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蕉下CMO果小:成為80%人的新生活方式提案者
如果提起2023年最出人意料的品牌,蕉下絕對算一個。
從《驚蟄令》到《所有的太陽》再到周杰倫演繹的《簡單愛》,今年蕉下連續打出多個現象級別的品牌動作。
但更令我驚訝之處是,蕉下在講「輕量化戶外」這件事。
年初第一次聽到「輕量化戶外」,坦白說,當時的想法是,又一個品牌砸錢玩概念,試圖讓品牌另辟蹊徑出圈。
即便蕉下隨后每一步品牌動作都很漂亮,品牌戰略也很成功,休克文案還寫了篇舊文《在賺錢之前,蕉下先學會了怎么花錢》。但這更多是站在品牌營銷人的角度來看,作為消費者,我會疑惑輕量化戶外這個概念,與你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關系?
時間給出了回應。
2023年底,猛然發現身邊很多朋友開始Citywalk、郊野爬山、公園露營,他們也不再只買蕉下的防曬產品,而是穿上了沖鋒衣、全地形戶外鞋……這些,成為了「輕量化戶外」的真實注腳。
此時,我對「輕量化戶外」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它藏著一種長期主義的眼光,看向大眾向往生活的趨勢。
為此,我們采訪了蕉下CMO果小,進一步探究下「輕量化戶外」的背后故事,以及它會抵達什么樣的地方。
1.
用新生活方式的提案
去擁抱大多數人
回顧今年蕉下的品牌三部曲,形式不同,故事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告訴我們,“輕量化戶外”到底是什么。
任何一個好概念都不是憑空而來,它背后一定有著深度的洞察力,去喚醒人們內心深處隱藏的東西。
蕉下在做的事,正是去呼應人們對于戶外的真實向往。
帶著這種前提,能更好地理解輕量化戶外的具體內容:
不必去征服那座山,去感受繞著山走的樂趣;不必去遙遠的地方,而是讓附近變得有趣;不是過度而復雜的功能,而是簡單又好用的功能;不是讓一個人更高更快更強,而是讓一群人玩出快樂。
概況一句話來說,“輕量化”是符合80%人需求的最優解,而它的反義詞是“累與過配”。這里我們提出一個很基本的問題,蕉下為什么認為輕量化戶外品牌戰略能做成?
在某種角度來看,“輕量化戶外”是一種新生活方式的提案,在這個時代和環境下,它要給人們提供什么價值呢?
果小認為,人是來自于戶外的,對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需求。
蕉下希望陪伴更多人邁出第一步,去追求自然快樂的天性,成為80%的人去戶外的首選品牌。
讓人們從室內走向戶外,踏進森林、溪流、山丘……品牌要做的從來不是所謂的消費者教育,而是對本真需求的喚醒。
所以可以看到蕉下過往的案例,品牌的表達從來沒有說教,而是去展現戶外美好的事物去喚醒人們走向天地間。
給消費者帶來這種初體驗,是蕉下要去做的事,同時也成為了品牌的競爭壁壘。
80%人的戶外,是一種廣泛存在、卻從未被系統化挖掘的需求。形成對比的是,當下的戶外品牌更多面向挑戰極限的20%市場。
所以說“輕量化戶外”這個洞察,本身就是稀缺且有想象空間的。
正在發生的生活方式改變,就是對輕量化戶外的一種佐證。近幾年,無論是露營、飛盤、騎行還是Citywalk,種種擁抱大自然但卻不需要過高進入壁壘的戶外活動,成為人們熱衷的生活方式。
而蕉下找到并滿足這種內在需求,陪伴更多人去第一次感受到戶外的美好,形成一種固定的情感關聯。
那么,如何實現這種品牌陪伴呢?果小給出的答案是,在場地+內容+產品三個層面不斷下功夫。
2.
讓戶外這件事
簡單點,再簡單點
蕉下以「輕量化戶外」打開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它落到產品上,就是“降低從場景到裝備的門檻”。
專業戶外很好,但場景和裝備的門檻都更高,而蕉下就是要補齊消費者和它們之間的溝壑。舉個例子來說,對于專業登山者來說,一件各方面配置拉滿的沖鋒衣的價格可能要上萬元,這會讓想體驗爬山樂趣的多數人望而卻步。
而蕉下2023年第一次推出的氣絨沖鋒衣,則會重新燃起他們的蠢蠢欲動。功能夠用,負擔不重,價格適中,款式好看,這就足夠了。“我們不是做專業戶外那種「最好」的,而是做大眾戶外「最好」的。”用“好的產品+好的價格”,去滿足大多數人更精準、更高質量的戶外生活需求。
秉著這種產品理念,蕉下的產品矩陣已經覆蓋女性、兒童、男性全人群,從戶外日曬防護的經典品,到通過AntiTec防護科技等延展出來的服裝、傘具、配飾、鞋履、用品五大核心品類,今年還陸續推出了全地形戶外鞋、氣絨沖鋒衣、滑雪服、騎行頭盔、登山包、露營車等新品。從外在路徑來看,蕉下提供更適合大多數人的戶外產品,去降低戶外門檻。
但真正的內在邏輯是,蕉下在幫助大眾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景,讓人們感受到戶外的美好,并提供一套輕量化戶外的解決方案。
這一套解決方案的背后,體現出蕉下系統化的能力。蕉下的能力不是單一的,產品是一塊拼圖,場地(門店、營地等)+內容(社群等)則是另外兩塊重要的拼圖。
憑借這三個關鍵的核心能力,蕉下讓輕量化戶外是一種更具體可感的生活方式與生態。比如,在營地和社群這塊,它能解決好人們走向戶外上的重要一環。
從零開始體驗騎行的樂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無論是所需裝備還是具體路線,都很難設計操作。更重要的是,無法找到專業的指導,也難找到合適的“搭子”。
“蕉下在營地與社群方面的努力,正是為了陪伴人們邁過從0到1的關鍵一步。”
一方面,如今的蕉下擁有近300家門店與營地,人們不需要帶沉重的裝備就可以享受美好的戶外生活;
另一方面,蕉下的社群與專業指導,讓輕量化戶外容易實現,助力每一份更好的戶外體驗。洞察并提供大多數人的戶外一站式解決方案,這是蕉下輕量化戶外的一大核心力。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蕉下品牌的社群和營地運營團隊都不是外部供應商,而是專門自建團隊。這是不多見的,但也是值得每個品牌去做的事。只有自己越親近消費者,才會真實觸摸到消費者的需求與變化。不止是專業用心的社群運營,線下門店同樣是蕉下重點打造的80%人戶外解決方案的一環。
從數字上看,蕉下2023年門店數量同比往年翻番,還在成都春熙路開出了第一家概念店,并在哈爾濱等日照不那么強烈的北方城市有了關鍵布局。蕉下發力線下門店這件事的背后,一方面是輕量化戶外大品牌概念拉通了全年心智,更多可動銷的SKU讓蕉下門店的大面積+高坪效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蕉下也對自己的產品足夠有自信,相信這屆“更理性、更聰明”的消費者,當他們真實地看一看、摸一摸蕉下產品,自然會做出更符合真實需求的選擇。
3.
用能力和勇氣,
重新定義“我是誰”
從戶外防曬的知名品牌,到重新定義“品牌是誰”,是一件困難且需要勇氣的事。
作一個假設,蕉下一直深耕戶外防曬細分,憑借一個個大單品火爆市場,依然可以活得很不錯。
但為什么要跳出舒適圈呢?
蕉下給出的答案是,理性來說,防曬本就是戶外防護的需求之一,就像我們穿防曬衣,不是因為害怕太陽,而是為了擁抱太陽。感性來說,回歸消費品的初心,去服務更多的人,用戶外陪伴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覺得這個回答有點過于官方,它就像一個標準通用的模板。對于一個垂直品類的品牌來說,是不是一定要像蕉下這樣呢?
我不太建議跳出舒適圈,無論是人還是品牌。除非你做好了十足的準備,在心態和能力上都能不看當下得失,去追求更長期的回報和價值。
比如蕉下,在品牌戰略構想之前,其實就有防曬經典品+多品類+DTC三大基本功,以及AntiTec防護科技等技術積累。
從“小防曬”到“大戶外”,在商業能力上其實早就能實現,需要解決的,更多是認知層面的問題。而很多小而美的品牌,在自己的小細分也可以過得很好。
是開疆擴土,還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看自己的情況而行。
4.
以真誠的姿態
和80%的消費者站在一起
成功的品牌戰略并不全然獨立,離不開對時代脈搏的洞察,亦離不開對生活趨勢的預測,更離不開對目標人群的深刻理解,可以理解為品牌成長的“天時地利人和”。當然,更重要的是“人”。當下的消費者更聰明,更懂自己的真實需求,更懂消費品的本質,也更愿意與品牌一起成長。
那么,品牌應該以什么樣的身份和姿態同消費者站在一起?
在市面上總能看到,有很多品牌總在把自己營造為某種群體的象征圖案。
對于這屆消費者,果小有自己的一些新看法。
當下時代,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需要用品牌標簽來定義自己、證明自己。站在消費心理的角度,“真誠”成為一個決策關鍵詞。
大部分品牌在用獨特標簽包裝品牌精神,而蕉下在通過產品、內容、場地,表達好生活、好產品本身。
不是“零下二十度抵抗八級大風”“挑戰自我更高更強”的超配極致,而是“風雨冷暖,薄薄一件”的日常實用,是在社群活動中第一次發現戶外的好。
—
近幾年,很多品牌總給人一種急躁的感覺,信奉網紅的邏輯,沉迷流量的狂歡。
拼命花錢去搶時間,去趕上所謂的市場風口。從而忽視一個根本事實,做品牌是一個長久的工程,至少需要3-5年的長期堅持投入,消費品更是如此。
我知道,相比細水長流,人們更愛聽那些一夜爆紅的品牌故事。但我真的挺希望,特別是本土品牌,不必急著成為他人的談資,而是能真的腳踏實地,慢慢地做好產品、帶來好生活。
作為新生活方式的提案者,蕉下能不能成為80%人的戶外首選,這個我不知道,但也似乎不那么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蕉下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