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內卷,海鮮“登陸”
新疆海鮮登上舞臺
你口中的澳洲小龍蝦,可能籍貫是新疆的。
今年9月,新疆產海鮮沖上熱搜,離海最遠的地方不僅長出了南美白對蝦、三文魚、羅非魚、大螃蟹……,還反手把這些賣給東南亞各國,包括往海里排污水的日本。
評論區網友們紛紛叫著要讓新疆別給江浙滬包郵,“沒想到新疆也有大仇得報的一天”。
這個雙11,我看到淘寶也搞了個新疆開漁節,冰川雪蟹、東方歐鳊等十多種阿勒泰地區特色海鮮水產在淘寶開賣,只不過是包郵的。
據悉截止今年第二季度,淘天在新疆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0%,囊括了駿棗、新疆奶、葡萄干、紙皮核桃、沙棘汁等近20個千萬級的產業帶。
從瓜果蔬菜到羊肉牛肉,從雪山草原到湖泊沙漠,新疆特色美食和美景,總是讓人留戀忘返,沒想到現在連海鮮都不放過。其實新疆水產出圈也不是最近的事了,2022年單新疆的三倍體虹鱒產量就有4554噸,占了國內產量的15%。新疆,不僅代表著高甜的水果,也逐漸成為我國高端水產的另一張名片。
真的讓人很想問一句,新疆,怎么又是你?
逆襲:科技與狠活的幫扶
作為一個內陸長大的孩子,其實我還沒去過新疆。大學畢業那年,發小去新疆支教,才開始在印象中慢慢拼湊出對新疆更具象的認知。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時代,誕生了太多傳奇省市,它們浩浩蕩蕩地發展著,聚光燈都打在了它們身上。但新疆依舊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傳奇,畢竟決定一個地區知名度的可以是歷史、經濟、名人、新聞、方言、網紅,也可以是地理環境。
沒你想象中缺水
無論去沒去過新疆,沙漠、干旱是大多數人提及新疆的第一畫面。但《漢書》里曾記錄這里“一些地區‘水多魚’”,這并非虛構。雖然經過了地理環境的變遷,新疆形成了三山夾兩盆的地貌,仍然有著充足的水資源。這里不僅有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還有中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額爾齊斯河。湖泊也很多,喀納斯湖、博斯騰湖都在這里,淡咸水資源都很豐富,水域面積高達1145萬畝。
之前新華社相關報道也透露過,近些年天氣變化的加持下,新疆的水域面積也在不斷增長。相關媒體報道稱,在過去30年間,位于新疆東昆侖庫木庫里盆地的阿雅克庫木湖水域面積快速增加,已達1127.72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它已超過水域面積多年平均在1064平方公里的博斯騰湖,成為新疆水域面積最大的湖泊。
科技與狠活的加持
海鮮陸養,背后離不開科技的力量。
第一種“海鮮淡養”:溫水煮青蛙式勸服。在央視新聞的介紹中,我看到海鮮淡養只需要三個步驟,一先將池子調成接近海水的環境,把引進的蝦苗第一時間放入池子里養殖,蝦苗入池以后,每天定時定量地加入本地淡水,逐漸讓它適應本地環境,基本上經過七天到十天每天加淡水,淡化池中的水環境和大塘里的水環境相似之后,就可以把蝦苗放進本地大塘里養殖了。
(圖源央視新聞公眾號)
如果你說這是假海鮮,那另外的一種方式就會讓你無話可說。當地鹽堿地不是特別多嗎,那就利用鹽堿地給海鮮們復刻一個新疆的海。
(新疆鹽堿地魚池,圖源央視新聞公眾號)
從地理變遷的角度看,新疆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新疆有 1462 萬畝的鹽堿地,而鹽堿地的水質與海水十分接近。養殖專家就想出了一招,先測出鹽堿地養殖池的各種鹽度和堿度,通過調節鹽堿含量,加上海水該有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把鹽堿地變成人工海域,把海域搬進新疆,讓大片的鹽堿地變成大片的養殖池。
產業鏈各端逐漸補齊
在各大物流企業的努力下,我看到烏魯木齊已經實現了“同城半日達”服務,淘寶、京東、拼多多這幾年也一直在扶持各產業帶。加上國家也有一系列的魚苗補貼、漁業互動保險保費補貼、發展水產養殖業補貼,政策端也驅動除了新疆之外的多個內地省份也在大力扶持漁業繁殖。其實青蟹首登陸地是河南,作為農業大省,河南新鄉、開封、商丘、濮陽等4個沿黃鹽堿地市都在大力發展鹽堿地養殖海鮮,青蟹、南美白對蝦、海鱸魚等品種都在河南安家。此外,像青海、四川、西藏也在大力發展冷水魚養殖。伴隨產業鏈的逐漸補齊,內陸養海鮮的條件日漸成熟,且容易復制,這必然給各地也注入新的動力。
消費升級與成本的必然
水產種類之豐富讓我們心生向往,海底兩萬里更是藏著無數的秘密。各種美食紀錄片,最不缺乏的就是出海捕撈的鏡頭。但其實,在世界主要漁業生產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海水養殖超過海洋捕撈的國家。中國的水產中,60%是養殖。由此,中國人實現了從靠海吃海,到海鮮日益走進普通人的餐桌,甚至占據燒烤攤的一角。
雖然中國人肉類消費比重不斷增加,但在“以養為主”的發展方向下,以前靠海吃海的海鮮市場,已然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來自中國飯店協會的《海鮮餐飲行業市場調研報告》顯示,我國海鮮餐飲行業增長率在 10%-30%之間,行業處于成長期。中國海鮮水產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2023-2029年)預計,2026年我國海鮮餐飲市場規模將達到一萬億元左右。得益于消費升級,海鮮市場也必將等來自己的春天。
鏈路,即綁定選擇,也即損耗。與商業世界追求極致轉化的短鏈路相悖,那么注定入局者都不得不應對這一難題:如何在漫長的鏈路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切入點,構建真正的護城河,從而獲利。
海鮮水產是農產品中的短保生鮮,對鮮活的要求度更高,每一層級的運輸,都意味著加價與消耗。而消費者往往相信眼見為實,更樂意在線下渠道消費。
而當我們走出懷古的情緒,回歸商業本身,當我們能意識到資源不過是放錯位置,就能創新式移花接木。曹縣因漢服翻紅,淄博再次被偏愛,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這宏偉而廣闊的星球中,我們無法改變太陽與潮水的軌跡,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本身就是一座孤島,但我們可以跳出已知的重復生活,看更廣闊的風景。城市也一樣,重要的是未來的方向和前進的勇氣。
這也是新疆海鮮陸養能夠成型的必然。一體兩面的是,機遇的背后也必有挑戰。
相較于發達國家的平均90%的冷鏈運輸率,中物聯冷鏈委發布的《農產品產地冷鏈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的水產流通損耗 15% 左右,美國的這一數據大約是7%,所以新疆也常年是包郵區以外的其他。
而再放眼望去,在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各種機械化生產都離不開能源,而能源成本的進一步上漲,又反過來推高糧食成本。
這就意味著,不做改變,在新疆吃到波士頓龍蝦,要付出更高的溢價和成本。
這讓我想到前一段“知了400塊一斤也供不應求”的新聞。抓知了是小時候夏夜的快樂項目,幾乎每晚全村的大小孩子都會出動。在冰棒汽水也就一兩毛的小時候,一只知了就能賣這個價,等稍稍長大,彷佛開竅知道了其中滋味,便再也不舍得賣,最后都進了自己的肚子里。這就是美食的溢價吧。
在《流浪地球》中,2075年蚯蚓干已然成了當時居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而《雪國列車》中的人們為了活著吃了十幾年的蟑螂。有一段時間,人造肉概念的風又刮起來,麥當勞等餐飲巨頭也紛紛加入。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更多奇奇怪怪新鮮的食物顛覆我們的餐桌。
尾聲
《舌尖上的中國》有這樣一句話,人們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們的聚散。
中國人對“吃”是有特殊情結的。千百年來,無論華人移民到哪里,都會帶去中國菜。在中國人的世界里,吃是天大的事。
“鮮”的含義,首先在于新鮮度,這是所有食物的本質。時代節奏再快,屬于那口新鮮的回憶是無法替代的。也許這就是人們對預制菜的接受態度并不明朗的原因之一吧。
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吃過的每一道菜、用過的每一口鍋都勾連著記憶的門。門后是酸甜苦辣,是一個人身上的文化印記。一如對新鮮的那一口要求難以改變。
參考資料:
內陸沒有“海”,如何養“海鮮”?,央視新聞
沙漠里養海鮮,新疆又干了件大事,正解局
內陸海鮮養殖、“大食物觀”和創業機會,蔡鈺商業參考3
高能預警,未來喂飽人類的,將是這些……,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