述,甚至包括了前面八種藝術形式,是真正的綜合藝術。
在幾何學上,一個空間由三個維度組成。電影藝術就是加上時間的概念以后的表現形式,描述的是一種四維的體驗。互動的魔力在于你可以隨意操縱這四個維度,產生的是一種最為真實的五維體驗。
設想一下,把互動的因素加在繪畫、雕塑、建筑、文學、音樂、舞蹈、戲劇、電影之上會產生什么樣的魔法效應。這一切你將會在在不久的將來看到。
從受眾角度來說,互動也是最貼近人的。因為相互溝通,產生互動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出現了互動研究的契機,所以現今的互動更多是指人機互動。這是人人互動的一種延續,同樣也會反過來作用于人人互動。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即便是今天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文學或繪畫,也依賴于顏料的發明、造紙術等等“古老”的技術。比較直觀的是近代電影的發展歷程。從無聲變有聲,從黑白變彩色,一直到今日的全數字電影。攝影術、機械化、數字化等都對其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但是在未來回顧的時候,也許這些技術就和一張白紙的科技含量差不多。
我們研究互動,既不能太狹隘的局限于技術,也不能單從商業角度出發。而應該深入挖掘互動的藝術價值,只有互動藝術水平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技術水平上去了,才能源源不斷的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形成真正的產業。從而反過來推動互動的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數字化革命的進行,離互動產業真正蓬勃發展的一天,不遠了。機遇就在眼前,你準備好成為第一代“互動人”了嗎?
ps. 感謝我的靈感來源:Aral Balkan在《Flash ActionScript 3 Animation: Making Things Move!》一書中的序言和與Shadow 在上周末的一次談話。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討論交流。如需轉載,請聯系 Kevin Cao同意,謝謝。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